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孝印
【摘要】近年來,隨著中青年急性腦血管患者的增加,醫學界乃至社會對于急性腦血管病的防治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筆者根據某院的102名急性腦血管患者的治療方案進行對比分析,梳理分析了超早期臨床觀察對于急性腦血管病治療的作用,并以此為基礎探索急性腦血管病的防治重點,為各位同仁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急性腦血管;超早期;臨床調查
【中圖分類號】R543 【文獻標識碼】B
1 前言
急性腦血管病作為臨床內科的常見疾病,因其發病迅速、醫治困難,嚴重威脅著社會大眾的健康與安全,病發嚴重時會致使患者身體殘疾,甚至會奪去他們的生命,因此對于急性腦血病的研究一直是臨床內科關注的重點[1]。本文選取了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2名急性腦血管患者的病歷資料,分組治療,發現超早期臨床觀察對于急性腦血管病的治療有著良好的效果。
2 急性腦血管病超早期臨床觀察案例概述
2.1 案例資料
本文選取了某院2010年1月~2013年2月醫治的102例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資料(為保證樣本的有效性,在患者選擇中,排除了入院24 h內昏迷等患病嚴重的病例,排除了心功能2級以上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排除了癡呆與康復訓練中不積極配合的患者),跟蹤觀察其治療方案與療效,來評價超早期臨床觀察對于急性腦血管病的治療是否具有效果以及其具有何種效果[2]。102例患者按照隨機的方式分為兩組:時間窗組(<24 h)和對照組(>24 h)。時間窗組中有5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范圍為40~85歲,平均年齡65.4歲。對照組有52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范圍為40~88歲,平均年齡65.2歲。兩組患者等比較區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案例方法
本院對兩組患者采取同樣的治療,主要項目包括抗血小板,腦神經評分,監測血壓,神經康復等。具體用藥均為400 mg血塞通+250 mL生理鹽水;60 mg腦蛋白水解物+250 mL生理鹽水;100 mg阿司匹林腸溶片。以上藥物均為1次/d;連用3周。除了采用醫藥治療之外,本院對兩組患者均進行了臨床觀察。其中時間窗組患者在發病的<24 h進行臨床觀察,對照組從發病至>24 h進行臨床觀察,以此形成對照樣本。
3急性腦血管病超早期臨床觀察案例分析與結論
3.1 案例分析
根據患者情況,在其病情穩定時對其進行肢體功用的康復訓練(一般情況下為腦梗死入院第3天,腦出血入院第3天)。針對上肢的鍛煉選用Bobath握手和抗委曲痙攣方法進行訓練,針對肩胛帶選用向對側髖部或對側頭頂部引導的方法,針對骨盆帶選用向對側肩部引導的方法,針對軀干選用收腹、挺胸和橋式運動的方法。為保證患者在康復訓練的有效性,通常每個動作持續時間為10 s,肢體有一定的張力。針對癱瘓的肢體,應重點幫助其進行主動運動和抗阻運動,多多觀察其活動能力與潛能,必要時提供幫助。
急性腦血管病的康復訓練項目,除了肢體功用的康復訓練之外,還包括對日常生活的認知與自理能力的訓練、語言能力的訓練。對于日常生活的認知與自理能力的訓練主要包括讓患者自己穿衣服脫衣服、大小便、清理個人衛生等為了讓患者更好實現生活自理的訓練項目。值得注意的是,每次鍛煉時間不得少于45 min,1次/d,每周進行5天,接連醫治1個月。針對癱瘓的肢體,采用物理療法(低頻脈沖電療法)治療。除此之外,與護士和家屬作好溝通,協助患者在其余時間鍛煉,21天醫治時間結束后進行評估。對患者進行肢體功用的康復訓練和平常生活能力與認知的訓練常常會受到患者的抵觸,患者在患病后會形成依賴意識,不愿意去進行新的嘗試。在對患者進行肢體功用的康復訓練和平常生活能力與認知的訓練時,應向患者及家屬積極溝通,耐心的說明康復訓練對于患者的意義與重要性。如果患者仍然排斥,可結合醫院實際的案例,鼓勵患者向康復效果好的患者學習,說服患者家屬一起減少對患者的幫助,調動其對于康復訓練的積極性與認同,努力幫助患者實現生活的自理。
