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璐璐
摘 要:環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我們生活質量的高低。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經濟增長迅速,但是環境卻在持續惡化。空氣污染、 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諸多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近年來的霧霾天氣更是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高度關注。環境審計是遏制環境問題的重要環節,但是卻沒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諸多學者對我國環境審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對策。筆者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需要先正確合理地界定審計三方關系人?;谏鲜鏊悸?,本文分為以下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紹了研究背景及意義,并簡述了國內學者針對我國環境審計中的問題所進行的相關研究。第二部分,筆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并在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加以闡述。第三部分則在第二部分的研究基礎上對我國的環境審計實踐提出一些設想。在最后的第四部分,指出本文的不足之處,對后續的研究提出一些粗淺的建議。
關鍵詞:環境審計;環境審計主體;環境審計客體;環境審計委托人;公共受托責任
一、引言
1.研究背景及意義。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但在工業革命之后,地球的自然環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壞。我國從1978年提出改革開放至今,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卻日益突出,對國民的生活和健康產生了不利影響。很多發達國家開始逐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建設,建立專門的環境審計部門。我國的環境審計起步較晚。我國關于環境審計的理論研究也沒有形成體系。
目前,我國環境審計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環境審計應有的作用沒能有效發揮,如何解決好這些問題,國內學者進行了相關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對策。筆者通過對環境審計理論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設想,以期對我國環境審計的健康發展提供指導。
2.研究思路及內容。以公共受托責任理論和審計獨立性為理論支點,對環境審計三方關系人,即審計主體、審計客體和審計委托人進行正確合理地界定。然后依據前文的分析結果,在實踐方面,對我國環境審計提出一些初步設想。
二、環境審計的三方關系人
1.第一層次的環境審計。審計主體,是指在審計活動中實施審計行為,行使審計監督權的審計機構及其審計人員。審計客體,是指接受審計的被審計單位。審計委托人是審計產品的需求者。依據公共受托責任理論,政府受人民的委托來治理國家,人民是委托人,政府是受托人。在環境領域,公共受托責任表現為公共環境受托責任。政府對人民負有環境受托責任,人民對政府有監督的權利。
審計獨立性是審計工作的靈魂。獨立性可以分為形式上的獨立和實質上的獨立。沒有形式上的獨立則很難做到實質上的獨立,形式上的獨立為實質上的獨立提供了保障。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第一層次的環境審計的主體是直接實施環境審計的組織或機構,環境審計的客體是對人民負有環境保護責任的行政機關,環境審計的委托人是人民或者代表人民行使委托權的權利機關,比如人民代表大會或其下設機構。這樣的三方關系人界定在邏輯上符合公共受托責任理論且可以滿足審計工作對獨立性的要求。
2.第二層次的環境審計。政府為了履行好自己的公共環境受托責任,需要實施環境審計,對各類組織及個人在其自身活動中是否履行了相關的環境義務,是否遵守了相關的環境法律法規進行監督,這是第二層次的環境審計。對于本層次的環境審計,審計的主體是具體執行審計工作的機構或組織,客體是接受審計的各類組織及個人,比如企業,審計委托人是政府有關部門。第一層次環境審計的存在可以促使第二層次的環境審計充分發揮其作用。
3.補充的環境審計。民間非盈利組織,比如一些環保組織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委托有條件的中介機構實施環境審計,形成對上述兩層環境審計的補充,同時也可以發揮社會公眾的輿論監督作用。
三、我國環境審計的一些設想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設環境審計機構,負責全國范圍內的第一層次的環境審計工作,該機構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該機構可以委托有條件的社會中介機構實施環境審計。中央政府編制全國的《環境資產負債表》。在《環境資產負債表》中,將全國范圍內符合一定標準的環境資源列為資產,將遭到破壞而達不到標準的環境資源列為負債,以反映政府的環境管理結果。受委托的社會中介機構對政府的環境管理工作進行審計?!董h境資產負債表》及環境審計的結果需要向社會公布。對于政府的失職行為要有相應的懲罰措施。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地方人民代表大會下面設立地方環境審計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第一層次的環境審計,該機構對地方人民代表大會負責。地方政府編制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資產負債表》。受委托的社會中介機構對地方政府的環境管理工作進行審計。地方政府編制的《環境資產負債表》及環境審計的結果需要向社會公布。對于地方政府的失職行為要有相應的懲罰措施。
四、本文的不足之處
要使兩個層次的環境審計充分發揮作用,使上述設想能夠得以實現,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項配套制度的支持,比如需要環境會計準則、環境審計準則,需要培養合格的環境審計人才等等,對于這些,本文沒能進行深入的研究,這是本文的欠缺之處。
參考文獻:
[1]陳正興.環境審計[M].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
[2]陳思維.環境審計[M].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
[3]高方露、吳俊峰.關于環境審計本質內容的研究[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0.
[4]林兢.環境審計研究[J].中國發展,2005.
[5]王學龍.也談環境審計[J].蘭州商學院學報,1997.
[6]吳俊峰.環境審計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0.
[7]賀桂珍,呂永龍,王曉龍,劉達朱,王本強.荷蘭的政府環境審計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審計研究,2006.
[8]高鶴,劉波.對國家環境審計主體的新思考[J].北方經貿,2003.
[9]張軍.試論環境審計的理論基礎[J].湖北審計,2000.
[10]高方露,吳俊峰.關于環境審計本質內容的研究[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0.
[11]姜彥秋.論我國環境審計[J].財務與審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