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雷剛
東江抗日根據地是全國著名的敵后抗日根據地之一。她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廣東地方組織根據中央的指示,在領導東江人民開展敵后游擊戰爭中艱苦創立起來的抗日革命根據地。在黨的領導下,東江人民抗日武裝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在祖國南疆高舉團結抗日的旗幟,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先后發展成立了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使東江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有力地牽制和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對中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葉劍英曾這樣高度評價敵后抗日根據地的作用,他指出:“沒有民主的抗日根據地的建立,這樣殘酷、嚴重與廣大的敵后戰場是不可能堅持的。”
東江抗日根據地的形成和東江縱隊的成立
東江地區,地處粵東,位于珠江江口、廣(州)九(龍)鐵路兩側,包括東莞、惠陽、寶安、增城、博羅等縣。這里面向大海,背靠廣州,是日軍進攻廣州、侵犯華南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早在大革命時期,中共廣東地方組織就在這里發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國民黨右派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中共廣東地方組織曾在這里率領工農武裝舉行起義,并堅持開展反對國民黨新軍閥統治的斗爭。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華、侵粵之后,中共廣東地方組織又曾經在這片土地上領導人民群眾對兇殘的日本法西斯展開英勇的奮戰,憑借著優越的地理環境和扎實的群眾基礎,成立了人民抗日武裝隊伍,創立了東江抗日根據地。東江抗日根據地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1938年10月至1941年12月為東江抗日根據地初步創立階段。1938年10月12日,日軍在廣東惠陽大亞灣登陸,惠陽、廣州相繼淪陷。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廣東省委,組織游擊隊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12月2日,惠(陽)寶(安)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成立,曾生任總隊長。1939年1月,東(莞)寶(安)惠(陽)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成立,王作堯任大隊長。這兩支抗日武裝分別在惠陽縣和寶安縣建立了抗日游擊根據地,初步打開了東江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局面。1939年底,兩支部隊發展到近700人。1940年,由于國民黨頑軍的圍攻,曾、王部在東移海陸豐期間嚴重受挫。在危急關頭,中共中央書記處致電廣東省委,指示曾、王兩部仍應回到東(莞)、寶(安)、惠(陽)敵后地區,堅持抗戰,史稱中央“五·八”指示。這個指示,對挽救曾、王兩部,指導東江地區的抗日游擊戰爭,反對國民黨頑固派的斗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940年9月中旬,中共前東特委在寶安縣布吉鄉上下坪村召開這兩支部隊干部會議(簡稱“上下坪會議”),傳達和貫徹中央“五·八”指示,總結東移的教訓,決定在東、寶、惠敵后堅持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游擊根據地,領導中心設在東莞。上下坪會議對部隊進行了整編,曾生、王作堯兩部原來的番號分別改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和第五大隊。第三大隊大隊長曾生、第五大隊大隊長王作堯,中共東江特委、前東特委書記尹林平兼任這兩個大隊的政治委員,梁鴻鈞任軍事指揮。這是東江抗日根據地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會后,第三大隊挺進東莞縣的大嶺山地區,創建了大嶺山抗日根據地;第五大隊留在寶安縣,創建了陽臺山抗日根據地。1941年春以后,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又開辟了廣州外圍的增城縣油麻山抗日游擊基地,恢復了坪山抗日游擊基地。至此,東江敵后抗日根據地初步形成,位于廣州至九龍的廣九鐵路中段兩側,是一個縱深只有60華里左右的狹長地帶,處于日偽頑軍的分割包圍之中。
