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201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所規定的11種貿易術語中,FOB、CFR、CIF三種術語是實際業務中使用最為頻繁的貿易術語。這三種術語有眾多相似之處,但在具體使用過程中也有許多差異,對三種術語進行應用對比,有助于實際操作中依據不同情況對術語進行選擇。
關鍵詞:FOB;CFR;CIF;應用對比
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相比,具有線長、面廣、環節多、風險大的特點,因此自19世紀初開始出現國際貿易活動以來,由于各國貿易習慣不同,分處于不同國家的貿易商們便不斷出現各種誤解、糾紛和爭端,從而浪費大量金錢和時間。而在所有的誤解、糾紛中,關于風險承擔、費用承擔、買賣雙方責任義務等方面的爭端一直位居榜首,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深入,貿易術語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矛盾。
貿易術語,顧名思義,即為“對外貿易的語言”,它是三個英文字母的縮寫,用來說明價格的構成及買賣雙方有關費用、風險和責任的劃分,以確定買賣雙方在交貨和接貨過程中應盡的義務。根據《201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規定,目前使用的貿易術語分為兩大類11種,其中FOB、CFR、CIF三種術語是實際業務中使用最為頻繁的貿易術語。這三種術語有眾多相似之處,但在具體使用過程中也有許多差異,對三種術語進行應用對比,有助于實際操作中依據不同情況對術語進行選擇。
一、FOB、CFR、CIF術語相同點
1.適用運輸方式相同
《2010通則》將貿易術語按照適用的運輸方式不同分為兩大類,即水運術語和全能運輸術語。FOB、CFR、CIF三種屬于均適用于水上運輸,包括國際遠洋運輸、江河運輸和內河運輸等。
2.交貨地點和交貨性質相同
《2010通則》對三種術語均做了如下規定:賣方將貨物交至船上,或取得已如此交付的貨物,完成交貨。由此可見,三種術語的交貨地點均為裝運港船上。交貨性質均為象征性交貨,即賣方憑單交貨,只要將符合要求的單據交與相關責任人即可,無需保證貨物一定要到達目的地。
3.風險劃分界限相同
《2010通則》規定,FOB、CFR、CIF三種貿易術語中賣方必須在裝運港將貨物交至船上或裝上船,當貨物裝上船時,風險轉移,賣方完成交貨。由此可見,三種術語的風險劃分界限均為裝運港船上,即裝運港船上之前的風險由賣方承擔,裝運港船上之后的風險由買方承擔。
4.進出口通關手續的責任方相同
11種貿易術語中,只有EXW術語的出口通關手續由買方承擔,DDP術語的進口通關手續由賣方承擔,其他9種貿易術語的出口通關手續均有賣方承擔,進口通關手續均有買方承擔。
二、FOB、CFR、CIF術語不同點
1.后接港口不同
根據《2010通則》對三種術語的含義表述,FOB術語譯為“裝運港船上交貨,后接指定裝運港”,CFR術語譯為“成本加運費,后接指定目的港”,CIF術語譯為“成本加保險費、運費,后接指定目的港”。
2.租船訂艙和辦理保險的責任方不同
根據《2010通則》對三種術語買賣雙方的義務表述,FOB術語下由買方負責租船或訂艙,支付運費,并將船名、裝船地點和要求等告知賣方,并負責辦理從裝運港至目的港的運輸保險;CFR術語下由賣方負責租船或訂艙,買方負責辦理從裝運港至目的港的運輸保險;而CIF術語與CFR術語的不同之處僅在于,由賣方負責租船訂艙和班里運輸保險。
3.術語報價的價格構成不同
由于三種術語下買賣雙方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不同,因而對應的報價也有所不同。FOB=成本+國內費用+凈利潤,CFR報價是在FOB基礎上加上運費,CIF報價是在FOB基礎上加上運費和保險費。
三、FOB、CFR、CIF術語應用對比
1.買賣雙方貨物損失承擔問題
雖然三種術語的風險劃分界限均為裝運港船上,但不同術語下貨損發生的地點不同,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在FOB、CFR術語下,由買方負責辦理保險,因此保險的責任起訖范圍是從裝運港船上至目的地買方倉庫;而CIF術語下,由賣方辦理保險,因此保險的責任起訖范圍是從賣方倉庫至目的地買方倉庫。由此可見,若貨物損失發生在賣方倉庫至裝運港的途中,在FOB、CFR術語下,賣方將不能從國際運輸保險公司獲得賠償;而在CIF術語下,賣方可以獲得相應的賠償。因此在FOB、CFR術語下,賣方為了規避這一風險,可以為貨物投保本國的國內貨物運輸保險。
