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摘要】目的 對頸外靜脈穿刺的解剖學意義進行探討研究。方法 選擇我校解剖實驗室內經過防腐技術進行固定的50例成人尸體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28例男性尸體,22例女性尸體。在對尸體進行解剖的過程中,對所要解剖的相關結構或部位進行測量。以游標卡尺作為測量這些結構或部位的工具,精確度為0.01 mm,因此本文所有在測量過程中記錄的數據單位均精確到0.01 cm。結果 有8例尸體頸外靜脈回流到頸內靜脈,所占比例為16%,為Ⅰ型回流模式;有24例尸體頸外靜脈回流到靜脈角,所占比例為48%,為Ⅱ型回流模式;剩下的18例尸體頸外靜脈回流到鎖骨下靜脈,所占比例為36%。在Ⅰ型回流模式當中,回流過程中頸外靜脈不接受任何屬支。解剖過程中測量結果為有頸外靜脈匯入的鎖骨下靜脈中外側直徑大小為(1.31±0.21)cm,內側直徑大小為(1.72±0.19)cm;無頸外靜脈匯入的鎖骨下靜脈的平均直徑為(1.19±0.23)cm;頸外靜脈的上段測定的平均直徑為(0.61±0.21)cm。由記錄的數據結果可見,若鎖骨下靜脈中有頸外靜脈匯入,那么內、外側直徑的大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鎖骨下靜脈中有頸外靜脈匯入與鎖骨下靜脈中午頸外靜脈匯入相比,外側直徑大小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由于頸外靜脈的特殊位置,在進行頸外靜脈穿刺時,需要對頸外靜脈的解剖位置關系熟練的掌握,從而提高穿刺成功的幾率。
【關鍵詞】頸外靜脈;穿刺;解剖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頸外靜脈是頸部最大的淺靜脈,看的最為明顯,是臨床上常用的輸液、注射及抽血的部位,而為了降低頸外靜脈穿刺并發癥的發生率,對于頸外靜脈的穿刺可在直視的情況下進行[1]。除此之外,對患者行頸外靜脈穿刺的優勢在于可將對血管有較強刺激性的藥物通過頸外靜脈輸注來給予患者治療,另外可通過頸外靜脈給予患者相應的更營養支持治療,但是,實施頸外靜脈穿刺時首先便要保證能夠順利插管,因此,本文主要以我校解剖實驗室內的50例成人尸體為研究對象,對頸外靜脈穿刺的應用解剖學意義進行探討分析,以期為臨床上頸外靜脈穿刺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具體報告如下[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校解剖實驗室內經過防腐技術進行固定的50例成人尸體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28例男性尸體,22例女性尸體。所有尸體均是經過福爾馬林進行固定的[3]。
1.2 方法
在對尸體進行解剖的過程中,對所要解剖的相關結構或部位進行測量。以游標卡尺作為測量這些結構或部位的工具,精確度為0.01 mm,因此本文所有在測量過程中記錄的數據單位均精確到0.01 cm。
1.3 統計學分析
對所得數據資料全部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組間及組內比較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頸外靜脈的走行胸鎖乳突肌的前緣是頸外靜脈的起始部位,所以頸外靜脈最先從胸鎖乳突肌的表面經過,然后斜向下穿行,在下頜角處平行相對,最后穿過了頸的深筋膜后到達胸鎖乳突肌深面或頸后三角處,而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和靜脈角處都有可能注入頸外靜脈的靜脈血。將胸鎖乳突肌的后緣作為分界標志,可以將頸外靜脈分成兩段,分別為上段和下段。頸外靜脈的回流情況:全部研究對象中,有8例研究對象為Ⅰ型回流模式,構成比為16%,即頸外靜脈回流到頸內靜脈;有24例尸體頸外靜脈回流到靜脈角,構成比為48%,為Ⅱ型回流模式;剩下的18例尸體頸外靜脈回流到鎖骨下靜脈,構成比為36%[4]。
2.2 頸外靜脈回流不同對鎖骨下靜脈直徑的影響:解剖過程中測量結果為有頸外靜脈匯入的鎖骨下靜脈中外側直徑大小為(1.31±0.21)cm,內側直徑大小為(1.72±0.19)cm;無頸外靜脈匯入的鎖骨下靜脈的平均直徑為(1.19±0.23)cm;頸外靜脈的上段測定的平均直徑為(0.61±0.21)cm。由記錄的數據結果可見,若鎖骨下靜脈中有頸外靜脈匯入,那么內、外側直徑的大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鎖骨下靜脈中有頸外靜脈匯入與鎖骨下靜脈中午頸外靜脈匯入相比,外側直徑大小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臨床上,頸外靜脈穿刺的應用比較多,尤其是醫院急診室,對于病危的患者通常需要考慮插管行頸外靜脈穿刺。除此之外,對患者行頸外靜脈穿刺的優勢在于可將對血管有較強刺激性的藥物通過頸外靜脈輸注來給予患者治療,另外可通過頸外靜脈給予患者相應的更營養支持治療,可見,頸外靜脈穿刺對搶救患者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的研究對象中,頸外靜脈回流到頸內靜脈、靜脈角、鎖骨下靜脈分別為8例(16%)、24例(48%)和18例(36%)。頸外靜脈的上段比較淺表一點,其淺面為頸闊肌,方便固定,所以更有利于穿刺的實施,而頸外靜脈下段雖然較為短粗,但是其深面有筋膜,不利于固定且容易造成皮下出血。對患者行穿刺時患者采取的體位也非常重要,患者需采取仰臥位,患者頭部應向左側偏并后仰,可在患者肩下處稍墊高,這樣更有利于患者頸外靜脈的暴露,便于穿刺。綜上所述,頸外靜脈穿刺的應用解剖學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可以在臨床醫師對患者行頸外靜脈穿刺時提供一定的參考,同時,通過本文的研究表明,由于頸外靜脈的特殊位置,醫生在對患者進行頸外靜脈穿刺時,需要對頸外靜脈的解剖位置關系熟練的掌握,從而提高穿刺成功的幾率。
參考文獻
[1] 郭亞麗,于 穎,李艷博.頸外靜脈穿刺的臨床應用及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2008,08(1):671-672.
[2] 付國強,萬名柢,葛東明.經頸外靜脈行中心靜脈置管的解剖及臨床應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1999,03(3):54.
[3] 汪鴻文,錢金岳,陳憲福.經頸外靜脈穿刺置管的應用解剖[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1992,03(4):188-190.
[4] 高龍遠,朱兆川.頸外靜脈抗逆流結構的應用解剖學研究[J].臨床解剖學雜志,1987,04(2):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