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宏亮
陳獨秀對愛國的認識并非一成不變的,經歷了由淺及深、螺旋上升的發展過程。他對愛國的探討和思考始終是圍繞救國的主題出發的,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前,他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一直局限在改良的思維模式之中。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之后,他才真正地認識到愛國并不能解救中國,唯有革命,才能一新中國,挽救中國危機。
陳獨秀被稱為“終生的反對派”,一生蹉跎,反清、反袁世凱、反國民黨,甚至與他主創的中國共產黨發生分歧,最終形同陌路、分道揚鑣,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頗受爭議的歷史人物。不管人們對陳獨秀如何評價,但陳獨秀的拳拳愛國之心卻是舉世公認、無人質疑的。陳獨秀政治實踐的成敗得失姑且不論,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行為和言論都是基于樸素的愛國情感出發的。愛國是貫穿于陳獨秀復雜人生的主基調。在陳獨秀的政論中,曾多次論及愛國主義,對愛國有著自己的深刻見解與認知。今天重溫陳獨秀的愛國論,仍不失其精神價值。
一
近代中國由于清政府的腐朽統治而積貧積弱,屢遭帝國列強侵略凌辱,處于瓜分豆剝的悲慘境地,危在旦夕。中國的出路在哪里?怎樣擺脫厄運?一大批仁人志士在苦悶中沉思、摸索,努力尋求救國濟世的良方和出路。
1903年沙俄野蠻侵占東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一批愛國人士群情激奮、奔走呼號。4月,陳獨秀由日本返回安慶,發起成立安徽愛國會。5月17日,安徽愛國人士集會安慶藏書樓,陳獨秀登臺發表演說。陳獨秀痛陳沙俄對中國提出的無理要求以及沙俄在東北的殘暴行徑,并對中國人的態度和表現表示憂慮:“我中國人如在夢中,尚不知有滅國為奴之慘,即知解而亦淡然視之,不思起而救之。”在外敵入侵、劫掠中華的危機時刻,許多中國人卻蒙在鼓里,認不清國家面臨亡國滅種的危局,有些即使認識到國家面臨的處境,仍然熟視無睹,沒有奮起抗爭、保家衛國的念頭。這一現象的背后,實質上是中國人缺失愛國心。為了進一步予以說明,陳獨秀繼而將中外國民性質做一對比,“蓋中國人性質,只爭生死,不爭榮辱,但求偷生茍活于世上,滅國為奴皆甘心受之。外國人性質,只爭榮辱,不爭生死,寧為國民而死,不為奴隸而生。”他還借用外國人之口揭露出中國人無愛國心的狀況,“故各國人敢于出死力以侮我中國者,皆云中國無愛國心,只知貪生畏死,雖如何辱之,彼亦不敢反抗,即瓜分之,中國人決不敢多言?!痹陉惇毿憧磥?,既然國家危機的根由在于人民愛國心的缺失,那么喚醒中國人的愛國心,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國家亡國滅種的危局自然可以破除。對于如何提升中國人的愛國心,陳獨秀作了一番分析,他認為:“謂中國人天然無愛國性,吾終不服,特以無人提倡刺激,以私見蔽其性靈耳。若能運廣長舌,將眾人腦筋中愛國機關撥動,則雖壓制其不許愛國,恐不可得?!标惇毿阒豢吹奖砻娆F象,忽視了內在的因素,簡單地以為,中國人的愛國心不發達,是由于無人提倡刺激,因此通過“刺激”和“撥動”,中國人的愛國心可以激活、煥發。陳獨秀對此抱有期望,并自覺地承擔起“刺激”和“撥動”中國人愛國心的重任。他身懷救國濟世的雄心抱負,明確表示:“故我等在全國中雖居少數之少數,亦必盡力將國事擔任起來,庶使后世讀中國亡國史者,勿謂此時中國無一人也?!?/p>
此時的陳獨秀心系國家安危,淳樸的愛國情感濃烈而熾熱。但受康梁改革思想和傳統忠君愛國思想的影響,他簡單地把國家的落后與衰敗歸因于中國人愛國心的缺失,希圖通過改造中國人的國民性、激發中國人的愛國心這種改良方式予以解決,尚未建立革命意識和思維,無法找到國家落后的根源和根本的救國之道。
二