1941年12月至1944年8月為東江抗日根據地艱難中逐步發展的階段。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日,日軍向九龍發起進攻。25日,香港淪陷。當時,中國一大批文化界和愛國民主人士被困在香港,情況十分危急。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分別電示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迅速將這批人士搶救出來,經澳門、廣州灣或東江轉入大后方。營救工作在周恩來指揮下,由八路軍駐港辦事處、中共廣東地方黨組織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具體實施。接到指示后,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立即派出武工隊員、交通員進入港九地區。從1942年1月開始,經過6個多月的緊張工作,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將茅盾、鄒韜奮、戈寶權等文化界精英和民主人士及其家屬共800余人搶救出來,安全送回大后方。此外,還搶救了國民黨官員和家眷等10余人,國際友人近百人。這一秘密大營救,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后,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堅持艱苦的游擊戰爭,新開辟了梧桐山、增(城)博(羅)邊、九龍新界、稔平半島等幾個游擊根據地和游擊基地。
為適應斗爭需要,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在惠陽坪山成立。曾生任司令員,尹林平任政治委員,王作堯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楊康華任政治部主任。東江縱隊宣告成立后,發表了《東江縱隊成立宣言》,宣告東江縱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部隊,是中國人民自己的隊伍,“除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利益之外,并沒有其他利益”。東江縱隊成立時下轄1個主力大隊、5個地方大隊和1個護航大隊,共3000余人:獨立第二大隊,大隊長阮海天、政治委員李莜峰;第三大隊,大隊長鄔強、政治委員盧偉如;第五大隊,大隊長彭沃、政治委員盧偉良;惠陽大隊,大隊長高健、政治委員李東明;寶安大隊,大隊長曾鴻文、政治委員何鼎華;護航大隊,大隊長劉培、政治委員曾源;港九大隊,大隊長蔡國梁、政治委員陳達明。成立后的縱隊沒有第一大隊和第四大隊番號。縱隊領導機關有司令部和政治部。縱隊成立后,大力加強部隊建設,司、政、后機關得到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建立和健全了各種工作和生活制度,廣泛開展殺敵競賽和擴軍競賽,不斷向日偽軍發動進攻。東江縱隊的成立,推動了抗日游擊戰爭和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對廣東各地抗日武裝給予了極大的鼓舞和推動,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的政治影響,大大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抗日軍隊的威望。東江縱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其開辟的華南敵后戰場成為“敵后三大戰場”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東江縱隊與瓊崖縱隊與八路軍、新四軍并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隨著東江縱隊的成立,東江抗日根據地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壯大,據外國記者當年在延安采訪得到的數據,至1944年7月,東江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人口達400多萬。
