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五

在《生活大爆炸》第四季第20集中,物理學教授布賴恩·格林向聽眾講解了他的新書《隱藏的現實》中的觀點和內容,雖然這被謝耳朵嘲笑為可笑至極,的相聲,但該書在出版后依舊十分暢銷,連續數月蟬聯亞馬遜同類書籍排行榜首位。這位在謝耳朵看來應該去給老人念書的物理學家,實際上是美國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與超弦理論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科普明星。
求師無門的神童
每當講述科學家故事的時候,我們總會提起他們非凡的童年、超群的智力以及他們擁有的各種“全能”,很不巧的是,布賴恩·格林也是這樣一個擁有“俗氣經歷”的科學家。而想要真正了解他,你很難繞開這些故事。
格林的母親是一名獸醫,父親從高中輟學后成為了一名雜耍演員,后來又開始擔任語音教練和作曲家。父親對音樂的喜好也培養了小格林的音樂素養,后來進入牛津學習期間,格林還專門向鋼琴家杰克·吉本斯學習了鋼琴。當然,這不算什么過人的本事。格林真正的長項在于數學。
一個出色的物理學家肯定也在數學領域頗有建樹,而數學也是引領他們走進物理領域的敲門磚,格林也是這樣。他從小就是一個數學神童,五六歲的時候就能計算30位數的乘法,等到了12歲,這個孩子已經沒有數學老師可以駕馭了,因為他的知識水平已經超出了同年級數學課本的范疇,據說他的老師還特意為他寫了一張紙條:“我們已經盡力了,請問誰能負責教教這個男孩?!庇谑牵裨S多武俠小說中的主人公那樣,“求師無門”的格林拿著這張紙條到處尋找可以教他的“武藝超群”的師傅,最后,他成為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生奈爾·比迪遜(Neil Bellinson)的“關門弟子”,年僅12歲就開始學習高等幾何和數論。
掌握了數學的精髓后,格林的興趣開始逐漸轉向“詩意的物理”。17歲,他考入了哈佛大學物理系,而他的隨身之物是自己買的一本廣義相對論課本。“雖然當時我讀不懂,但我就是想把它帶在身邊。我就是如此強烈地渴望學習愛因斯坦的理論?!?/p>
本科畢業后,格林在羅德獎學金的資助下前往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師從格拉漢姆·羅斯。作為參考,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羅德獎學金。羅德獎學金(Rhodes Scholarships)是一個世界級的獎學金,有“全球本科生諾貝爾獎”之稱的美譽,得獎者被稱為“羅德學者” (Rhodes Scholars)。獎學金評審定在每年11月,在18個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德國、中國香港、加拿大、澳洲、新西蘭、印度、南非、百慕大、巴基斯坦等)進行,選取80名全球剛畢業的本科生去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而羅德學者也被視為全球學術最高榮譽之一。羅德學者可以說是每個領域的精英分子,在牛津畢業后都表現非凡,甚至可以說享譽世界。比如美國總統克林頓這樣全球影響力極大的人物,或者許多能夠影響戰爭進程的著名軍事家,各種諾貝爾獎得主,以及各跨國企業公司的董事長或執行長。和這些人比起來,格林似乎算是比較“遜”的一個了。不過,雖然選擇了離名利似乎有點遙遠的深奧物理學,但這并不妨礙格林“成名成家”。
暢銷作家
在《生活大爆炸》中,格林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對量子物理中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進行了解讀:“菜肴編排在A、B兩列中,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點了菜單A中的第一種菜,你就不能再點B中的第一種菜;如果你點了菜單A中的第二種菜,你就不能再點B中的第二種菜。”雖然臺下那個誰都看不上眼的謝耳朵對此表示不屑,但不可否認的是,格林十分擅長用淺顯生動的語言來闡釋復雜的物理問題,這也是他的科普作品十分暢銷的原因。
在他的第一本科普讀物《宇宙的琴弦》中,格林便將自己的數學洞察力和表達天賦發揮到了極致。流暢的語言、貼切的比喻和作者本人的浪漫情懷,讓這本書一經面世便反響巨大,不僅在一個月內被加印了3次,還登上了《紐約時報》的排行榜,更擊敗了美國暢銷小說家約翰·格里森姆的新作品,一度銷量排名第一。正如《紐約時報》的書評所說:“《宇宙的琴弦》不可不讀……霍金為黑洞所做的事情,格林在弦上都做了?!薄队钪娴那傧摇烦霭娈斈耆雵似绽擢劊ǚ翘摌嬵悾?,一年后,獲得英國皇家學會科普圖書獎,四年后,被PBS拍攝成了3集紀錄片《優雅的宇宙》。
在紀錄片中,格林不僅讓觀眾領略了宇宙的優雅,也讓大家感受到了他個人的魅力。熒幕上的格林表情生動,語言幽默,時而“分裂”成兩個人互相對話,時而從地球的一端瞬間移動到另一端。說到弦的時候便出現了大提琴,說到M-理論便來了一把梯子,說到D-膜他便將面包切成了片?!秲炑诺挠钪妗纷尭窳珠_始更為廣泛地被大眾熟知,而該紀錄片也曾3次獲得艾美獎提名,最終獲得了皮博迪獎(廣播電視界的普利策獎)。
2004年,格林出版了第二本科普讀物《宇宙的結構》,并成為紐約時報的專欄作者,后來這本書也被PBS搬上了熒幕。2008年,格林出版了科幻讀物《時間邊緣的伊卡洛斯》,后被翻拍成同名電影。2011年,《隱藏的現實》出版,不僅銷量驚人,更被稱為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對于一個物理學教授來說,格林算是其中相對高產的科普作家,而作品的質量也基本上是“格林一出,必屬精品”。不過,他并不是局限于寫科普書籍的死板作家,他想要做更多的事,嘗試更多新鮮的東西。年,中國非化石燃料的使用份額將提高至20%。英國的《每日電訊報》稱,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尚未被承認的“綠色革命”。
其他國家是怎樣做的?
100多年前,馬克·吐溫曾說,密西西比河永遠不會被工程師征服,但如今,水庫和大壩降服了這條巨大水道。為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巧妙利用氣象資源倒是不錯的法子。
最近,美國馬薩諸塞州科德角被安裝了高壓電纜。這些電纜將把電能從美國第一座海上風力發電場輸往新英格蘭。130座巨型渦輪發電機將滿足25萬新英格蘭居民75%的電力需求。一名美國能源顧問說:“海上風力發電時代已經到來。”
改變能源結構的路途遙遠而艱辛。
在中國,煤炭作為我們的主要能源,占到了69%左右,要想讓核能占據主導地位,需要二三十年;我們的綠色能源比如太陽能、風能看似排在世界第一,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的植物能源根本不夠。
說到底,在短期之內,我們無法擺脫煤炭作為主要能源的結構,那么,該如何開動腦筋?
在德國,所有塑料和紙張會被回收,當全歐洲的廢紙都被收集起來,就會被集中運往北歐某公司處理,其中,只有20%的被拿去作再生紙,其余80%用于燃燒、發電。
我們也并非毫無作為,舉個身邊的例子,現在做一個酸奶盒,消耗的塑料只有1990年代的10%左右。說到底,節能就是要盡可能地減少能源消耗量,生產出與原來同樣數量、同樣質量的產品。
改變能源結構是科研與技術問題,推廣新能源產品是社會與經濟問題,制定適當的分配模式是政法與管理問題……在這條路上行走,需要的是萬眾一心。
畢竟,雖然我們是制造污染的,但解決環境問題同樣要靠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