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主持人語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孩子們一起參加一項有競爭性的活動,有的孩子失利后會極度失望,甚至發脾氣、哭鬧,但有的孩子卻能安然接受失敗并以積極的心態重新投入活動中。我們會說前一種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輸不起,后一種孩子心態好,心理承受能力強。為什么孩子會有這樣的不同呢?究其原因,在于孩子“內心是否強大”。通常,具有強大內心的孩子,承受能力強,成長過程中會保持情緒穩定,勝不驕,敗不餒。反之,內心貧弱的孩子,要么輸不起,要么唯唯諾諾、膽小怕事,要么極度叛逆,常以調皮搗蛋的方式尋求大人的關注。可以說,讓孩子內心變得強大,是孩子成長的需要,也是家長們的期望。那么,怎么做才能讓孩子變得內心強大呢?
“白雪公主”升級“女漢子”
(胡女士,32歲,咖啡館老板)
我小時候曾迷戀迪士尼公主的動畫片。長大后我認為白雪公主是個徒有美貌卻膽小怯懦、自控力差、隨性固執的女孩,因為她不但任由繼母擺布,而且經受不住一只蘋果的引誘,還對小矮人的忠告充耳不聞。所以,她只能生活在童話里,經不起現實生活的風吹雨打。我曾暗下決心,假如我有了女兒,決不讓她成為白雪公主那樣的人。
然而不幸的是,我女兒凌琳5歲時,我突然發現她竟是白雪公主的“腦殘粉”。女兒在我們的大家庭里一直享受著公主般的待遇,只要一皺眉、一發嗲,就會有人寵她,滿足她的所有要求。我常給她潑冷水,告訴她現實生活中像白雪公主那樣的人會寸步難行,女孩子只有內心強大、身體矯健、知識面廣、社交面寬,才能成為真正受人敬重的“公主”。
自去年起,我陪女兒觀看了舞臺劇《白雪公主之冰雪世界》和電影《白雪公主之魔鏡魔鏡》。令我驚訝的是,白雪公主不再是過去那個哭哭啼啼的嬌氣包,不但能勇救王子,還領導著小矮人們進攻邪惡皇后的堡壘,不但不再“腦殘”地吃毒蘋果,還能“一眼識破毒計”,成為“反性侵”的榜樣。我告訴女兒,這個白雪公主才稱得上真正的公主。
現實生活中,楊絳先生的散文也給了我啟發。這位公主般優雅的女性,教會了我如何培養“女孩的貴族精神”。
首先是培養女兒的動手能力。我把“不要緊,我會做”這句話教給女兒,并想辦法讓這句話變成女兒的口頭禪。我給她講楊絳奶奶的故事,告訴她每當錢鐘書爺爺“做壞事”的時候,楊奶奶總是說:“不要緊,我會修。”例如,墨水染了桌布、臺燈壞了、門軸脫落了,身為大家閨秀的楊奶奶都能搞定。我問女兒:“如果白雪公主只會撒嬌,遇到一丁點兒事情就束手無策,那么她如何在大森林里存活呢?顯然,白雪公主從小就得到了‘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的訓練。”我教凌琳熨衣服、釘扣子、制作水果沙拉、烘烤小面包。老公通下水道、換燈泡、修鞋柜的時候也會讓她參與。漸漸地,凌琳的小手越來越巧,能夠從容應對生活中的很多困難。
其次,教導她“一勤天下無難事”。為了讓她不濫用身為女性的特權,我借助電影臺詞告訴她——白雪最美的品格是勤勞,她用服務贏得尊重與愛戴。當凌琳想偷懶時我總提醒她:“沒有一個公主是好吃懶做的。”
不久前,凌琳問我:“為什么白雪的后媽那么壞?是巫術讓她變壞的嗎?”我說:“后媽壞,是因為她不尊重人、不服務人,只想操控別人聽她的。”聯系生活,我啟發凌琳:“哥哥不給你玩具時,你歇斯底里地哭鬧。姑姑因此強迫哥哥聽你的,但你開心嗎?”凌琳搖頭。我繼續說:“公主不用號哭和裝慘來控制別人,相反,她會用勞動和智慧爭取想要的東西。比如,你可以給哥哥烤餅干,他吃得開心,或許會主動借給你玩具。”
再次,教她自信面對“小團體”。幼兒園的女孩們常按一定標準分幫結派,凌琳因“沒穿公主裙”“發夾上沒假鉆”等原因被孤立時,感到很自卑,要我給她買跟大家一樣的發飾和裙子。我啟發她:“白雪公主被后媽討厭,是因為她不好嗎?”“我們要不要討好所有人?”“在小團體之外還能交到朋友嗎?”然后教她牢記2015年版電影《灰姑娘》中瑞拉母親的遺言:保持勇氣,善待他人。
當凌琳再次被排斥時,我教她保持風度,既不向憤怒投降,也不刻意討好別人。為此她漸漸學會了自我鼓勵:“不是我的錯。”“大家很快會邀請我的。”經過努力,她最終與幾個小伙伴建立了牢固的友誼,即使在陌生的環境中也能以白雪公主般的鎮定與自信與伙伴相處。
曾有朋友質疑我:“你把女兒養得太能干、太強大,她會不會失去女人味?”對此我一點都不擔心。因為凌琳依然喜歡穿公主裙,依然喜歡小鳥依人。我欣賞她外柔內剛、自信大氣的特質,也相信她未來的人生路會精彩、美好。