經過辛亥革命的洗禮,再加上西方資產階級學說的影響,陳獨秀的思想觀念發生巨大的轉變,他對愛國的認識也隨之發生變化。1914年陳獨秀在《愛國心與自覺心》一文中再次細述他對愛國的理解。他直截了當地指出愛國心對于國家生死存亡的意義:“愛國心為立國之要素”,“國人無愛國心者,其國恒亡?!痹谒磥?,國家的興衰成敗與國人有無愛國心關乎極大。有愛國心是一個國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要條件之一。人民無愛國心的國家則難逃厄運、終將滅亡。在這一點上,與先前的認識近乎一致,只是更加明確清晰了。
陳獨秀不再關注如何激發中國人愛國心的問題,而是集中思考愛國的精神內涵和該不該愛國的問題。在愛國的內涵上,陳獨秀引進了西方學說,做了另一番的解釋,顛覆了傳統的認識。陳獨秀將中外國家觀和對愛國的理解進行了對比:“惟中國人之視國家也,與社稷齊觀;斯其釋愛國也,與忠君同義。蓋以此國家,此社稷,乃吾若祖若宗艱難締造之大業,傳之子孫,所謂得天下是也。若夫人民,惟為締造者供其犧牲,無絲毫自由權利與幸福焉?!薄敖罋W美人之視國家也,為國人共謀安寧幸福之團體。人民權利,載在憲章,犬馬民眾,以奉一人,雖有健者,莫敢出此。歐人之視國家,既與邦人大異,則其所謂愛國心者,與華語名同而實不同,欲以愛國詔國人者,不可不首明此義也?!憋@而易見,從民主主義立場出發,陳獨秀對中國人的國家觀和愛國觀念持否定態度,贊同和宣揚西方的價值理念。在該不該愛國的問題上,他斷言:“國家者,保障人民之權利,謀益人民之幸福者也。不此之務,其國也存之無所榮,亡之無所惜。” “蓋保民之國家,愛之宜也;殘民之國家,愛之也何居?豈吾民獲罪于天,非留此屠戮人民之國家以為罰而莫可贖耶?或謂惡國家勝于無國家?予則云,殘民之禍,惡國家甚于無國家。”他根據西方的國家觀念,確立了該不該愛國的標準:一個為人民謀福祉的國家,值得為之獻身,而一個專制、損害人民利益的國家,并不值得去愛惜、付出。當時的中國,雖然掛著民國的招牌,但袁世凱竊奪辛亥革命的果實后,獨斷專權,倒行逆施,實質上與封建社會毫無二致,人民生活毫無改善。在陳獨秀看來,這樣的國家與其奮力保衛,不與任其滅亡。這一論調顯然有些極端,反映了當時陳獨秀對國家愛之深、恨之切的復雜情感。
三
通過對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于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1915年陳獨秀舉起民主和科學的大旗,向封建傳統文化宣戰,將文化啟蒙和救亡運動聯系起來,企圖通過文化的啟蒙和改造達到救國的目的。1916年陳獨秀在《我之愛國主義》一文中再次談起愛國問題。陳獨秀雖然對保家衛國的愛國行為仍表示敬佩,“我愛國諸青年乎!為國捐軀之烈士,固吾人所服膺,所崇拜,會當其時,愿諸君決然為之,無所審顧” 。但經過重新思索,他不再倡導這樣的愛國行為和舉止,認為此種愛國行為,“乃一時的而非持續的”,不能消除國家衰敗的根源,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國家危亡的問題。只有找到國家衰敗的根源,才能對癥下藥,找到良方。從文化的角度審視,陳獨秀指出:“一國之民德,民力,在水平線以上者,一時遭逢獨夫強敵,國家瀕于危亡,得獻身為國之烈士而救之,足濟于難。若其國之民德,民力,在水平線以下者,則自侮自伐,其招致強敵獨夫也,如磁石之引針,其國家無時不在滅亡之數,其亡自亡也,其滅自滅也?!庇眠@樣的道理來觀察中國,陳獨秀發現:“中國之危,固以迫于獨夫與強敵,而所以迫于獨夫強敵者,乃民族之公德私德之墮落有以召之耳”。言下之意,中國的危局表面上是獨夫強敵所致,但究其根源,還是民族道德水平整體低下所造成的。因此,要從根本上改造國民性質,才能挽救國家危亡的頹勢。他認為真正的愛國主義“不在為國捐軀,而在篤行自好之士,為國家惜名譽,為國家弭亂源,為國家增實力?!睘榇?,他主張從改造國民性入手,并提出“勤儉廉潔誠信”六字格言,號召人們以此為行為標準和規范。他強調,上述數德,“固老生之長談,實救國之要道。人或以為視獻身義烈為迂遠,吾獨以此為持續的治本的真正愛國之行為?!卑凑贞惇毿愕乃季S邏輯,國民的素質和覺悟提升了,國家自然會強大起來,帝國列強則斷然不敢侵略中國。國民素質和覺悟低下,縱使國家危難之時,有舍命抗爭者,也無法改變國家命運。這一觀點在今天來看不免有失偏頗,但在當時卻是發前人之所未發,振聾發聵的。
顯然,此時陳獨秀對愛國的認識有所復歸。他在如何愛國的問題上做了進一步的思考,他從治標還是治本的角度進一步揭示愛國的內涵,認為改造好國民性質才是真正地愛國,才是救國之道,才能使國家立于不亡之地。由于陳獨秀尚未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對愛國的認識尚停留在改良的思維框架之內。
