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開啟了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最為波瀾壯闊的官場政治生態重建運動。兩年多來,官場呈現哪些新氣象,有什么新特點,新氣象對中國社會未來走向影響幾何,還存在哪些問題和隱患,政治生態如何構建,如何讓官場新秩序成為常態等,圍繞這些問題,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近日展開了專題調查。
官場生態的“新變化”“新氣象”“新風貌”
在為官場新秩序滿意度打分的問題調查中,以10分為滿分,選擇6分以上的共有74.0%,其中,選擇8分以上的占30.8%,6~7分占43.2%。值得注意的是,5分以下仍有26.0%的得票率。這一結果說明,大多數民眾對當前的官場生態還是認可的,但仍有部分民眾并不滿意,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官場生態的重建及政府公信力的建設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74.0%的受訪者認為“八項規定”、反“四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舉措實行兩年多來,我國的政治生態呈現的新變化、新氣象是值得肯定的。不過,客觀而言,我們也要正確地認識當前的“新”,這些“新”并非什么創新之舉,而是官場生態的正常回歸,只是與以往的官場進行比較的結果。其實,夙夜在公、勤而不殆的道德操守是構建官場新秩序的邏輯支點。身為人民公仆,就應當清楚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官員應當心懷為官責任和使命,心系群眾民生和福祉,而并非利用特權凌駕于人民群眾之上,更不可依權弄勢欺壓百姓。
在官場出現了哪些新變化、新氣象、新風貌的調查中,80.1%的受訪者選擇了“官場吃喝風得到有效治理,三公消費下降,鋪張浪費現象減少”。領導干部開始“重視民情民意,對網絡輿情更加關注,對民意更加尊重”(68.6%)及“官員形象有了改觀”(65.2%)分列二、三位。由此可以看出,官場大吃大喝問題,“四風”問題在相當程度上得到了遏制,同時,領導干部的工作作風及干群關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改善。
另一調查結果也佐證了以上看法。在“對于當前地方政府及基層干部中還存在哪些問題”的調查中,結果顯示,60.0%的受訪者認為基層干部中霸道,不講理、不講法現象“有所減少”;60.1%受訪者認為基層干部中傲慢,不親民、不愛民現象也“有所減少”。受訪者投票相對一致地指向“有所減少”,這正說明了官場的政治生態開始走向風清氣正。
本次調查還有針對性地收集了學者關于官場新秩序的看法,其中有兩種看法較為突出:一,官場新秩序是否建立還有待進一步觀察。新秩序建成只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還有學者認為官場新秩序建成的麻痹思想要不得。官員的階段性收斂在某種程度上說,是被高壓反腐所震懾,高壓態勢之后是否反彈、復歸舊常態還不好說。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二,官場新秩序正逐步形成。在當代中國,伴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和反腐敗斗爭的深入,官場秩序的變革已經勢在必行。有專家指出,中央政府在反腐敗工作中安排的制度設計為政府的行為劃定了界限。也有專家稱,十八大以后,我們黨加大了對干部隊伍的治理力度,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整頓積弊和問題,“官場新秩序”逐漸形成,必將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堅實的動力和保障。
官場致命頑疾亟待治理,舊秩序陋習依然存在
官場生態是一個系統,是一定時期政治生活現狀以及政治發展環境的集中反映,是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綜合體現。舊秩序下的官場存在不少嚴重的問題,比如,門客依附的圈子文化、買官賣官的權錢交易、無處不在的潛規則、劣幣驅逐良幣的選人用人方式、官商勾結現象等。
在問及官場中還存在哪些頑疾亟待治理時,“形式主義”高居致命頑疾的榜首,得票率為71.2%;“人浮于事”、“慵、懶、散”、“‘一把手專權”占比分別為65.6%、64.7%、63.8%,而“干部特權”、“官商勾結”等也同樣受到關注。
舊秩序積重難返,積習的剔除并非一朝一夕。有知情人士透露,官場秩序的陋習依然存在,在一些經濟較發達地區,索賄現象已經不見蹤影,但是灰色收入依舊是老樣子。一些要職部門的一把手,面對各種變相的受賄形式還是習慣性地收入囊中。目前單靠反腐的威懾,官場的陋習當然不可能完全剔除。
