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艷
河北旅游職業學院
關于職業生涯發展相關概念演進的研究
杜秀艷
河北旅游職業學院
隨著國家經濟格局的變化,我國大學生就業結構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面對新形勢的待業、創業和隱性就業等就業方式的出現,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尤為顯得重要和關鍵。因此,作為教育者能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職業生涯發展相關概念的內涵,是我們做好此項工作的重要基石。
大學生就業;職業生涯發展;職業生涯輔導
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創新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職業指導課程體系的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2GJJG253。
當前,面對我國經濟形勢的變化,大學生就業結構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基層就業、待業、隱性就業、創業等形式多樣的就業方式正在逐漸改變以往“高、大、上”的就業格局,這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和沖擊。因此,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就顯得更為重要。為提高學生生存能力、職場適應能力和職場競爭力,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更應該注重本土化和實用性,這就要求我們教育者要對職業生涯發展的相關概念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本文就生涯發展概念的演進和內涵做以淺顯的探討。
作為社會分工的結果、生產力發展的產物之一—職業,是指人們為了生存和需要而從事的有一定的經濟收入、相對穩定的特定類別的社會活動。
“生涯”一詞是由英文“Career”翻譯而來,原文譯為兩輪馬車,后引申為道路,即指人生的發展道路,是個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與職位[1]。隨著時代的變化,國外學者對生涯的定義也各不相同。當前,舒伯(Super,1976)的觀點得到大多數西方學者的贊同,即生活里所有事態的發展方向和歷程統合為生涯,它不僅貫穿了一個人一生中的所有職業角色,也貫穿了人一生的所有生活角色,同時也是人一生中所有有酬或無酬職位的綜合,包括職業及其相關角色,如學生、退休者,甚至包含家庭和公民的角色[1]。在漢語中,career也被翻譯成職業生涯,廣義的生涯即指人一生生活的過程,狹義的生涯則是指職業生涯。現在生涯多被引申為人生發展歷程[2]。
在人的一生當中,每個人要扮演多種角色,在眾多重要的角色中工作者的角色實質上占去了我們更多的的時間與心血。但是,目前眾學者研究的角度不同,賦予職業生涯的內涵也不同,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美國學者沙特爾(Chartres,1952)認為,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所經歷的職業或職位的總稱,這是早期的職業生涯的含義。而后來,美國心理學家霍爾(Hal1,1976)則認為職業生涯只應該包括人一生中所有與其職業有關的實踐活動和經驗收獲。基于此,職業生涯的起止時間應該是始于職前的學習和培訓終于退休;美國學者韋伯斯特(webster 1986)擴展了職業生涯概念的外延,他提出,職業生涯涵蓋了一個人一生中所有職業、社會與人際關系。
由此可見,職業生涯對人生價值實現與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生涯發展就是一個人終生發展的歷程,它是個體在其終身發展的過程中隨著社會角色的轉換、心智成熟的變化以及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而形成集各種生活角色、休閑活動與工作職務于一體的獨特的綜合生活方式。
通過對生涯與職業生涯概念的了解,我們知道,職業生涯規劃不應該簡單地等同于找工作,或者僅僅與工作相關。它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國,針對大量年輕人失業的情況,被稱為“職業指導之父”的帕森斯(Frank Pasons)首次提出了“職業指導”的概念。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舒伯等人“生涯”概念的描述,使得生涯規劃不僅局限于職業指導的概念。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視“生涯”為人一生的歷程,包括成長期(0-14歲)、探索期(15-24歲)、建立期(25-44歲)、維持期(45-65歲)和衰退期(65歲以上)共計五個階段[2],而大學生的生涯發展正處于探索期階段。這個階段主要的生涯發展任務是從多種機會中探索自我,逐漸確定職業偏好,并在所選定的領域中開始起步。舒伯的生涯規劃理論從人生意義上理解職業意義,他認為,完美人生未必僅僅依賴于職業角色的完美,非職業角色使人生豐富多彩,讓人有了更多自我實現的可能性,好像一個學生的興趣,如果不能從專業學習中得到百分之百的釋放,那么就要認真規劃一下自己的休閑角色,從而獲得更多的自我實現。
縱觀上述觀點,職業生涯規劃是指組織或個人把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分析決定個人職業生涯的個人因素、組織因素和社會因素等,制定個人一生中在事業發展上的戰略思想和計劃安排[3]。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人自青春期以來到退休期,對一生理念、工作、生活、家庭及社會等目標所做的妥善安排與計劃,用以追求理想之人生。即能夠把“我想做的事”和“我能做的事”結合起來,根據社會需求去實現“我想成功的事”。
