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德
一、基本案情
某日石某、蘇某到洗浴中心洗浴,遇到素有舊怨的錢某、陳某等多人,雙方因口角發生互毆,石某、蘇某因人少勢單被打后逃走。為報復,石某、蘇某立即糾集孟某、王某等共七人再次趕往洗浴中心,此時洗浴的路人孫某、劉某正從門口出來,石某以為孫某、劉某是剛才互毆時錢某、陳某一方的人員,便招呼同伙圍毆孫某、劉某,后被民警制止。經鑒定孫某、劉某傷情均為輕微傷。
二、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石某、蘇某等人無故毆打孫某、劉某的行為屬于隨意毆打他人,造成二人輕微傷,破壞社會秩序,根據最高法、最高檢《關于辦理尋釁滋事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規定,石某、蘇某等人的行為構成尋釁滋事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石某、蘇某等人圍毆孫某、劉某的行為屬于多人共同實施的故意傷害,經鑒定孫某、劉某傷情均為輕微傷,未達到故意傷害罪的輕傷立案追訴標準,因而石某、蘇某等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
第三種意見認為,石某、蘇某與他人互毆后,為了報復臨時聚集多人繼續實施互毆,孫某、劉某雖不是之前互毆時的對方人員,但屬于犯罪對象認識錯誤,石某、蘇某等人行為構成聚眾斗毆罪。
三、評析意見
筆者贊同第三種意見,石某、蘇某等人行為構成聚眾斗毆罪。本案主要涉及兩個問題:
(一)隨意毆打他人構成尋釁滋事罪時,對“隨意”的理解
在認定尋釁滋事罪時,隨意毆打他人中的“隨意”是指行為人主觀上對自己毆打他人的行為意識沒有自我控制,強調的是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即出于尋求刺激、發泄情緒、逞強耍橫、無事生非、借故生非等不法動機。而不是針對被害人被毆打的無辜性,不能根據被害人毫無理由被毆打而判斷行為人“隨意”,否則便無法解釋犯罪對象認識錯誤的問題。例如,甲因經濟糾紛蓄意傷害乙,因判斷對象失誤造成第三人丙輕傷,甲對犯罪對象認識錯誤,由于其預謀犯罪對象乙與實際犯罪對象丙均屬于故意傷害罪構成要件的范圍之內,甲行為應該構成故意傷害罪,雖然第三人丙受傷具有無辜性,但不能就此認定甲行為的隨意性,甲行為不構成尋釁滋事罪。同樣道理,石某、蘇某等人毆打第三人孫某、劉某的行為也是犯罪對象認識錯誤,不屬于隨意毆打他人,不能認定為尋釁滋事罪。
(二)單方面實施聚眾斗毆構成犯罪的認定
在司法實踐中,單方面實施聚眾斗毆構成犯罪是普遍存在的,主要包括以下兩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雙方均有斗毆故意,而斗毆時只有一方因聚集三人以上而認定為聚眾斗毆罪,不要求斗毆雙方都必須為三人以上。這種類型構成犯罪比較容易認定,一些地方的司法實踐已經達成共識。
第二種類型,只有一方具有斗毆故意,并聚集三人以上與對方進行斗毆的,可以認定為聚眾斗毆罪。對此,地方司法實踐并不統一,對于只有一方聚集多人傷害他人的主觀故意是單純追求傷害他人后果,還是出于不法動機的斗毆故意,應當予以細分。
第二種類型聚眾斗毆罪認定難點在于與多人共同故意傷害行為(包括不構成犯罪的故意傷害違法行為和造成輕傷的故意傷害罪)的區別,可以從客觀表現、主觀犯意、侵犯客體三個方面進行區分:
1.客觀表現方面。聚眾斗毆罪的行為構成在刑法理論上有爭議:一種觀點認為聚眾斗毆罪是復行為犯,包括糾集多人和實施斗毆兩個行為。司法實踐普遍采用這種觀點,判斷是否構成聚眾斗毆罪時,一般會考慮有沒有聚眾行為和斗毆行為。例如2006年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辦理聚眾斗毆犯罪案件的若干意見》規定:“本罪中的聚眾是指為實施斗毆而聚集3人或3人以上的行為。聚眾方式既包括有預謀的糾集行為,也包括臨時糾集行為”和“本罪屬于行為犯,且系復合型犯罪。行為人為斗毆而實施聚眾行為,屬于已經著手進行犯罪。