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喜
重慶市巫溪縣廣播電視臺,重慶 405800
電視新聞記者的采訪特別是區縣電視新聞記者的采訪,和其他媒體記者不同,肩上扛有攝像機,而且要連續拍攝。為了拍攝好新聞,記者首先要練好“定力”,使畫面穩定。二要使鏡頭具有現場沖擊力,記者還要練好“眼力”。筆者認為“眼力”比“定力”更為重要。因為從記者在接受到一個新聞源后的每一次創作都離不開明亮的雙眼。
記者一進入新聞現場,伴隨思維活動的眼光開始四處“掃描”。這種“掃描”,必須要依賴深厚的知識功底和生活積淀。它實際上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觀察。觀察使對客觀事物或現象仔細察看和了解。觀察不僅需要眼睛,還需要各種感官的參與,更重要的是需要有思維活動。在觀察活動中,記者要有宏觀的把握能力,要有見微知著的能力,要有明察秋毫的能力。
攝大場景還是小場景,我們的眼睛始終是盯著取景框。但有經驗的記者不僅一只眼睛盯著取景框,還有一只眼睛盯著正在發生變化的場景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便于在拍攝時能夠隨著場景的變化及時進行控制和調度,舉個例子,在拍攝學生做天平實驗時,因為攝像記者的到場,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等又需要時間,這時記者可以向學生提出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到天平實驗上,一句話的控制既節約了拍攝時間,又得到了極好的拍攝鏡頭。大部分新聞都是有人物參與的,拍攝人物的活動顯得尤為重要,電視新聞記者要能夠在復雜的新聞現場第一時間找到體現新聞價值的新聞人物。所拍攝的人和物必須與主題有關,并且能夠充分反映新聞主題。還要拍攝相關的空鏡頭,以供剪輯時備選。
1)要有一雙會說話的眼睛。
區縣電視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一般都是獨自一人完成。既要扛著攝像機拍攝,又要記錄相關資料,還要把握場景和控制拍攝時間。更重要的是,有時在拍攝具有深刻社會意義主題的新聞過程中,需要與相關新聞人物進行交流和對話。記者因為攝像機也不便于與被采訪對象進行交流,特別是用于交流的眼睛始終盯住了取景框,沒有眼神的交往不可能順利完成交流和對話。面對這種情況,記者要用活兩只眼,要有“兩只眼”采訪的功夫,一只眼要注意取景框內的畫面,一只眼要盯著采訪對象。特別是盯著采訪對象的這只眼要是一只會說話的眼睛。這只會說話的眼睛:一要能“吸引”:要想方設法吸引住被采訪對象的雙眼,在采訪時,被采訪對象的眼睛一般不是盯著鏡頭而是盯著攝像記者的眼睛。只有吸引住了被采訪對象的眼睛,同期采訪才會出彩。其實沒有哪個記者能夠真正實現 一只眼盯著取景框,一只眼盯著采訪對象,這是注意力分配的一種表現。其中用于與采訪對象交流的眼睛是主要的,次要的是要控制好拍攝畫面,拍攝姿勢要穩定,這時的記者已經處于一種特定的拍攝情景,在這個情景中,需要記者平時多下功夫訓練穩定的拍攝技能。
2)要會“觀察”。
在交流過程中,要善于觀察對方眼神變化和表情變化,以便于采訪問題的設計。記者提問最好采取突然提問,這樣將就會吸引對方注意和轉移注意力。
3)要會“交流”。
電視新聞記者要能夠體察采訪對象的難處,給予人性關懷,這樣就會增加與被采訪對象的難處,給予人性關懷,這樣就會增加與被采訪對象交流的機會。有些采訪,盡量不要單刀直入,要循序漸進,如抽絲剝筍,步步深入,直到挖掘到最能夠體現新聞價值的話語和表情。我在新聞《巫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福澤山區農民》采訪中,確定了一個反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重大意義的采訪對象——勝利鄉雙勝村村民龔魁銀。他因為股骨壞死差點成了殘疾人,2003年至2004年他家因為他的病情過得十分清苦。2004年在當地合管辦的幫助下,他到三峽中心醫院接受了手術治療后,不僅及時得到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大病補償10000 元,更重要的是,因為治好了病重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2006年僅蠶桑一項就收入了3000 元。在對他的采訪時,我說我要采訪他,他表示愿意配合,但當攝像機對準他時,他有點發慌,我們有打斷他,也沒有提要求,因為那樣我怕更加影響他的情緒。我一只眼望著他,采取了突然發問的方式,吸引了他的眼神。后來,我干脆用兩只眼睛盯著他,只用右眼的余光看取景器的畫面,交流很成功,他的語言很感人,突出了這次采訪的重大主題。后來在重慶電視臺新聞聯播采用的稿子中,兩次采用了他的同期。
從新聞現場得到了第一手聲像資料,只是電視新聞創作真正的開始。及時形成文稿,剪輯畫面,是決定采訪成功與否的又一個重要過程。單純動態的新聞稿件,可以一氣呵成。但是在寫作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稿件時,電視新聞記者還要通過雙眼的審視為不同的新聞場景畫面“縮水”。這個“縮水”過程,一是對新聞主題進一步提煉,二是選擇聲音和畫面,充分顯現新聞主題。與主題無關的,哪怕聲音畫面再精彩,也要忍痛割愛。我在新聞《巫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福澤山區農民》拍攝中,共拍攝了四個場景和五個同期聲近20min 素材。整個新聞拍攝過程中涉及到兩個農民的同期聲,我明智選擇了龔魁銀的同期。在巫溪縣烏龍鄉大坡村,我采訪了今年做過膽結石手術的村民賀茂民。他正在為全家三口人繳納2007年的參合入保金,他說“沒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他只有死路一條,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救了他。”語言不是不感人,并且他還面對鏡頭急不可耐的展示了他手術的部位。但其典型意義就遠沒有龔魁銀的突出,因為龔魁銀手術治療,是在2004年底,到現在的兩年時間里,龔魁銀已健步如飛,完全恢復了勞動能力,徹底擺脫了貧困。再者龔魁銀的同期采訪時在田間勞作過后回到家里做的,說服力十分強,有力支撐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效遏制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重大主題。在主題思想的作用下,其他的同期聲以及主題無關的畫面,一個都沒采用。往重慶通聯部送稿時,20min 素材被我壓縮到了7min 左右,后來經過編輯老師進一步壓縮成新聞成品時,剩下了兩分鐘左右的畫面和聲音。
新聞稿件播發過后,還要審視稿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我們的新聞是讓廣大社會各階層收看的餓,他們在收看欣賞的同時有自己的看法和評判。多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非常必要,不僅有利于幫助我們把握宣傳導向,有時興許還會有意外的收獲,發現一些新的報道“點子”。
總之,電視新聞記者的雙眼不僅要像鷹的眼睛一樣,具有明察秋毫的能力,還應該比鷹的眼睛更突出,具有見微知著的能力。記者的雙眼在與被采訪對象的擺談中要具有親和力,對事件的調查中要有追尋和靈敏的目光,后期制作新聞稿件時要有一絲不茍的專注和審視。區縣電視新聞記者只有這樣,做大新聞才會指日可待。
[1]凌愛烽.如何提高記者采訪成功率[J].新聞傳播,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