文/有缺
“豆娘”想變年輕,決定從“小事”做起豆瓣3.0
文/有缺
在這個寒冬,豆瓣為自己的APP置了一套新裝—換了LOGO,更新了宣傳語,宣布自己進入了3.0時代。相比于《豆瓣》2.0。“豆娘”這次決定要做一些更有“意義”的“小事”,不過不知道它的用戶們會不會愿意與其“共事”。


豆瓣3.0
APP類型:社交分享
軟件授權:免費
適用平臺:iOS、Android
官方網站:http://www.douban.com
在新版本上,《豆瓣》3.0主推“小事”板塊,并增添了“和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這樣的口號,首頁也從過去的“豆瓣(精選)”變成了“小事”。
也許在新版推出之前,很多用戶都以為《豆瓣》 以后都會以“豆列”作為主線,可見用戶對“豆列”的喜愛。而如今,新版《豆瓣》3.0發布,與許多人的愿想背道而馳,大家仿佛都對首頁上的這個“小事”不知所謂,不以為然。
雖然許多人不理解“小事”,但在筆者看來,這只是另一種聚合“興趣+社交”的方式而已。《豆瓣》3.0想以更直接的興趣標簽,強調社交,增加了“同好”和“附近”,期待一擊即中。雖然這也宣告著“豆列”這種嘗試的終止—新版本除了主頁還可以查看自己的“豆列”,其他地方幾乎就再也找不到任何“豆列”的動態和推薦了,這也讓不少老用戶感到惋惜。
《豆瓣》3.0的“小事”,生根于首頁,且非定制,而“熱門小事話題”也是無區別的推送給每位用戶,不管他們喜歡與否。
在使用中,筆者發現,首頁的推送怎么看都是隨手放上來的幾個話題—“說說,你現在還不睡覺的原因”、“求高數怎樣才不掛科”、“有人能陪聊聊天嗎?好孤獨……希望自己是只螞蟻”、“為什么會有人相信星座”……
這些話題,都是可能出現在任何一個互聯網社區的萬年口水貼,在《豆瓣》3.0中,卻呈現在應用的首頁。《豆瓣》3.0把曾經的小組話題雜糅壓平直接拿出來的時候,又是否預料到會出現如今雜草肆生的局面呢?
是的,筆者想要吐槽的就是這個LOGO,卻又不限于這個LOGO。
對此,豆瓣的說法是“顯得年輕一點”。從更早一點的“豆郵”改“私信”,到現在在LOGO上加入幾滴暈染的墨跡,豆瓣一直在努力地迎合更年輕的人群,這點在移動端的APP更新中尤其明顯。
但是筆者覺得,年輕不應該是刻意的“弄臟”和“嫩色”,不是“俯就”,也不僅僅是幾滴噴濺的墨跡,年輕更多的是認同,是自由,是可能。
許多伴隨著豆瓣一路走來的老用戶,也并非不能理解豆瓣追逐年輕的戰略和想法,但是被拍平壓扁的大眾興趣,又是否真的能留住用戶,并出產高質量的內容呢?或許這也是豆瓣所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縱觀豆瓣APP的數次迭代,歸根結底一直是在做一件事,內容聚合。而《豆瓣》3.0的“小事”卻將聚合的順序顛倒:先聚合人,再制造內容。但這樣的聚合,不僅沒能利用上豆瓣海量UGC的優勢,反倒是另起爐灶,重新上路。這樣丟棄豆瓣立身之本的做法,就像是饒了一大圈路,又重回了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