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艷紅 文/沈佳慧
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從小培養獨立人格
編輯/張艷紅 文/沈佳慧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總有一天要獨自飛翔,因此如果不能從小幫助他們豐滿羽翼,將來他們如何獨自面對挑戰?
2014年的夏天,我帶兒子小K重返德國法蘭克福附近,參加一個為期一周的夏令營,在這一周之內,除非營隊通知有事,否則一切生活瑣事,孩子都得自己負責,如同住校一般,連交朋友這樣的社交,都得一切自己搞定。
送完小K回旅店的路上,我遇到一位同是送孩子到夏令營的媽媽,由于同路,因此很開心地聊了起來。原來她是在柏林一所大學擔任兼職工作的講師,送14歲的兒子到這里參加夏令營。而她則要回北德的娘家附近參加馬術課程。
我好奇地問她:“營隊結束后,你還需要來接兒子嗎?”
“不用了,我已幫他買好車票,他會自己搭火車回外婆家。”
“他搭自己搭火車,要轉幾次車呢?”
“從這里到外婆家跟我會合,除了從夏令營到火車站要搭公交車之外,還必須轉三趟火車,包含轉車時間要四五個小時。他已經14歲了,絕對沒問題!”

沈佳慧
著名旅游節目主持人,曾任中國臺灣地區中廣外制廣播節目企劃、執行制作;環宇電臺新聞記者、播報及環宇電臺旅游節目《漫步天涯》主持人。有著豐富的旅行知識和積累。已出版著作有親子暢銷書《旅行,是最好的教養》《旅行,帶孩子看不一樣的世界》等,在親子旅行類家教圖書中受到海峽兩岸及海外華人父母們的好評和喜愛。
14歲的孩子可以獨自乘車,穿過大半個德國,并經過多次轉車,自行回外婆家與母親會合,這樣的獨立自主,究竟是如何訓練出來的呢?在大多中國父母的眼中,14歲還是個孩子呢!怎么放心讓他一個人獨自乘車與母親會合呢?
其實這樣的獨立,并不是一蹴而就,很多父母親以為孩子年紀到了,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放手”了,殊不知這樣的獨立與父母親的放手,是需要從小培養,并且在無數次帶領孩子和教育之后,才會有的成果。
沈老師育兒經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訓練孩子獨立的機會。首先,必須讓孩子學會自己“爬起來”。
旅居德國的時候,有一次,在早晨的上學途中,我看到一個約四五歲的幼兒園小朋友,走著走著就跌倒了,大哭起來,他的媽媽知道他跌得并不嚴重,根本是想耍賴,因此嚴肅卻溫和地告訴他:“寶貝,跌倒沒關系,你很棒,自己爬起來喲。”
那個小孩硬是不肯,坐在地上耍賴,大哭:“好痛好痛,媽媽抱!”
當時經過的行人,都在看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有個小孩哭得那么慘烈。
這位媽媽依然還是不為所動,繼續和藹地站在離孩子5米的前方說:“媽媽在這里等你,自己站起來。”媽媽十分堅持。
孩子在地上耍賴了快10分鐘,他的媽媽就一直站那里,等他自己站起來,并說些鼓勵的話,但是從來沒有要走過去抱起他的意思。僵持了許久,媽媽又跟他說:“寶貝、趕快爬起來,不要哭了,上學要遲到了喲。”那小孩終于認命,眼角還掛著淚,卻乖乖爬起來,跟媽媽繼續走著上學去了。
后來與鄰居的德國媽媽們聊起,才發現大多數德國媽媽都是這么做的,為的就是讓孩子從小學會在跌倒時自己站起來。
在西方教育中,從孩子漸漸懂事開始,就讓他們適度地自己去面對問題、去嘗試新事物,在父母可控的安全范圍內,去認識可能的危險,而不是把孩子保護起來。現在中國孩子生得少,過度的保護與包容,養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和依賴行為,也因為父母親不忍孩子受苦與“一手包辦”,失去了鍛煉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除了行為的獨立,從小也需要建立孩子的思考獨立。
小K很小的時候,在日常生活中,我就喜歡把許多問題丟給他去思考。
旅居蘇格蘭的時候,有一天,我正在廚房里煮飯,老公還未到家,當時4歲多未滿5歲的小K,獨自一人在計算機旁,用耳機看他每天被允許看的半個小時卡通節目。過一會兒,他咚咚咚地跑到廚房,很害怕地跟我說:“媽媽,耳機壞掉了!”
“耳機壞掉?剛才不是還好好的嗎?怎么現在壞掉了?”
小K低下頭,很小聲地說:“……我不知道……”
很明顯就是他弄斷的,但是因為怕被責備,所以不敢回答。
我再問他:“是你弄斷的對不對?你告訴我你為什么要弄壞它?”
隨著導航技術的發展,家用轎車以及家庭出行的增多,汽車導航已成為人類日常出行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在自駕游、騎車游等交通出行日益增多的同時,如何讓實時天氣預報結合導航電子地圖,讓導航不僅導路況也能“導天氣”,是當下導航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本文就汽車導航的發展、氣象導航在海上的應用、以及汽車導航如何結合實時天氣預報做一些探討研究,試圖闡明汽車導航結合實時天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使汽車導航能更智能地為人類出行服務。
小K:“……”
“你趕快告訴我,不然我會很生氣喲。”我繼續問著。
“那個……那個……我是想試試看桌上那把剪刀,拿來剪耳機會不會斷掉……結果真的斷了……”
拿剪刀剪耳機當然會斷呀!
我知道小K當時很害怕,于是繼續問:“那你覺得這樣對不對?”他搖搖頭。
“那現在壞掉了,怎么辦?”
“我……不知道。”他見我沒有太兇地責備他,膽子大了些,繼續說:“但是我知道以后不能拿剪刀亂剪東西,會壞掉。”
雖然我很生氣,但是我還是讓孩子自己試著先去思考自己的錯誤在哪里,如果真的不知道,就引導他去了解,慢慢地他在做事的時候,會學會先想一想。所謂孩子的獨立思考,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從生活中的瑣事里,慢慢累積而培養出來的。
沈老師育兒經
生活中如果可以適度把“選擇權”和“自我判斷權”交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那就更可以培養孩子自主判斷是非的能力。
以“多指導,少批評”的方式去引導孩子,孩子就可以從小在挫折中去學習如何獨立。臺灣作家劉墉說:“以前我也對兒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來我發現這其實培養了他做事不負責任的習慣。而且父母的過度包辦,也讓孩子變得沒有禮貌、不懂得珍惜。”
無論思考還是行為上的獨立,都可以從幼兒時期便開始訓練。不要總以為孩子還小,就把孩子該學習的事都攬在自己身上,或者急著去幫孩子處理問題,如此反而容易剝奪了孩子學習獨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