1944年9月至1945年8月抗戰結束為東江抗日根據地擴大發展階段。1944年8月,為貫徹中共中央關于開展廣東敵后游擊戰爭的指示,中共廣東省臨委和軍政委員會在大鵬半島的土洋村召開聯席會議,作出了向東、向西、向北發展,全面開展廣東抗日游擊戰爭的決定。這是東江抗日根據地發展的又一重要轉折點。1945年初,根據廣東省臨委和軍政委員會聯席會議精神,東江縱隊派部隊北上,開辟了博羅羅浮山為中心的江北根據地。5月,廣東臨委和東江縱隊領導機關及直屬隊進入羅浮山抗日根據地。此時,東江縱隊已發展到1萬多人,活動范圍從東江流域擴展到北江地區、廣州市郊幾十個縣市和香港、九龍地區,還先后開辟了清(遠)英(德)邊、始興、東江上游三個游擊基地以及廣九路東西兩側、惠東寶地區的路東、路西根據地,并向東發展,建立了惠東、海豐根據地,此時的抗日根據地,已經跨越十幾個縣,大大超出了原東江地區的范圍。但這些由東江縱隊創建的根據地,歷史上統稱東江抗日根據地。至1945年夏,東江抗日根據地的面積和人口比1944年7月擴大了三分之一。它東連東江流域,聯接蓮花山脈;南臨大海,靠近香港;西鄰廣州近郊,貫穿廣九鐵路;北依五嶺山脈,連接粵漢鐵路南段。至抗戰后期,東江抗日根據地共建立了5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根據地和游擊區人口也接近450萬。
東江抗日根據地的建設
游擊戰爭和根據地是互相依存的,沒有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游擊戰爭也就不可能長期堅持。因此中共廣東省臨委和軍政委員會、東江縱隊在發展敵后游擊戰爭的過程中,始終高度重視根據地和游擊區的建設。中共中央也十分關注東江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194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書記處作出《東江游擊區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問題》的指示,提出了建政基本原則和方法。
按照中央關于建立民主政權的這一指示精神,東江抗日根據地大力開展政權建設,積極建立各級抗日民主政權。這些民主政權在堅持新民主主義、“三三制”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則下,沒有照抄華中根據地和陜甘寧邊區的建政辦法,而是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采取了不同的建政形式。東江抗日根據地分別由幾塊根據地組成,并不是一塊完整的連在一起的解放區,而且還處在日、偽、頑軍的分割包圍之中。因此,它并沒有像陜甘寧邊區那樣,成立一個統一的民主政府,只是建立了互不隸屬的幾個縣級民主政權。東江解放區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統一歸東江縱隊指導,由東江縱隊根據本地區實際,制定和頒布東江解放區的施政綱領。它跟陜甘寧邊區的施政綱領相比,有著不同程度的差別,但基本原則是一致的。對于各級政權,有條件的轄區,按照“三三制”原則,通過召開代表會選舉產生,或通過召開參議會、國事座談會協商產生;流動性較大且經常被日偽軍占領的地區,則由東江縱隊直接委任主要干部,統一軍政工作。此外,在一些游擊區、根據地的邊緣區以及英屬殖民區,通過統一戰線工作,建立了一些“白皮紅心”的兩面政權。至抗戰勝利前,東江解放區總共建立了6個縣級民主政權:在廣九鐵路兩側的路西和路東解放區分別成立東寶行政督導處和路東行政委員會,在惠東解放區成立惠東行政督導處,在羅浮山解放區成立博羅縣民主政府,在北江東岸解放區成立北江東岸抗日動員委員會,在海陸惠邊解放區成立海豐縣民主政府。這些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建政方法和建政形式,適應了根據地分割和跨地區的情況,有利于抗日游擊隊在敵后戰場轉移作戰和敵后游擊戰爭的發展。
為了發展生產,活躍經濟,增加收入,支援抗戰,東江各級抗日民主政權制定了一系列財經政策。
首先實行減租減息運動。日本全面侵華后,中共中央提出抗戰時期十大土地政策。減租減息作為解決農村土地問題的基本政策,在各抗日根據地推展開來。東江根據地1944年春在廣九路西開展減租減息的試點工作。同年7月召開路西地區黨、政、軍聯席會議,總結試點工作經驗。很快,減租減息運動就在東江抗日根據地各縣、區、鄉開展起來。1944年12月,省臨委和東江縱隊政治部發出《關于開展減租減息運動的指示》,頒布東江地區《減租減息暫行條例》,4月頒布《東江解放區土地租佃條例》和《東江解放區退租退息實施條例》。通過對這些文件的總結和梳理,我們可以得知,東江根據地在減租減息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部隊和群眾商討成立農抗會,推動落實減租減息政策;部隊組織政工人員宣傳減租減息政策;部隊逐步完善減租減息政策條例;部隊建立根據地政權,使減租減息政策有地方政府的支持。東江抗日根據地開展的減租減息運動,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益,進一步改善了農民的日常生活,使軍民關系更加密切,為中共贏得了民心。雙減運動,使根據地工農業生產成效顯著,根據地規模不斷壯大,為抗擊入侵華南的日本侵略者集聚了力量。而且為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廣東地方組織和粵贛邊湘縱隊在東江開展減租減息運動提供了經驗。