此外,對患者進行言語訓練。急性腦血管病常常會影響到患者的言語表達,對其進行言語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在訓練時,讓患者對著預先準備的寫有字的紙張進行發聲訓練,如果患者為完全失去語言能力,則從一些簡單的單音節開始進行發聲訓練,逐步提高訓練難度。在對患者進行言語訓練時,應該多多給予鼓勵和表揚,增強患者自信。
醫院的護理人員應該學習和掌握康復訓練的專業理論與知識,了解康復訓練的重要意義,營造良好而溫馨的環境,讓急性腦血管病患者消除的壓力與心理障礙。護理人員還應該了解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人在患病之后內心脆弱,或依賴他人,或暴躁易怒,了解患者心理能夠幫助護理人員更好的理解患者,更加寬容的對待患者,能夠更好的與患者交流,幫助其進行康復訓練,建立更加和諧的醫患關系,這對于患者的康復訓練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3.2 案例結論
通過對102例患者的治療的追蹤發現,兩組患者均有好轉。其中時間窗組的50位患者中,41位患者實現了康復和好轉,康復率高達84%。對照組的52位患者中,39位患者實現了康復和好轉,康復率高達75%。根據案例對比結果,時間窗組的效果好于對照組。根據案例可知,急性腦血管病超前期進行臨床觀察能夠大幅度的保證療效,減輕患者的癥狀,削減患者所承受痛苦。
此次案例中年齡小于39歲的占26.49%,最小年齡在19歲,50~60歲時期是高發年齡,可見急性腦血管病是個年齡段人群均能發病的疾病,尤以中老年的發病率最高,對比以往急性腦血管病患者年齡分布,青年人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根據醫療資料顯示,在中老年患者中,動脈粥樣硬化是形成腦梗死的首要要素,高血壓是形成腦出血的首要要素。醫生在確定治療方案時,可加強對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主要影響因素的觀察與防治,從而有效降低急性腦血管病的發病率[3]。
高血壓已經成為急性腦血管病的首要誘因,因為血壓過高有可能引發腦細微動脈變形,從而誘發急性腦血管病。因此,在實施治療時,醫生可根據臨床經驗來判斷患者的狀況,因高血壓是引發腦出血的首要因素,若有高血壓病患者出現急性腦血管病的癥狀,一般應懷疑腦出血。若患者并非高血壓,則要根據詳細的腦血管造影或者CT狀況來作具體的判斷。具體的治療中,應該重視患者的血壓,以及其他方面的反應,如心電圖是否反常,是否患有糖尿病或者冠心病,這些都有可能存在影響患者微血管循環的因素,應該在急性腦血管病的防治中引起重視。總而言之,醫生在處理應對患者的狀況時,可根據實際經驗與案例,及時擬定相應的處理方案。
4 結 語
急性腦血管病作為威脅社會大眾的健康與安全的常見疾病,一直是醫院臨床內科重點關注的課題。本文從具體的樣本資料出發,通過對具體病例的療效分析,發現超早期臨床觀察對于急性腦血管病的治療有著很好的效果。從這一結論出發,分析了急性腦血管病發病誘因,這一結果為急性腦血管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與借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毛俊雄,李春巖,張祥建.實用神經內科診療學[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2] 呂建滋.頸動脈加壓滴注藥物治療腦梗死效果觀察[J].人民軍,2012,42(1):84-85.
[3] 王 云.甘露醇治療急性腦血管病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17例臨床分析[J].海南醫學,2010,27(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