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紅
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強化繼續教育內涵建設為大學生就業積蓄能量
萬紅
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是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然而,隨著繼續教育不斷發展,“網絡教育注水”、“出租大學教學場地給中介培訓機構賺錢”、“混文憑”等問題也不斷增多。在大學生就業形勢仍然嚴峻的當今,加強繼續教育內涵建設,提高繼續教育水平,使之真正成為大學生積蓄就業能量“加油站”,是值得國家、社會和高校深思的課題。
繼續教育;內涵建設;大學生;就業
大學擴招,為提高全民素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時,也存在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大學生就業難題?!案卟怀桑筒痪汀?,“畢業即失業”……等現象,不僅給一些大學生埋下了心理隱患,而且嚴重困擾著含辛茹苦、日夜企盼的家長們。選擇繼續教育,或提升學歷,或改變學業方向,或學習一門更適應社會發展和個人興趣愛好的技能,是緩解就業壓力、調整就業方向和積蓄更多能量實現理想就業的一件好事。然而,繼續教育仍停留在“灌輸式”教育階段,存在“三重”“三不重”等嚴重問題,內涵建設適應不了社會發展和幫助大學生推進就業的需要,急待研究并予以解決。
北京理工大學成人高等教育網于2014年12月25日刊載文章《繼續教育發展面臨危機,未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指出,隨著繼續教育的深入發展,傳統模式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比如,“出租場地賺錢”、“網絡教育注水”、“向錢看”[1],等等。另據全國高校現代遠程教育協作組統計,2012年全國1600所高校的成人本專科招生438萬人,68所試點高校的網絡教育本專科招生570.4萬人。這個規模遠遠超過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685萬人的招生計劃數[2]。繼續教育市場龐大,問題不容忽視。
(一)重知識傳授,不重能力培養。我國繼續教育起步較晚,基礎設施條件普遍較差,缺乏實訓場所。無論是利用教室教學,還是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教學,老師注重的是知識講解,而不是學生就業能力提升。有的老師甚至照本宣科,只講考試重點,不談知識應用和能力培養。似乎教和學都是為了考試。有的老師錯誤認為,有了知識就有了能力,并不知道知識不等于能力。知識轉化為能力還需一個過程,“高分低能”,不利于推進就業。
(二)重經濟效益,不重社會效益。李劍平在其《用一流大學牌子招生,讓不入流的老師上課,發國家承認的大學文憑》一文中指出,繼續教育淪為了一些高校的“錢袋子”。繼續教育市場大,而高校的師資本來不足。有些高校并不是為了學生妥善解決這一矛盾,而是只注重經濟效益,盡量減少師資費用。聘用教師不求教學質量,而看重教學成本。有的學校繼續教育管理者坦言:“都給繼續教育學生配本校最好的老師,肯定虧得一塌糊涂。”經濟效益主導下的繼續教育,嚴重影響著學生就業這一社會效益。
(三)重發證,不重學生就業。普遍存在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繼續教育是成年人教育,參加繼續教育的學生都已步入社會有工作,獲得一張學歷畢業證或資格證書是他們的終極目的。繼續教育是成年人教育沒錯,參加繼續教育的學生已步入了社會也沒錯,其中有錯的是參加繼續教育者不一定都有了工作。現實中,有相當一部分參加繼續教育者是還未找到工作或未找到理想工作之大學生。他們參加繼續教育,不僅僅是為了一張證書,更主要的是想提升就業競爭力,更好地就業。學校只重發證、不重學生就業的做法,已不符合學生和社會的需求。比如,浙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在全國有100多個遠程教育校外學習中心,點多、面廣、線長,心有余而“辮長難及”,很難顧及學生的就業問題。
加強繼續教育,既是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有益補充。當務之急是要強化繼續教育內涵建設,提升繼續教育服務大學生就業水平。
(一)國家增加繼續教育投入,改變高?!皠撌铡鞭k學觀念。教育是國家發展之大計,繼續教育是國家持續發展之長策。政府主導繼續教育投入,是當前國際發展繼續教育的共同經驗。我國非常重視繼續教育,但投入不夠,未能將繼續教育與普通全日制教育同等對待。建設全民學習型社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是大勢所趨。加強繼續教育投入,推行“事后補貼”制,將國家補貼與就業掛鉤,徹底改變高校為了“創收”而辦教育的觀念,促進師資隊伍和教學設施建設,促進提高教學水平、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二)組建繼續教育集團,校企(業)合作,推進充分就業。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提高素質和充分就業。大學生主動參加繼續教育就是要提升就業競爭力和實現就業理想。國家要倡導繼續教育集團體制和機制建設,鼓勵學校與企業、行業單位聯合辦學,定向培養,推行“學習——實習——就業”一體化做法。繼續教育學校與就業單位建立合作集團關系,繼續教育學校提供師資和優質學生,就業單位提供實習崗位和實習津貼,國家對提供實習津貼的單位予以補貼,讓實習生帶薪實習和學習。這樣,有利于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有利于培養工作能力,有利于促進充分就業。
(三)開展教學方式改革,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提高教學水平?!案叻值湍堋?,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是“就業難”重要障礙物之一。在此,要明確“高分低能”的罪魁禍首不是“應試”,而是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因為考試是檢測學業水平的手段之一,學生參加考試是必須的?!皯嚱逃钡湫偷慕獭W方法就是“灌輸”和生吞活剝的“記憶”,老師滿堂灌,學生死記硬背,短時間掌握了知識,應付了考試,卻不能將知識應用到生活和工作;老師是知識的傳聲筒,學生是知識的儲蓄器,缺乏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教學過程。繼續教育作為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必須對傳統的應試教育方式進行改革,推行“知識傳輸+能力培養”教學方式。知識是能力的基礎,沒有知識,能力難以提升。能力是知識的實用,知識不轉化為能力,學不致用,就是浪費。注重能力培養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具備“雙師型”素質,不僅懂得知識,而且懂得知識的應用;教學中,老師不僅要講解知識點,更要講解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方式和程序;學生以實習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為導向,研究知識,創新工作,在學習中創新,在創新中學習。
[1]http:∕www.bjlgdx.com∕news∕baac191a.html.2014.12.25.
[2]李劍平.用一流大學牌子招生,讓不入流老師上課,發國家承認的大學文憑.中工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