其次,建立稅站,以正常的稅收保證供給。1943年12月,東江縱隊成立后,逐步完善了稅收制度,同時對稅務機構作了調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東江抗日根據地共設有路西、路東和惠東三個稅務總站和一支海上收稅隊,各稅總站都設有支站、分站的下屬機構,每一個稅收總站擁有二三百人以上的稅收隊伍,在抗日根據地各好場和交通要道、邊沿地區等處負責稅收工作。據財稅老前輩的回憶,財政稅收政策施行后,部隊再沒有遇到經濟上的干擾,從而能全力以赴地投人轟轟烈烈的抗日事業。
再次,征收抗日公糧,支持抗戰。抗日戰爭后期,東江抗日根據地以大部分的精力投人抗日公糧的征收。《東江縱隊征收抗日公糧條例》總則第一條是: “抗戰已經踏上第八個年頭,當茲國內外形勢對我進行反攻大為有利的時候,凡我抗日軍民必須精誠團結,一致奮起,軍隊有保國衛民之責,民眾有捐粟輸將之義務,軍民合作準備反攻,方能殺敵致勝,收復失地,建立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當時征收抗日公糧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抗日,這是中國人民的共同事業。抗日公糧的征收工作復雜而繁鎖,涉及面廣,工作量大,進行過程有許多困難如土地的調查極為不易;人手不足;收現金時谷價不易訂,貪污流弊也大;收干谷須有安全的地方屯糧,轉運中人力浩繁,花費大、易暴露,耗損也大,等等。但是,解放區在軍政民的互相配合下,克服多重困難,取得抗日公糧征收的重大勝利。征收抗日公糧,有力地打擊了反動地主阻礙征收的行為,支持了抗戰,也為政府開展經濟工作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第四,發展地方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為了進一步克服困難,保障部隊供給,廣東省臨委和東江軍政委員會還制定了發展抗日根據地經濟工作的具體方針:(一)改善民生,供應部隊,防止封建經濟抬頭,封鎖敵人,發展公營生產;(二)力求自給自足,減少人民10%經濟負擔;(三)發展私人經濟,普遍成立生產消費合作社,實行公私兼顧、軍民兼顧的發展方針;(四)以農業為主,開展水利建設,改良耕作,其次為發展手工業,以適應部隊及人民需要,再次為發展海產和沙業;(五)發展金融事業、發行生產建設公債劵;(六)發展合作社,每村、每鄉設分社,每區設聯合社。東江抗日根據地各級民主政府根據廣東省臨委和東江軍政委員會制定的方針,還積極領導解放區軍民發展生產,成立生產建設總會,負責領導群眾發展生產,成立生產救濟會和生產基金會。東莞連平鄉大橫村出動70余人,兩天開荒14畝,并向各地提出挑戰,很快在抗日根據地中掀起了開荒擴種的熱潮。1945年初,根據地的經濟困難進一步加大,面對困境,東江抗日根據地的黨政軍民響應毛澤東發出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迅速掀起了大規模的生產運動。東江縱隊還在全軍開展生產競賽活動,以大隊和連隊為單位,進行一次評比,評選出生產模范大隊和生產模范連隊和生產模范者、生產英雄。
總之,東江抗日根據地的這些措施打破了敵人對游擊區的經濟封鎖,保障了軍隊的給養,鞏固了根據地民主政權,穩定了根據地形勢,加強了全民抗日的實力,為爭取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東江抗日根據地的教育事業,是隨著根據地的鞏固發展而發展的。東江人民抗日武裝創建初期就重視軍政干部的培訓。1939年9月,中共中央和中共廣東省委派人到坪山創辦游擊訓練班,為東江地區的抗日部隊培養了近100名軍事骨干。1940年初,東江地區抗日游擊隊統一整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并挺進敵后分別開辟了東莞的大嶺山抗日根據地和寶安的陽臺山抗日根據地。在大嶺山抗日根據地,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3大隊的民運工作隊尤其重視教育工作,他們創辦了各種學校,不斷地向群眾傳授文化知識,講解抗日救國和革命道理,教唱革命歌曲,使根據地各鄉村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1941年至1943年,東江抗日根據地進入嚴重困難時期,為加強干部教育培訓,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一直把培養干部放在首要地位,于1942年三四月間,先后舉辦了“華南隊”(后改為青年干部訓練班)和“布吉隊”訓練班,培訓排以上干部,每期10至20人。中共南方工委副書記張文彬和著名文化界人士鄒韜奮均曾到訓練班為學員授課。