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君 張強 王慧峰

【摘要】目的 評估隱性高血壓對冠狀動脈病變的影響。方法 本研究回顧了120例行冠脈造影者的臨床資料,把隱性高血壓及其他危險因素(年齡,性別,高血脂,糖尿病,吸煙,飲酒)與冠脈病變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 隱性高血壓與冠狀動脈病變具有相關性;隱形高血壓與其他危險因素有正關聯;多重危險因素對冠脈狹窄的協同作用更明顯。結論 隱性高血壓和持續性高血壓有相似的冠狀動脈病變,年齡、性別、高血脂、糖尿病、吸煙、飲酒為隱性高血壓的高危因素,且易導致冠狀動脈病變。
【關鍵詞】隱性高血壓冠狀動脈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B
高血壓是我國致殘、病死率極高的疾病。目前由高血壓所導致的心腦血管事件占我國死亡的第一位,所以防治高血壓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但是由于血壓的波動性、節律性及門診測血壓的局限性,在診室出現了一批血壓正常,查體有嚴重靶器官損害,繼而在家中或工作中觀測血壓升高的患者,這種高血壓因其隱蔽性稱為隱性高血壓[1]。隱性高血壓具有隱蔽性,加之動態血壓檢測無法大規模普及,至其極易漏診,一旦發現則已出現了心、腦、腎功能衰竭及動脈硬化,導致嚴重的后果[2]。本研究旨在探討隱性高血壓與冠狀動脈病變的相關性,以期為臨床早期干預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4年1月~2014年7月期間我院門診和住院的行冠脈造影檢查的患者120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34例;年齡為31~89歲,平均(62.4±10.73)歲。120例患者中結果顯示冠狀動脈病變的為72例,冠脈正常的為48例;持續高血壓病患者74例,隱性高血壓病患者20例;其中持續高血壓病患者合并冠脈病變的為52例,隱形高血壓病患者合并冠脈病變的為14例。所有患者均排除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心功能不全、繼發性高血壓、其它結構性心臟病、急性腦血管意外及急性感染性疾病。
1.2 方法
冠脈造影檢查采用飛利浦FD20數字平板血管機,經橈動脈途徑行左右冠狀動脈選擇性造影檢查,檢查結果分為正常冠脈和冠脈病變(冠脈斑塊、50%以上狹窄冠脈病變)。所有患者的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均由統一的心導管專業醫師操作,檢查結果由多名經驗豐富的專科醫師判斷,記錄患者各危險因素(血壓、年齡、性別、高血脂、糖尿病、吸煙、飲酒)的情況。
1.2.1 單因素分析:比較冠脈正常組和冠脈病變組的危險因素。
1.2.2 多因素回歸分析:把其他危險因素情況與隱性高血壓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
1.3 相關性分析
隱性高血壓合并冠脈病變與具有其他危險因素的個數進行相關性分析。
1.4 診斷標準[3]
血壓正常:診室血壓<140/90 mmHg,動態平均血壓<135/85 mmHg。
隱性高血壓:診室血壓<140/90 mmHg,動態平均日間血壓≥135/85 mmHg。
持續高血壓:診室血壓≥140/90 mmHg,動態平均血壓≥135/85 mmHg。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樣本定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隱性高血壓與各因素間的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單因素分析
與冠脈正常組比較,冠脈病變組的持續高血壓、隱性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飲酒等比例明顯增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隱匿性高血壓發病原因及機制尚未明了,與靶器官損害之間的關系過去一直存在爭議。近年來不斷有研究證實其同樣可引起心、腦和腎等重要靶器官的損害[4],并且與較差的心血管預后相關聯,隱匿性高血壓病患者常合并 BMI過高及糖尿病等,可引起左心室肥厚、蛋白尿和血肌酐偏高等靶器官受累表現,甚至可導致嚴重心血管事件的發生[5]。在國內外臨床研究中,隱性高血壓與靶器官損害密切相關,而且隱性高血壓者的心血管病風險增高[6]。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血壓變異性聯合作為指標來探討隱性高血壓與心血管損害相關性的研究尚未見報道。
本研究觀察到,隱性高血壓與冠狀動脈病變具有相關性,冠狀動脈病變與合并其他危險因素均有正關聯;各組合并的危險因素越多,出現冠脈病變情況越多。因此,隱性高血壓和持續性高血壓有相似的冠狀動脈病變,年齡,性別,高血脂,糖尿病,吸煙,飲酒也不可忽視,尤其多重危險因素對冠脈狹窄的協同作用更明顯,臨床上當采取早期干預。
參考文獻
[1] Pickering TG,Davidson K,Gerin W,et al. Masked hypertension. Hypertension,2002,40:795-796.
[2] H?nninen MR, Niiranen TJ, Puukka PJ,etal.Target organ damage and masked hypertensio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e Finn-Home study. J Hypertens, 2013,31(6):1136-1143.
[3] Mancia G, Sega R, Bravi C, et al.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normality: results from the PAMELA Study[J]. J Hypertens, 1995, 13(12 Pt 1): 1377-1390.
[4] Hoshide S, Ishikawa J , Eguchi K, et al . Masked nocturnal hy pertensi on and tar2get organ damage in hy pertensives with well2 contr olled self2 measured homebl ood p ressure[ J ]. Hypertens Res, 2007, 30 (2) : 1432 149 .
[5] Oe Y, Shimbo D, Ishikawa J, et al. Alterations in diastolic function in masked hypertension: findings from the masked hypertension study. Am J Hypertens, 2013,26(6): 808-815.
[6] Angeli F, Reboldi G, Verdecchia P, et al. Masked hypertension: evaluation, prognosis,and treatment. Am J Hypertens, 2010,23:94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