“認生”的本質是缺乏自信
(武先生,29歲,橋梁設計師)
武安從小喜歡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玩,在同齡人中顯得不合群。2歲時,他認生到了讓人不解的地步,我媽只能在清晨和晚飯時間帶他去小區游樂場玩,因為白天的其他時間那里有太多的生人在,武安會大哭大鬧,讓我媽尷尬無比。每當家里來了客人,或者帶武安到不熟悉的地方去時,即使我們使出渾身解數,他依舊不依不饒、哭鬧不止。他不許別人碰他,甚至連人家看他一眼都不許。他總躲在大人的身后,捂住眼睛從手指縫里偷偷地看。
因為武安的認生,我家屢屢爆發矛盾。老人們認為這個問題在孩子長大后自然會好,索性讓他少見陌生人。妻子認為這樣做剝奪了武安發展人際交往能力的機會,她用“強硬”的手段帶武安接近陌生人,還長篇大論地告訴武安“為什么要跟人打招呼”。這種說教無疑是“對牛彈琴”。有時候,妻子會訓斥武安:“叫人啊,你再不叫的話,我要走了。”這種做法讓武安變得更敏感、更怕生。
為了找到解決方法,我在網上咨詢一位兒童心理專家,他發來一段話,幽默地表達了武安的感受:
“大人為什么總帶我去見不認識的人?我好害怕啊,他們為什么這么盯著我看?我不認識她為什么要叫她阿姨?啊!她竟然在摸我的手,太可怕了,媽媽救命啊!要我給她抱?為什么?不要!讓她抱我的話我會死的……為什么爸爸罵我?他應該保護我,為什么對我這么兇呢?……奶奶為什么這么奇怪,我都快死了,她還說要帶我去超市買糖果,這讓我更加害怕了!”
看到這段話,我忍俊不禁。
這位專家站在孩子的角度,描述了孩子真實的感受。我從中受到啟發:孩子放棄對陌生人的戒備與恐懼,是需要時間的,家長需要耐心等待,溫柔引導。“認生”只是孩子表現出來的狀態,其實質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內心還不夠強大。
于是,我們改變了思路,當武安因認生而哭鬧不停的時候,我就靜靜地抱著他,也不責備,也不轉移話題。我會小聲地在他耳邊安慰他:“沒事的,爸爸在呢!”比起從前的威嚇、說教和轉移話題,我發現安靜的陪伴更有效。等他安靜下來后,我引導他環顧四周:“你看,沒人會傷害你,是不是?你是受歡迎的孩子,對不對?”當他認同我的說法后我鼓勵他:“等你再長大一點,就不用哭得這么兇了。”
我們的注意力漸漸從武安的“膽小認生”轉移到“長處和優點”上。武安的自理能力很強,兩歲半就會扣扣子、穿脫褲子、使用調羹。我們經常在這些方面夸獎他,讓他對自己更有信心。妻子陪他讀兒童心靈成長系列的繪本,讓他看到主人公們是如何克服恐懼怯懦,一點點成長起來的。早教中心的老師也給武安很多鼓勵,讓他幫助更小的寶寶穿衣服、系鞋帶,體會“我是大哥哥”的自豪感……不知不覺中,武安認生的程度慢慢減輕。當他3歲半正式入園時,不但非常適應,而且很快有了自己的好朋友。
我體會到,家長千萬不要給孩子隨便扣帽子。不要因為孩子認生就說他社交能力差或性格古怪。因為孩子可能會“逆襲”,讓你發現自己的判斷是錯誤的。
舉例來說,武安一直很怕小區的某個保安,有連續半年的時間,他每次看到人家都會哭。那位保安很冤枉:“為什么你家孩子看到我就哭?”我說:“哭不代表他不喜歡你,也許很喜歡你才哭呢……”這話真被我說中了,當武安克服認生之后,每次看到那位保安就熱情地跟他打招呼,圍著他轉來轉去。
看來,大人用成人世界的邏輯判斷孩子的天真行為,常是南轅北轍的。陪武安走過“認生之路”,我感悟到:認生只是孩子在特定階段的表現,絕非衡量他性格的尺度。人際交往中,認生與挑剔并非全是壞事。通過認生,他可以學習建立界限,劃分出對自己重要的人。
我最近在讀吳恩瑛(韓國)寫的《孩子的壓力》一書,書中有一段話極好地描寫了我們一家人過去因武安認生而倍感焦慮的狀態:
“很多時候,那些給幼兒施加壓力的父母,本身就不能很好地應對壓力。他們對于自身和養育孩子沒有一個堅定的價值觀,周圍甚囂塵上的信息讓他們感到不安。他們總是戰戰兢兢地擔心自己所做的事情會對孩子有所傷害。這種過分想要保護孩子的心理,反而給孩子帶來了壓力。”
以此為鑒,咱們家長必須致力于自我成長。唯有我們的心靈變得強大,才能不把芝麻當西瓜,不把表象當本質。這樣,我們聚焦于孩子的優點和天賦,用肯定與鼓勵營造適合他們成長的家庭環境,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強大起來。教育是鞋,孩子是腳,他們會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啊!