1943年11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擬在東莞縣雙崗村舉辦軍政訓練班,原定有數十人參加,但由于戰斗緊張,僅有主力大隊4人(均為班長、政治戰士)前來報到。雖然如此,但軍政訓練班仍然按原計劃開課后,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政治部主任楊康華講授了《中國革命史》、《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等,寶安大隊政訓室主任陳坤講授了黨的建設和連隊政治工作。此次軍政訓練班為期一個月,學員結業后仍返回原部隊工作。與此同時,為提高干部的技戰術水平,1942年冬至1943年夏,東莞、寶安等地舉辦了戰術訓練班、爆破訓練班、地雷訓練班等,有效地提高了官兵的戰斗力和干部的指揮能力。
東江縱隊成立后,中共中央隨之就教育和干部培訓工作即作出專項指示:“第一,要大批培養干部,準備更大規模的發展。在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游擊戰的同時,集中進行政治整軍和軍事訓練,舉辦各種干部學校和訓練班……東縱準備成立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第二,要開展大練兵運動,象華北、華東地區抗日隊伍一樣開展‘三大技術(射擊、刺殺、投彈)的練兵”。遵照中央的指示,同時為進一步提高部隊戰斗力,東江縱隊于1944年7月在大鵬城建立東江抗日軍政干部學校,王作堯兼任校長,李東明任政治委員,林鶚任教育長,饒衛華任秘書長,并決定待條件成熟后,再改為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學校的主要課程由李東明負責,徐榮光、賴祥、韋偉任軍事教員,洪韻、關秀任政治教員,王作堯等領導也常去授課。政治課主要學習軍隊政治工作和建黨工作的論著、文件以及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論新階段》、《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等著作。同時對學員進行整風學習,要求學員不斷改造思想意識,克服不良作風。繼創辦東江抗日軍政干部學校后,東江縱隊政治部于1944年8月在大鵬城又開辦了青年干部訓練班,黃文俞、張江明先后任主任。該班規模較大,自8月起至次年8月,共舉辦7期,地址也由大鵬城移至羅浮山,每期100至200余人。學習的主要內容有:政治、政策學習以及整頓三風的有關文件。通過政治、政策學習,東江縱隊總結了經驗教訓,增強了部隊凝聚力,提高了官兵貫徹中共中央大政方針和縱隊指示精神的行動力;通過學習整頓三風的有關文件,使訓練班的學員進行了深入的思想改造,強化了革命意識。此外,青年干部訓練班還采取軍事化管理模式,不斷教授游擊戰戰術等軍事知識,通過對這些知識的掌握,訓練班的學員迅速轉變角色,很快適應了部隊生活和節奏,以盡快為東江地區的抗日游擊戰爭貢獻力量。在一年的培訓過程中,青年干部訓練班共培訓學員近1000人,這些學員經過短期訓練后,統一分配到各基層部隊,有的從事軍政領導工作,有的從事機要和電臺工作,還有的從事民運和文藝宣傳工作,大大緩解了東江縱隊干部缺乏的情況。
東江根據地的文化建設主要有報刊宣傳和文藝宣傳等方面。中共廣東地方組織和東江人民抗日武裝建立之初,就對報刊宣傳工作引以高度重視。1941年1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就在大嶺山根據地創辦了《大家團結》周報。1941年七八月,東江抗日游擊隊將《大家團結》周報和《新百姓》合并,報名仍為《新百姓》,后來鄒韜奮建議《新百姓》報名改為《東江民報》。1942年初,隨著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總隊成立,《東江民報》進一步改為《前進報》。1945年3月,《前進報》社隨東江縱隊司令部進駐羅浮山,報刊規模進一步完善擴大,工作人員達四五十人。《前進報》在華南地區有相當的影響,刊載了大量中共廣東黨組織和東江縱隊領導人文章、講話,發表了100多篇社論,及時報道了東江抗日根據地的新聞,宣傳了中共的抗日主張,指導了東江抗日根據地乃至廣東地區的抗日斗爭。東江地方黨組織和東江人民抗日武裝還十分重視發展東江抗日根據地的文藝宣傳工作。1943年初,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總隊再次成立“東江流動歌劇團”。1944年10月,東江縱隊在大鵬灣建立了以“拖拉機”為代號的政工宣傳隊,這些宣傳隊快速地宣傳了中共的抗日主張,鼓舞了根據地軍民的抗日士氣。
東江抗日根據地的文化教育工作是根據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宣傳中共的政治主張和各項方針政策,對于團結和教育根據地軍民以及堅持抗戰,打擊敵人,進而鞏固抗日根據地,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