關于干部的為官動機的調查中,有51.3%受訪者認為有面子,有社會地位是公務員職業選擇的首要動機,升官發財位列第二,占比26.1%,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2.9%)幾乎位列最末位。由此可以看出,多數民眾還是認為部分干部的為官動機不純,雖然,這未必客觀,但也從側面反映了民眾對以往官場生態的憎惡。
調查結果顯示,72.5%的受訪者認為官場新秩序具有不穩定性,可能會反彈;更有46.7%的受訪者認為“官場良好風尚形成并非新秩序構建,而是基于反腐短期震懾和觀望”;官員有“抗藥性”得到公眾的一致認可,占比為86.7%;在官場舊秩序積累的陋習具有慣性的問題上,有82.2%受訪者選擇認同這一觀點。以上調查數據表明,官場新秩序仍然具有不穩定性,官員們長期養成的陋習完全去除,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官員們認為高壓反腐只是短期行為以及抱有夾縫生存的僥幸心理,都可能傷及官場剛剛形成的生態,再加上習慣性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思想作祟,對于當前的中國官場,我們仍然需要有相對客觀、冷靜的態度來審視。
在基層干部中是否存在懶政、不作為、亂作為現象調查中,有45.7%受訪者選擇“有所增加”;而對于官場是否存在“懶政”、“怠政”的不作為心態的問題上,53.7%的受訪者選擇認同。中國古訓說:“在其位,謀其政。”中共十八大以來反腐的高壓震懾,官員的確開始懂規矩、守規矩了,但消極怠工怠政、為官不為的現象似乎也在增多。畢竟,不作為就不會亂作為,就不會出問題,當前官場生態的重建讓部分干部持觀望心態,這種消極心理及行為都應當引起注意。
維持官場新秩序要靠制度建設
官場生態重建中依然存在的問題值得反思。在問及“您認為導致官場秩序近來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時,“中紀委等有關部門的巡視及中央高壓反腐、從嚴治吏起到震懾作用”(87.4%)、“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強勢”(85.3%)、“‘八項規定、反‘四風、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等穩步扎實地有效推進”(84.8%)分列前三位。公眾普遍認為,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之下,中紀委等有關部門所采取的強有力的反腐行為,確實能夠為官場秩序注入一股清廉之風,是官場新秩序建立的重要因素。在強勢反腐及高壓反腐態勢之下,以往的官場潛規則一再被打破,這讓部分心存僥幸官員的底線一再擊破,“大老虎”、“小蒼蠅”的紛紛落馬,使得官員們真正明白,官場生態確實變了,現在的官場讓官員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了。應該說,八項規定和反“四風”為官場重建邁出了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就“關于官場新秩序的建立,您最關心的是什么”的調查中,逾六成(61.1%)的受訪者更關心“如何不斷完善體制機制,使新秩序成為官場新常態”。這說明民眾對官場舊生態會否死灰復燃存有疑慮和擔心。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只能靠制度,由此,“制度”這一關鍵詞,就成為一個極其重要的解決方案,被各方聚焦。
“廢舊而立新”,小到中國官員的心態,大到中國官場的難題,均要經歷廢“舊秩序”和立“新制度”的過渡階段,這需要時間、需要耐心,更需要構建制度的智慧。與此同時,外部制度對官員權力與義務的調整應該與領導干部自覺地將制度內化于心結合起來,官場新秩序才能從根本上確立起來。
如何讓官場秩序的體制更合理、機制更完善,這是擺在中國政府及各級官員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您認為如何能使官場新秩序常態化”的調查中, “反腐立法,使反腐制度化”(75.3%)高居榜首。就如何保持官場新秩序這個問題而言,如果說反腐是“標”,法治則為“本”,只有標本兼治,才能在制度的層面上消除擺在官場新秩序構建方面的障礙。同時,官場新秩序的保持不僅需要制度約束,還需要官員自身的自律,更需要來自民眾的監督。
對于官場新秩序的形成是否有信心的問題上,近七成(66.7%)的受訪者對于官場新秩序的最終形成還是比較有信心的,信心是官場新秩序建立的前提,制度建設是關鍵,依法治國是根本。只有讓這種官場新秩序常態化,中國的未來才更有希望。
(摘自《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