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惠萍
案例:蘇少版第十冊的欣賞樂曲《土耳其進行曲》教學中,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我對樂曲預先作了簡單介紹分析,然后邊聽邊讓學生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說:“仿佛看到了土耳其軍隊神氣地排著隊,向我們走來。”有的學生說:“描寫了土耳其的軍隊在軍樂聲中接受首長的檢閱。”對于這樣的答案,我想每個音樂老師聽了都會很滿意,因為教學參考書上寫的就是:一支土耳其軍隊在熱情歡快的軍樂聲中自遠而近然后由近而遠行進的情景。然而,就在我想讓學生進行表演時,發現兩位學生在竊竊私語,于是我讓其中一位舉手發表了他們的意見:“老師,我和你們想的不一樣。我覺得是兩個斗士展開了越來越激烈的戰斗……”我不但沒有批評這個非“標準答案”,而且還鼓勵他們在課堂上大膽地說出他們的真實感受。
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應當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音樂活動,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情智。教學中,應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和發展不同個性有機結合起來,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發展音樂才能提供空間。在上述課例中,難道非要讓全班學生聽了《土耳其進行曲》后,都覺得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支軍隊前進的情景嗎?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好聽”,這才是正確的嗎?這只是表明了同學們之間想象力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是非常正常的,不能用“誰想象的好,誰想象的差”單純地評價。因為音樂的非具象性和非語義性注定有關音樂的許多問題不能一言概之,且難以有統一的標準答案。因此,教師要慎重地評價學生對每一個問題的回答,不要輕言學生的“對”、“錯”,尊重學生思維的個體差異。
音樂教學中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感受與見解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教學問題,而是音樂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問題。只有在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上實行深刻改革,才能改變那種把音樂教育當成傳授知識與技能的狹隘眼界,才能改變那種一味從教師的主觀感受和引導學生勇敢地說“不”——不同意老師的理解,不同意課本的解釋,這才是學生自身的體驗,才是學生真正地理解,這才可能實現。音樂教學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動過程,實現學生體驗美感、豐富情感、促進想象力的過程。那么怎樣讓學生敢說“不”呢?
一、營造融洽的學習氛圍
良好的氛圍有助于學生想象力,創造的發揮。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者在學習中保持愉快和不緊張,有利于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釋放巨大的學習潛能。因此我們應該改進課堂教學策略,優化欣賞教學過程。在課堂上,教師應放下架子,跟學生一起欣賞,一起唱,一起跳,師生合作完成欣賞教學;在教學語言上,教師還可以“讓我們一起來”、“請‘××你能行”、“你的想象力比老師還豐富”等語言,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創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在教學形式上,可提倡課堂討論,提倡標新立異。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通過對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表現內容,創作思想等方面加以引導,引發學生思維,使學生敢于發言,敢于想象,敢于創新。
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想象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想象,教師首先要有創新意識。因為音樂欣賞的目的不在于學生最終實現了什么,而在于學生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想象力、創造力是否得到充分發揮。所以我們要在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結構方面都有所創新,要特別注意保護和發展學生獨創與奇特的想象,對學生的“突發奇想”和“智慧火花”都應及時地進行引導。這時,教師不但要允許“犯錯”,而且要多給學生創造“犯錯”的機會,使其在失敗面前不氣餒。而那些在教學中大搞“一言堂”,對學生搞“一刀切”的方法,只能泯滅學生的“靈活”。總之,我們要努力構建以學生創新活動為基礎的全新教學模式,使音樂教學成為學生爭取活動和創造活動的天地。
由此可見,一堂優秀的音樂欣賞教學課是通過融洽的“氛圍”,師生的“情感”,教師的“觀念”,學生的“想象”等方面來完成。這幾種機制是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良好的“氛圍”是教學的基本前提,“情感”是教學的動力,“觀念”指明方向,“想象”添加翅膀。當每個機制有機地、積極地結合起來,并達到協調的狀態,健全而愉快的課堂才能產生。讓我們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成為善于想象,勇于創新的開拓性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市新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