大學生合理規劃前程,包括:“我的未來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環境支持或允許我做什么?我的優勢是什么?我的缺陷是什么?我的人生方向與目標是什么?我的理想與抱負是什么?”一般來說,職業生涯規劃都要涵蓋“安身”和“立命”兩個部分,其中“安身”的重點在于生計和職業,“立命”的重點則放在前程和事業。而廣義的生涯規劃涵蓋了上述所有規劃,并能夠將生計、職業與事業結合起來。所以,生涯固然不等于人生全部,但絕對不等于工作;職業生涯規劃更不等于“找工作”;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為生涯設定并適時修訂目標,并找出達成目標所需采取的步驟[53]。
生涯輔導(CareerCounseling),起源于20世紀初在美國興起的職業指導。當時,為了能夠幫助大量的求職者找到更合適的職業,美國人弗蘭克·帕森斯(1908)開始了職業指導實踐,他創建了職業選擇“三步走”的理論[4]:即第一步是自我探索,第二步是工作世界的探索,第三步是分析決策。自20世紀50年代后,伴隨著職業指導實踐的深入和理論的發展,人們日益贊同生涯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或工作,也是決定人們生活質量的過程。因此職業指導的內容也就從選擇和從事某一份工作轉換為“協助個人建立并發展一個整合而適當的積極的自我概念,然后將此概念轉化為實際的選擇與生活方式,達到個人生涯發展目標,同時滿足社會的需要”[5]。自此,“生涯輔導”的概念逐步取代了“職業指導”,在這個轉換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促進就業問題的解決,不僅僅是帕森斯職業指導的初衷,也是生涯輔導的基本的、初級的目的[5]。
在美國生涯輔導經歷了漫長而豐富的發展過程,當前已經基本上得到了高校教育管理者的認可,它加強了學校與社會、學習與就業的聯系,為高等教育中大學生社會化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支撐,并逐漸成為美國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高等教育逐漸大眾化、普及化,終身教育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并成為高校改革的指導思想,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深入的開展生涯輔導工作,才能更好地開展以人為本的教育,充分實現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發展的基本功能。
生涯輔導的核心內容從狹義上來說應該是職業生涯輔導。對于高等教育,它的對象是成長中的個體,一個人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情境中,從生涯認知、生涯探索、生涯準備、生涯決策到生涯發展,在工作中完成人一生的事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舒伯(D.E. Super,1957)認為“職業生涯輔導就是幫助個人了解自己在職業上的使命,以便能獲得滿足,同時能造福社會。”世界百科全書對職業生涯輔導的條目是這樣定義的:“職業生涯輔導是一項廣泛的活動,此項活動的傾向在于幫助一個人擇業、就業、敬業與樂業”;中國臺灣學者王連生認為“職業生涯輔導是有效地指導與協助青年學生如何選擇、預備就業、實際從事工作、繼續改進職業的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臺灣學者金樹人(2007),在關注個人生涯發展的基礎上,認為生涯輔導所提供的服務應該強調這樣幾個主題:發展生涯決策的能力,培養積極自我概念,重視生活方式、價值及休閑的選擇,強調自由選擇與責任承擔,尊重個別差異,適應外界變遷等[2]。
根據各學者對職業生涯輔導的研究可以看出,職業生涯輔導應該以個體的職業生涯發展為出發點,針對全體參與輔導的個體,尊重個體的差異性,促進其職業生涯成熟度的提升,即能夠協助個體達到他應該達到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幫助個體認識和理解自身性格、興趣、能力特點等,培養積極的自我概念,不斷探索和開發潛能,揚長避短,彌補和完善心理或能力上有缺陷的方面。職業生涯輔導應重視終身發展的可持續過程,重視個體自我成長,盡量使每個個體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就是把就業放到整個生涯發展過程中研究,激發學生進行深度的自我探索和職業定位,不斷提升職業決策能力與職業素質,從而能夠使他們自主的規劃自己學業和生活,協助他們對未來職業的選擇,最終實現人職匹配和個人全面可持續的發展。
[1]汪大正.第六屆科博會首屆中國教育峰會中國大學生就業高峰論壇,北京,2003.
[2]金樹人.生涯咨詢與輔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16.
[3]金盛華.自我概念及其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1):30.
[4]安榮瑾.自我概念研究綜述[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4).
[5]張聚華.大學生自我概念與其職業成熟度的相關研究[J].西南大學,2008.
杜秀艷(1972-),女,河北旅游職業學院講師,主研方向:大學生基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