迎接抗戰的勝利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迅速向勝利的方向發展。在中國戰場上,日本法西斯也是窮途末路,加速走向覆滅。8月9日,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最后一戰》的聲明,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力量應舉行大規模的反攻。10日,朱德總司令發布關于接受受降和對日展開全面反攻的7道命令。根據中共中央和延安總部的指示和命令,曾生、尹林平、王作堯、楊康華于8月11日,向東江縱隊各部隊發布緊急命令,要求“各部隊長應立即動員全體軍民,開入附近敵占據點,解除日偽武裝,維持治安,鎮壓土匪特務破壞活動……不得稍有疏忽。”同時,要防止蔣介石搶奪人民的勝利果實。8月14日,廣東區黨委發出《對目前時局的緊急指示》,要求廣東人民抗日武裝包圍敵占據點,解除敵偽武裝和收繳其物資。
東江縱隊各支隊、大隊遵照廣東區黨委和縱隊司令部的命令,立即進行緊急動員,集結主力,全線出擊,向東江兩岸、廣九鐵路、廣汕公路兩側和沿海的敵偽據點推進,逼迫日偽軍投降,殲滅拒不投降的敵人。8月12日,東江縱隊首先攻擊官涌坳的偽軍,全殲偽軍一個連,揭開了路西解放軍軍民受降斗爭的序幕。緊接著,第一支隊乘勝進攻厚街,厚街的(轉50頁)(接46頁)一個連的偽軍很快繳械投降。厚街宣告解放。至此,東江縱隊收復莞太公路沿線各鄉村,為解放東寶地區創造了條件。8月20日,廣九鐵路重鎮深圳解放,23日,收復沙頭角。港九大隊先后接受500多名日偽軍投降,其中日軍300多名,偽軍200多名;9月10日,第七支隊解放稔平半島,俘獲護國軍支隊長羅華及其所部180余人。拒不完全統計,東江縱隊在向日偽軍進攻中,共殲滅偽軍1個營、3個連和1個排,日軍1個小隊;偽軍1個營,7個連,日軍171人被迫投降。解放了寶安、始興縣城和深圳、沙頭角、西鄉、松崗、宵邊、厚街、大朗、寮步、平湖、塘廈、橫瀝、龍崗等圩鎮及惠東寶、港九及海豐的廣大農村,使路東、路西、惠東、海豐解放區連成一片。延安的《解放日報》以《華南抗日游擊隊的功績》為題,報道了東江縱隊迫使日軍投降的消息。
東江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全國19個抗日根據地之一,與瓊崖抗日根據地共同組成了三大敵后戰場之一——華南敵后抗日戰場,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非凡的貢獻。其一,東江抗日根據地處于香港、廣州兩個大城市中間,橫貫廣九鐵路,靠近粵漢鐵路南段,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因而在抗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中,成為敵我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東江抗日根據地軍民嚴重威脅著日軍用以支持太平洋戰爭的交通運輸大動脈和后方基地,成為威脅日軍戰略交通線和后方基地。美國《美亞雜志》1944年7月刊登的《東江游擊縱隊與盟國在太平洋的戰略》一文中,論述了東江敵后地區在太平洋的戰略意義,并指出與在這個地區活動的東江縱隊建立密切的聯絡,并予以各種援助,對于盟軍將來在中國海岸登陸,取得“進攻日本的勝利,已具有頭等重要性了”。其二,東江抗日根據地和東江縱隊成為華南敵后戰場的中流砥柱。東江抗日根據地和東江縱隊不僅在軍事斗爭方面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在政權建設、領導干部的培養方面成為華南地區的重心,中共廣東省委機關曾設東江,其主要負責人兼任東江抗日根據地和東江縱隊領導人。東江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為東江敵后的武裝部隊提供了物質與精神上的保證,解決了東江武裝部隊的后顧之憂,使東江武裝部隊能夠在敵后廣泛地開展游擊戰爭,并最終取得抗戰的勝利。對東江抗日革命根據地和東江縱隊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充分肯定,指出:“你們全體指戰員在華南淪陷區組織和發展了敵后抗戰的人民軍隊和民主政權,至今已成為廣東人民解放的旗幟,使我黨在華南政治影響和作用日益提高,并成為敵后三大戰場之一”。其三,東江抗日根據地軍民根據中共中央關于與英美等國建立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指示,積極與盟軍進行真誠合作,為盟軍提供重要而準確的軍事情報,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特殊貢獻,在國際上贏得了很好的聲譽。其四,東江抗日根據地軍民先后成功地將大批中國文化界愛國人士和民主人士、國際友人以及英國官兵、還有一些作戰失事的美軍飛行員,從日軍虎口中勝利營救出來,得到了國內外各界人士一致贊揚,促進了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