四
1919年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北洋政府欲放棄青島的權益,一時舉國嘩然,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反帝愛國運動。陳獨秀對北洋政府失望透頂,積極投身到五四愛國運動之中。1919年6月8日,陳獨秀發表《我們究竟應當不應當愛國?》一文,標題上就鮮明地提出應當不應當愛國的疑問,引起人們的思考。北洋政府的腐敗無能,刺痛了陳獨秀的敏感神經,在腦海中盤旋著這樣的問題:這等專制損害人民利益的國家還值不值得去愛惜?陳獨秀再次明確:“要問我們應當不應當愛國,先要問國家是什么?!贝藭r的陳獨秀又回歸到1914年的邏輯思維,反對盲目地不加分辨地愛國,進一步明確愛不愛國首先要作出價值判斷。陳獨秀說:“我們愛的是人民拿出愛國心抵抗被人壓迫的國家,不是政府利用人民愛國心壓迫別人的國家。我們愛的是國家為人謀幸福的國家,不是人民為國家做犧牲的國家?!迸c當時的國家形勢聯系起來,陳獨秀實際上不主張愛國,其原因在于,北洋政府統治下的中國軍閥割據,年年混戰,人民苦不堪言,這樣的國家并不值得去愛惜。
此后,陳獨秀很少再論及愛國的問題。五四運動以后,通過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陳獨秀逐漸從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陳獨秀終于認識到國家的衰亡根源在于社會制度的落后,欲改造舊中國,解人民于倒懸之中,一切改良的辦法都無濟于事,必須通過階級斗爭,從根本上廢止舊的社會制度,建立起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真正保障人民權利、謀益人民幸福的新式國家。從此,陳獨秀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激進的革命陣營之中,為著共產主義的理想和目標奮斗,成為大革命時期的風云人物。
綜上所述,陳獨秀對愛國的認識并非一成不變的,經歷了由淺及深、螺旋上升的發展過程。他對愛國的探討和思考始終是圍繞救國的主題出發的,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前,他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一直局限在改良的思維模式之中。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之后,他才真正地認識到愛國并不能解救中國,唯有革命,才能一新中國,挽救中國危機。陳獨秀為此奮斗了大半生。
今天,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歷史早已遠去,社會主義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大踏步前進,日益繁榮昌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居安需要思危,西方一些國家仍然對中國持敵視態度,盡力遏制中國的發展。在此戰略形勢下,中國人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團結一心,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仍然是不可忽視的。當然,今天愛國的概念與民主革命時期已發生變化,具有新的時代內涵和價值。全體中國人應該深刻領會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深刻道理,自覺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周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全身心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之中,擁護祖國統一,使祖國日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