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非一
隨著氣溫不斷攀升,發燒、厭食等癥狀開始向抵抗力偏弱的兒童全面襲來。許多家長為了滿足寶寶好吃冰品的要求,無節制地給他們吃冰淇淋、冷飲或冰西瓜等,更是直接導致孩子患上了“夏季熱”。兒科專家表示,此病一旦患上,連續兩三年都容易復發,甚至會嚴重影響幼兒的生長發育,必須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
病情反復,隨夏結束
我們經常能在炎夏時節見到許多兒童滿頭大汗、滿臉通紅,可別以為這都是由于暑熱造成的,有可能是患上了“夏季熱”。
“夏季熱”是由于夏季環境溫度不斷升高,嬰幼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不成熟,導致體溫升高的現象。而發燒是“夏季熱”臨床最常見的癥狀,且高燒多呈現規律性,即體溫每天清晨逐步上升,中午持續,午后漸退,傍晚最低,入夜后則又開始升高,如此循環往復。這種每日體溫的規則變化,一直會持續到夏季結束。期間除了發熱及些許食欲不振、哭鬧等反應外,少有其他不適癥狀。
“小兒‘夏季熱’目前在兒科臨床上非常多見,且持續發熱都在39℃~40℃左右,還會伴有口渴、多尿、少汗等癥狀。”據虞堅爾教授介紹,小兒“夏季熱”往往起病緩慢,有的表現為夜熱早涼,也有早熱暮涼者,部分患兒還會有“喜伏地而臥”的表現。這是因為1~3歲的小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汗液排泄功能差,出汗少,不易散熱,所以喜歡貼地而睡以得涼而舒。
由于“夏季熱”與普通的感冒發燒表現很相似,所以有些家長看到孩子高燒后立馬會想到跑急診掛點滴,但“夏季熱”患兒往往在經過血常規、大小便及其他功能檢查后,不會顯示出病理性的改變。而且,即便用一些解熱鎮痛藥,體溫也無法下降,天氣愈熱,體溫愈高。
反復發作或影響正常發育
一般來說,進入秋季,隨著氣溫下降,小兒“夏季熱”的癥狀多會得到改善,且臨床流行病學目前也并未發現此病有一定的傳染性和免疫性。但患有此病后,次年的同一時間段,小兒仍易復發,有的患兒甚至如此反復發病可以持續2~4年甚至更長時間。
“持續性的發燒必然會影響幼兒的食欲和精神狀況,破壞幼兒的腸胃功能,導致營養吸收不好,嚴重者還會使幼兒發育遲緩,甚至影響成年后的身體健康,造成體質弱、免疫力低下等問題。”虞堅爾教授表示,在他曾經接診過的患兒中,就有不少小兒的體溫已經超過40℃,并伴有驚跳、嗜睡,甚至驚厥、昏迷等神經系統急性癥狀,臨床實屬非常危急的癥候。所以他提醒家長們,孩子一旦有這樣的情況,必須緊急送醫,否則很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夏季熱”的最大“敵人”是凍品
天熱的時候,吃雪糕、冰淇淋,喝冰汽水,嘗冰西瓜都是極其暢快的事情,而對于那些本就喜食甜味的幼兒來說,更是一種無法抵御的誘惑。不過,幼兒的脾胃嬌弱,冷刺激容易破壞腸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傷害脾胃,從而誘發發燒、氣喘等癥狀,如果未能及時干預,就會最終導致“夏季熱”的發病。
對此,虞堅爾教授建議家長在幫小兒祛暑時,不妨選用一些新鮮的瓜果,但一定要適時地拒絕孩子吃冰瓜果及冰品的要求,即使孩子以哭鬧相逼,也不能答應這些“不健康”要求,以避免引發“夏季熱”。
中醫從“暑溫”分三型論治
虞堅爾教授特別強調,發現小兒“夏季熱”時,應首先去醫院檢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發熱性疾病。一旦確診為“夏季熱”,除了要按醫生的處方規律用藥以外,主要是加強護理,并預防和治療其相關并發癥。
目前,中醫臨床上多將小兒“夏季熱”歸屬中醫“暑溫”范疇進行辨證論治。同時,根據患兒體質、年齡的差異,中醫在臨床上又進一步對“夏季熱”進行二次細分,劃分為三種類型進行治療:暑傷肺胃型、脾陽不振型、下虛上盛型。
除了積極配伍中藥進行辨證論治外,虞堅爾教授建議家長還要盡可能使患兒居室陰涼通風,睡前給患兒作溫水浴,以刺激皮膚血管擴張,易于散熱,從而預防夜間體溫過高。對于持續發熱、口渴的患兒,要及時補充液體,多喝一些淡鹽涼開水。
“這種‘溫水浴’的方法其實是在為患兒進行物理降溫。”虞堅爾教授解釋說,溫水浴能使小兒皮膚表面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快、加速散熱,從而達到降低體溫的目的。“一般來說,每次溫水浴的水溫控制在34℃~36℃左右,每次洗20分鐘,每天2~3次。如小兒體溫很高,也可改用溫水酒精擦浴,用兩份溫水摻一份90%的酒精,也可用白酒一份,水溫以30℃~35℃為宜。擦浴的順序是先擦四肢,從近端至遠端,從內側向外側各擦一遍,并反復擦洗腋下、腹股溝和頸部大血管處。切記胸部不宜進行酒精擦洗。”
預防以增強免疫、運健脾胃為主
“遺憾的是,目前臨床上還沒有針對小兒‘夏季熱’的特效藥物,因而防預就顯得更為重要了。”虞堅爾教授表示,首先,夏季里一定要注意居室的通風、涼爽,保持空氣清新;讓小兒穿柔軟、寬大的衣服,保持皮膚清潔衛生;堅持給孩子洗溫水浴;即便是天氣越來越熱,也不能讓孩子過度吹空調;其次飲食宜清淡,多給孩子吃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雞蛋、牛奶、新鮮果蔬等,適當補充含卵磷脂、腦磷脂、神經磷脂和微量元素鋅的食物;適量吃解毒消暑、止渴利尿的食物,如綠豆湯、金銀花露、西瓜汁、荷葉湯等。
對于那些體質本身就較弱或先天稟賦不足的患兒,專家建議可用太子參、淮山和陳皮這三味中藥煲湯喝,或煮水喝,從而起到增強兒童免疫力、健運脾胃的作用。
有的家長等到患兒秋涼自愈后,以為病好了,便不再辨證施治,或濫用清熱藥物以期“鞏固療效”,結果反而使病情又反復或加重。以上這些情況值得家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