2.船貨銜接問題
在FOB術語下,買方必須負責租船訂艙,并將船名和裝船時間通知賣方,而賣方必須在合同規定的裝船期和裝運港,將貨物裝上買方指定的船只。這里便存在一個船貨銜接的問題。如果買方指定的船只按時到達裝運港,而賣方卻因為貨未備妥或其他原因未能按時裝運,則由此產生的空艙費、滯期費等費用由賣方承擔;反之,若買方延遲派船,使賣方不能在合同規定的裝運期內裝運貨物,則由此產生的倉儲費用、保險費用等支出,由買方承擔。CFR、CIF術語下,由于由賣方負責租船訂艙,因此不存在船貨銜接問題。
3.裝運通知發送時間問題
在三種術語下,賣方都應及時的給買方發出裝運通知,但實際業務中裝運通知在三種術語下的作用卻不盡相同。在FOB術語下,賣方通常在雙方約定裝船前20天左右發出,目的在于催船,由于此時并不知曉提單號碼及日期等信息,因此FOB術語下的裝運通知不含以上信息;在CFR術語下,賣方應在裝船完畢后及時給買方發出裝船通知,目的在于方便買方辦理保險手續,以便使貨物在裝上船后得到相應的風險保障,此時的裝船通知中應明確注明提單日期、號碼、航次信息等;在CIF術語下,賣方也應在裝船完畢后給買方發出裝運通知,因其不涉及買方辦理保險事宜,因此在發送時間上的要求沒有CFR術語苛刻,此裝運通知的目的在于告知買方貨物裝船完畢的時間以及船名航次等。
4.貨物在途轉售時術語變更問題
在實際業務中,大宗商品在途轉售的情況多有發生。由于涉及到不同的貿易方,因此轉售過程相當于新一輪的貿易合同談判過程,雙方必須就轉售中所采用的貿易術語進行重新商定。當載貨船舶尚未起航時,可采用FOB、CFR術語對已裝船貨物作轉售交易;當載貨船舶起航后,只能采用CIF術語對已裝船貨物作轉售交易。
比如,A商將貨物出售給B商,B商又決定將貨物出售給C商。若B轉售給C時采用FOB,由買方C負責租船訂艙、辦理保險。若船舶尚未起航,則買方C指定另外的船運公司或保險公司對貨物進行國際遠洋運輸或承保海上險別,貨物均來得及重新裝船和辦理保險;但若船舶已起航,則買方C指定另外的船運公司和保險公司時,便已來不及重新裝船和辦理保險。這一分析結果同樣適用于CFR術語,因此轉售時,船舶起航前可以用FOB、CFR術語對已裝船貨物作轉售交易,船舶起航后,只能用CIF術語轉售。
四、術語選擇需注意事項
1.適合所選用的運輸方式
按照貿易術語的國際慣例,每種貿易術語,各有其所適用的運輸方式,例如FOB、CFR、CIF術語僅適用于海洋運輸和內陸水路運輸,而不適用于空運、鐵路和公路運輸。不顧所使用的運輸方式,錯誤的選擇貿易術語,將會使買賣雙方在交接貨物的義務上產生糾紛,有關當事人也將陷入困境。
2.考慮承運人風險控制
在實際操作中,經常遇到承運人與買方勾結,騙取貨物的國際貨物買賣詐騙案。因此,在出口業務中,外貿公司應爭取選用CIF、CFR術語成交,在進口業務中應盡量爭取采用FOB術語成交。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由我方指定承運人,可以選擇資質和信譽都放心的承運人,避免對方借指定承運人之便與承運人聯手欺詐。
3.增收節支外匯運保費
在出口業務中,爭取采用CIF、CFR術語成交,對出口企業而言還可增加利潤。出口企業采用CIF對外報價時,應在FOB價格基礎上,加上船運公司和保險公司公開報價的運費和保費,而在具體與船運公司與保險公司洽談時,可以憑借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獲得優惠價格,即實際運費和實際保費,兩者之和必定小于公開報價的運費和保費之和,之間的差額便構成出口企業的額外利潤。
綜上所述,FOB、CFR、CIF三種術語在實際業務中使用頻繁,同時三者間又存在眾多不同之處,只有對三者的不同之處理解透徹,才能指導實際業務。
參考文獻:
[1]余昕.淺析FOB、CFR、CIF貿易術語的風險轉移[J].科技經濟市場,2008(3).
[2]李二敏.FOB、CFR、CIF價格條件下保險利益的若干問題探討[J].商場現代化,2009(9).
[3]何榮盛.對國際貿易中幾組貿易術語的對比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2(14).
[4]張純.FOB、CFR和CIF術語的異同點與簡單應用[J].價值工程,2014(4).
作者簡介:王曉寧(1982.10- ),女,山東萊陽人,高校講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進出口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