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選對象就要有車有房,吃穿不愁”、“寧可在寶馬里哭,不在自行車上笑”、“掙這點錢,還不如在家休息”,“錢掙夠才能要孩子”,諸如此類說辭,讓不少人浪費了自己的青春。
什么是青春,青春就是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劃分,按照國際標準,聯合國界定為15歲至24歲,我國統計局界定為15歲到34歲。由此可見,青春時代是比較短暫的。
培根說,世上有許多美人,他們有過放蕩的青春,卻迎受著愧悔的晚年。朗費羅說,青年是多么美麗!發光發熱,充滿了彩色與夢幻,青春是書的第一章,是永無終結的故事。
現實環境中,不少女人為了嫁得好,在“嫁”上下功夫。更有甚者在選擇配偶時,希望對方有車有房,死了爹娘!我想說,與其在這方面下功夫,不如在自己的內涵、修養、能力上多下功夫。要知道,青春年華容易失去,唯有自己的才能是真的。在“嫁”上或許選上了金龜婿,但是人生路長,保不準哪天就分手了。女人要想地位穩定,就必須對自己狠點。在青春這個年齡,為自己的人生做一個規劃,做一個自信、自尊、獨立的女人。對于現實中的有些男人,也應該珍惜青春,不要沉迷QQ、刷微信微博、網絡游戲等,這樣做其實是在浪費青春。要知道,青春應該是一首奮斗的歌。不怕前面有阻力,就怕自己沒動力。
之所以想到這個話題,其實是幾天前一個書商找我約稿的書名《別在奮斗的年齡選擇瀟灑》,由于時間關系,加上有其他稿子需要寫,我最后還是拒絕了這個書商,但卻為此有些話想表達出來。
現在不少學生大學一畢業,就希望找個好工作,或者找個好人家把自己嫁掉,為此也出現了在校大學生上相親節目的事情。為什么不想著畢業后,先找份工作,哪怕工資低點也是在積累自己的本錢?有人會說,工資太低,養活不了自己。話雖然這樣說,難不成畢業后,啃老還理所當然?
要知道,每個年齡都應該干每個年齡該干的事情。讀書時期,就應該以讀書為主;畢業了,應該以工作為主。不要在學習的時候談戀愛,在該吃苦、奮斗的年齡去選擇瀟灑的生活。這樣的瀟灑不是自己掙來的,更多是家庭給予的。人生苦短,芳華易失。錯過了人生最應吃苦的時機,一個人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就會膚淺。沒有苦中苦,哪來樂中樂。
現實生活中,我身邊有這樣的人,讀書時選擇談戀愛,畢業時選擇把自己嫁掉,婚后選擇了安逸的家庭生活。哪知生活變故,后來離婚,再結婚,說要掙錢養家了,卻發現自己沒有一技之長,于是在一個餓不死的崗位上勉強支撐著;還有的人婚后不要孩子,說把錢掙夠了再要孩子,殊不知物價上漲,永遠沒個頭,當要孩子時,自己年齡也大了,孩子生了才發現,負擔更重了。其實,人生的苦有多種,但每種苦的后面也有甜的滋味。沒有吃過苦的人,亦無法體會甜蜜的。何謂苦?當你在辦公室抱怨自己工資低的時候,想想那些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民工;當擠著公交、地鐵上班抱怨路途遠的時候,想想那些還在失業的人;當你抱著厚厚的書本感到枯燥無味時,想想那些失學的孩子;當你想擁有什么的時候,就想想為什么你就該擁有?是否有擁有的資格?
其實,青春是吃苦的最好年華,也是奮斗的開始。正如歌德所說,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要做一番偉大的事業,總得在青年時代開始。
當你看到別人有房有車的時候,總想有一天自己也一定要過上那種生活,卻不曾想到,你只是在日思夜想,卻不付出行動!你是否知道,那些成功人士在你日思夜想的時候,已經在奮斗的路上了。因為他們是懂得吃苦的人,能夠承擔得起那份厚重;你是否知道,他們在承受房貸壓力的同時,也會為了生活而精打細算;你是否知道,他們為了生活得好點,而把一份收入分成幾份,做著預算。錢是掙出來才,更是理出來的。你不去理財,財就不會理你。你與你的同齡人在走出校門的那一刻時基本上是處在同一水平上,如果說五年一個階段,十年后,你們的差距會有多大?如果你選擇稀里糊涂地過去了,那未來等待著你的將可以去預料。
所以,無論男人女人,如果老天善待你,讓你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個經濟條件優越的家庭,也請你不要貪圖安逸,而要利用這樣的條件寫出自己的輝煌樂章;如果你一開始就生活在經濟條件比較差的家庭,也不要抱怨,要用自己的青春做資本,放開手去努力奮進,即便失敗了,最差也在原地,至少收獲了經歷。人生因奮斗而精彩。要把生活中的困難當成挑戰,不要讓所謂的困難磨滅了自己的信心和勇往直前的勇氣。當你想要放棄時,一定咬緊牙想想,有哪個成功的人是輕易獲得的,堅持堅持再堅持,前面就可能出現曙光。
精致的人生都是經歷過風雨的。精致的生活也是經歷了磨練的。無論是誰,來自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永遠積極向上的心。這樣,你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所以,男人女人,不要在最能奮斗的年齡去選擇瀟灑。青春的年齡是奮斗的年齡。青春容易失去,錯失奮斗的階段,人生會少很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