聚眾后,因故最終沒有實施斗毆行為,對首要分子和積極參加者可以聚眾斗毆罪(未遂)認定”。2011年天津市公、檢、法、司聯合發布的《辦理聚眾斗毆案件座談會紀要》規定“聚眾斗毆罪在客觀方面由聚眾和斗毆兩個相互關聯的行為復合構成。聚眾是指以實施斗毆行為為目的,單方聚集三人以上的行為。聚眾包括事先有預謀的糾集和斗毆現場臨時糾集兩種情況”和“僅實施了聚眾行為,沒有進行斗毆的,可以根據行為的實際危害程序,結合犯罪的具體形態,決定是否按犯罪未遂、中止進行處罰”。這兩個規定認為聚眾斗毆罪在客觀方面包括聚眾和斗毆兩行為,進而指出具有斗毆故意僅實施聚眾行為,而沒有繼續實施斗毆行為的,認定為聚眾斗毆罪的未遂或中止。聚眾斗毆罪既遂標準是行為人的聚眾行為和斗毆行為先后實施完畢,不要求造成危害結果。
另一種觀點認為聚眾斗毆罪不是復行為犯,而是單一行為犯,聚眾是斗毆的方式,表現為多人聚集在一起斗毆,并不要求在斗毆之前具有聚眾的行為。這種觀點在司法實踐中并不流行,照此認為聚眾僅僅是斗毆時的外在表現形式,否認犯罪構成包括斗毆前的聚眾行為,那么首先會不當擴大聚眾斗毆罪的認定范圍,會將多人臨時起意實施的偶發性故意傷害行為、尋釁滋事行為認定為聚眾斗毆罪,模糊了聚眾斗毆罪的認定標準,在實踐中難以掌握。其次會無法判斷聚眾斗毆罪的未完成形態。行為人實施聚眾行為后,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沒有繼續進行斗毆行為,按照這種觀點將會認為不構成犯罪。如果不考慮事先聚眾而只認定后續斗毆,那么聚眾斗毆罪將僅需判斷構罪與否,而不存在犯罪預備、中止、未遂的未完成形態,作為一種常見直接故意犯罪而言,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因此,聚眾斗毆罪包括聚眾行為和斗毆行為,其中聚眾行為包括事先有預謀的聚集行為和斗毆現場臨時聚集行為兩種情況。多人共同故意傷害行為客觀表現多樣,可以是偶發性的多人參與傷害,也可以是事先聚集多人后共同實施傷害,等等。
2.主觀犯意方面。聚眾斗毆罪主觀上一般是出于報復他人、逞強好勝、尋求刺激等犯罪動機,目的是壓制、震懾他人、稱霸一方等,無視社會公共秩序,主觀惡性較大,具有斗毆故意。而多人共同故意傷害行為往往是事出有因,目標明確,單純追求造成他人人身傷害的后果,傷害故意比較明顯。
3.侵犯客體方面。聚眾斗毆罪和多人共同故意傷害行為侵犯的客體都包括社會公共秩序和人身權利。多人共同故意傷害行為侵犯客體側重于人身權利,一般不考慮社會公共秩序,而聚眾斗毆罪是嚴重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犯罪,侵犯客體側重于社會公共秩序,法益侵害性更大,人身權利為次要客體,其對人身造成的傷害一般比較輕微,如果造成重傷以上后果,則按照故意傷害罪(重傷)、故意殺人罪處罰。
正因聚眾斗毆罪的主觀惡性更大、法意侵害性更嚴重,其入罪標準低于故意傷害罪,不要求造成輕傷后果,而且在某個方面聚眾斗毆罪的法定刑要高于故意傷害罪,多次或持械聚眾斗毆的可以判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多次或持械實施故意傷害行為的,如果不造成輕傷后果,則不構成犯罪。
根據刑法理論,只要行為人有犯罪故意,實施相應犯罪行為,造成危害后果,符合犯罪構成要件,就應當認定為犯罪,而不依賴對方是否具有犯罪故意。據此,綜合上述三種區別,行為人只要主觀上具有斗毆故意,客觀上實施聚集多人并斗毆的行為,嚴重擾亂社會公共秩序,就應當認定為聚眾斗毆罪。
綜上分析,在本案中犯罪嫌疑人石某、蘇某與他人互毆被打后,為了實施報復,臨時聚集多人并對他人進行毆打,其主觀上具有報復他人、壓制對方、逞強好勝的斗毆故意,客觀上實施了聚集多人、斗毆的行為,嚴重擾亂了社會公共秩序,雖然孫某、劉某不是之前互毆時對方的人員,但屬于犯罪對象認識錯誤,其預謀犯罪對象錢某等人與實際犯罪對象孫某、劉某均在聚眾斗毆罪構成要件的法定范圍之內,不影響對其行為性質的判斷,因此石某、蘇某等人行為構成聚眾斗毆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