你會陪孩子玩“控制游戲”嗎?
(向教授,兒童心理專家)
幾乎每一位幼兒的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想給孩子洗臉時,他一溜煙跑了;隨著你的圍追堵截,他快樂地躲閃、大笑;他故意惹你抓狂,當你表現出反感時,他手舞足蹈;他將車鑰匙等重要物品藏起來,然后看你急得跳腳……這些例子,都可以稱為幼兒們自編自導的“控制游戲”。
無論家長如何呵護關愛,幼兒們永遠生活在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中。他們常感到無助,又有無限的渴望去克服這種無助感。所以,他們會“獨創”出許多游戲。通過游戲,他們體會到自己的力量。家長們若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是“了解自己需求,并為自己設計游戲”的專家。
一個無法在餐廳好好吃飯的孩子,可能喜歡“開餐館”的游戲;一個最討厭逛超市的孩子,可能很喜歡在自己設計的游戲中扮演收銀員的角色;一個在幼兒園唯唯諾諾的孩子,可能喜歡給爺爺奶奶做小老師……通過虛擬這些角色,孩子感到自己很強大,從而克服恐懼,增強自信。但很多家長不知如何配合孩子玩游戲。有些家長愿意陪玩,但不知不覺中又希望改變規則或成為游戲的主導者,結果總是讓孩子失去玩興,孩子會覺得家長毀了游戲,或者認為爸爸或媽媽“一點都不會玩”。所以,家長們應該先了解幼兒在“控制游戲”中的需求。
首先,孩子渴望“說了算”,成為游戲的設計者、主導者和裁判者。聰明的家長只要做演員就夠了,千萬不要“篡奪”孩子的控制權。家長要表達出夸張的動作和表情,這樣孩子會玩得更起勁。比如,幾乎每個孩子都喜歡過玩鎖,他們將大人鎖在門外,滿意地手舞足蹈。
一位家長被女兒鎖在廁所后,便順勢“扮演”起了“受害者”的角色,拍著門邊“哭”邊喊:“哦,太黑了,我好怕哦!”然后,他嘗試拉門、踹門、發明萬能鑰匙,嘗試縮骨術、隱身術……當他使出三十六計仍逃不出廁所時,女兒笑得直不起腰來。這個游戲達到了小女孩的預期——顯示了她的足智多謀。她為自己“控制”了爸爸倍感自豪。隨后,她又在很多家庭成員身上玩,大家“串通”好了配合她,所以她很快就失去了興趣,玩起別的東西來。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家長勒令小女孩開門并警告她不許這么玩,她幼小的心靈會是多么沮喪,鎖和門又會變成多么可怕的禁區啊!
其次,孩子要大人“審時度勢”,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加入進來。比如,家長要叫玩在興頭上的幼兒吃飯,結果通常會極不愉快。然而,有位深諳兒童心理的母親卻先融入孩子的游戲,極具創造性地滿足他們的需求,然后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那天,一群三四歲的孩子正在玩“管弦樂團”,每個小孩拿著一樣“樂器”,調羹、棍子、筷子等,“乒乒乓乓”地敲擊杯盤。這位母親戲劇性地說:“哦,不!我聽不見你們的音樂。”孩子們玩命敲打,她夸張地說:“哦,我一點也聽不見!”……幾個回合之后,孩子們精疲力竭,這位母親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快樂地叫著說:“聽到了!聽到了!這簡直是世界上最美的聲音。”果然,孩子們心滿意足。他們停下來,快樂地去洗手準備吃飯了……
再次,我要補充一條“降娃”秘籍:很多家長對于精力充沛、熱愛冒險、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在公共場合的冒失表現倍感棘手。這些孩子或在高雅的劇院大聲喧嘩,或在自助餐廳追逐嬉戲,或在博物館里冒失亂摸,或是在尊貴客人面前大呼小叫……事實上,孩子們這樣做只是想表現自己的力量,釋放內心深處的控制欲。
所以,家長不妨在外出之前,先跟他們玩相同情境的“控制游戲”。家長可以虛擬類似場景,讓孩子扮演歌劇演員、市長、餐廳主管、致辭貴賓等角色。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家長要讓孩子自由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感受到周圍的人們對他(她)的信任與友善。當孩子緊張與恐懼的情緒得到釋放、冒險與獵奇的欲望得到滿足之后,他們會安靜下來。這時候,家長再跟他們講一些公共場合的禮儀規范,他們很容易接受并記住。他們在陌生的公共環境中,也會越來越感到放松和安全。
綜上所述,“控制游戲”只是幼兒家教中一個切入點。陪孩子玩游戲,是家長們走進孩子心靈的捷徑。讓孩子的內在需求得以滿足,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他們會變得更加自信和勇敢。久而久之,孩子將成長為一個內心強大、極有安全感的人。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