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風
眾所周知,每年備受科學界關注的諾貝爾獎評選中,獲獎者來自物理學、化學、生理學、醫學、經濟學等各領域,其中唯獨沒有數學家的身影,這對于被公認為“科學之王”的數學似乎頗不公平。
但是,國際數學界并未因此而放棄表彰那些杰出的數學成就及其貢獻者。兩個世界性的數學大獎在稍晚于諾貝爾獎之后建立起來,一個是由沃爾夫基金會設立的一年一度的沃爾夫數學獎,另一個是在四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頒發的菲爾茲獎。兩個獎項之中,菲爾茲獎又因其權威性更高、頒獎周期更長而更為引人關注,被譽為“數學中的諾貝爾獎”。
獲得菲爾茲獎,對于投身于數學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至高的榮譽。20世紀著名數學家赫曼·外爾(H.Weyl)在目睹1954年的菲爾茲頒獎后感慨道:“他們(獲獎者)所達到的高度是我未曾想到的,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明星在數學天空中燦爛升起。”
然而,當我們回顧那些年曾摘得這頂數學王冠的人,以及和這個王冠擦身而過的人,或許又會看見一道道讓人意想不到的風景。
被剝奪的領獎權
格列戈里·馬爾古利斯是一位俄裔美國數學家。1978年的菲爾茲頒獎,可謂讓他在國際上出盡了風頭。這一年,國際數學大會在挪威赫爾辛基召開,美國和蘇聯正處于冷戰階段,此時還是一個蘇聯青年的馬爾古利斯,在得知自己獲得菲爾茲獎的消息后,縱然內心激動萬分,卻被蘇維埃政府限制出境。直到第二年,馬爾吉利斯以學術名義訪問德國波恩大學時,才拿到他的獎牌。趁此機會,他還移籍到了美國。
在菲爾茲頒獎歷史上,由于國際政治關系的客觀因素,未能出席頒獎的并不止馬爾吉利斯一個。1970年的獲獎者謝爾蓋·諾維科夫也由于蘇聯政府限制其出境,不能前往法國南斯領獎。
精神受挫的天才
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什是一個傳奇的數學天才,在他的傳記《美麗心靈》中,作者西爾維婭·娜薩提出了這樣的推測:1958年的菲爾茲獎評選與納什后來的精神分裂癥發作存在一些間接關聯。那一年,29歲的納什憑借在非線性代數、高維符合嵌入定理以及偏微分方程方面的成就,成為美國數學界備受矚目的新秀。入圍當年菲爾茲獎候選名單的有36人,納什是其中之一。但是,據當時任評委會成員之一的德國數學家弗里德里克斯透露,納什并沒有進入最后一輪評選。弗里德里克斯與納什曾共同在紐約大學柯朗數學研究所工作過,盡管他為納什全力爭取,但沒有成功,獎牌最終給了數論學家羅斯和拓樸學家托姆。
盡管納什沒有獲獎,但在當時其他人看來,對他進行表彰并沒有特別的緊迫性,畢竟他才29歲,作為一項青年數學家獎,菲爾茲獎的最高年齡要求是40歲。然而,沒有人能夠預見,1958年是納什的最后一次機會。到1962年,已經不可能向他頒獎了,因為他患上了嚴重的病,人們差不多快把他遺忘了。
在菲爾茲獎評選中的失利,讓納什產生了一個危險的想法,他決定盡全力解決純粹數學里最難被攻克的“黎曼素數猜想”,而在這個舉動上的挫折被認為是導致他思維失去控制的誘因之一。
特立獨行的“拒領派”
有人窮其一生研究,渴求一枚菲爾茲獎章,有人卻能把即將到手的獎章拒之門外。“龐加萊猜想”的證明者、俄羅斯數學家格里戈里·佩雷爾曼就是這樣一個傳奇的人物。16歲就獲得1982年國際奧數競賽金獎的他,據說智商在220以上。
1993年,佩雷爾曼到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他解決了多個數學難題,其中包括著名的“靈魂猜想”。歐洲數學會曾于1996年給他頒發“杰出數學家獎”,但被他拒絕。
2002年和2003年,佩雷爾曼在網站上張貼三篇論文,成功破解了數學界七大難題之一——“龐加萊猜想”。此事震驚整個數學界。2004年,佩雷爾曼所在的研究所推薦他當選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但被他拒絕。次年,他辭掉了該所的職位,從此深居簡出。
他的朋友表示,“他對金錢沒興趣。對他來說,最大的獎勵就是證明自己的理論。”
2006年的國際數學大會上,國際數學聯合會決定將菲爾茲獎授予佩雷爾曼。然而,面對這巨大的榮譽他依舊選擇了拒絕。美國《紐約時報》對此事的報道開頭就是“佩雷爾曼,你在哪里?”但隨后,佩雷爾曼發表聲明:“我認為我說的話不可能引起公眾的一絲一毫的興趣。這不是說我很看重自己的隱私,或者說我想隱瞞任何事情。這里沒有頂級機密,我只不過認為公眾對此沒興趣。”
頒給物理學家
你或許難以置信,1990年的一枚菲爾茲獎章竟然頒發給了一位物理學家,它的獲獎者是著名的“弦理論”的代表、物理學家愛德華·維滕。維滕的同行對他的評價是:“雖然他肯定是物理學家,不過他一次又一次超越了物理界,以巧妙的物理直覺導出新穎深刻的數學定理。”
“弦理論”是維滕最重要的物理學成就,這是一個用來說明所有自然力的理論。20世紀90年代,威滕提出了M理論存在的猜想。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在他的著作《大設計》中,認為M理論可能是宇宙的終極理論。
特殊的“銀獎”
國際數學聯合會曾在1998年頒發了一枚特殊的“菲爾茲銀獎”,獲獎者是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他因證明了數論中歷史悠久的“費馬大定理”而摘得這枚獎章。
17世紀法國數學家費馬在著作《丟番圖》的一頁邊上寫了一個猜想“x^n+y^n=z^n當n>2時沒有正整數解。”后人稱此為費馬大定理。費馬接著寫道:“對此,我已發現了一個巧妙的證明,可惜頁邊的空白太小,寫不下。”
費馬是否證明了這個猜想,至今仍然是個謎。20世紀初,有人曾問希爾伯特為何不去證明費馬大定理,他回答說:“在開始之前,我必須用3年時間作深入研究,而我沒有那么多時間浪費在一件可能會失敗的事情上。”懷爾斯知道,為了找到證明,他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問題中,但是與希爾伯特不一樣,他愿意冒這個險。
“第一”的突破
說起菲爾茲獎,中國人都會想到丘成桐,他是第一位榮獲該獎的華人。丘成桐證明了卡拉比猜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一丘流形,是物理學中弦理論的基本概念,對微分幾何和數學物理的發展影響深遠。
2014年,“數學諾貝爾”再度創造了新的“第一”——首次頒發給女數學家。37歲的斯坦福大學的數學教授瑪利亞姆·米爾扎哈尼創造了這個讓人激動的記錄。
米爾扎哈尼在伊朗長大,2004年畢業于哈佛大學。她并不是生來就對數學感興趣,小時候的她熱衷于文學而非數學。據她說,她的哥哥曾給她講“高斯解決1+2+3……+100求和”的故事,激發了她對數學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