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
隨著“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的指導方針不斷地深入到社區建設的中心,鄉鎮社區教育也在逐步實現教育社會化,動員社區本地的力量,發揮社區鄉土的文化特色、文化底蘊和優勢,開發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鄉土教材,為社區教育培訓做貢獻。
一、鄉鎮社區教育中心開發鄉土教材與培訓的原因
有助于適應鄉鎮社區當地的經濟發展需要。不同的鄉鎮社區的發展模式和經濟模式都會有自身的特點。當經濟發展呈現穩定、持續、協調的良好發展態勢時,就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到此去工作、謀生、求發展。這些外來的人員由于流動性、個別差異大,雖然這些勞動力形成了豐富的人力資源,但文化水平參差不齊,一定程度上會限制了本地的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和穩定增長,所以,社區教育中心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鄉土教材,并對相關的外來人員提高培訓與教育,提高外來人口的綜合素質,是具有現實價值的。
有助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由于我國是個農業大國,我國的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半數以上。農村、農民等問題是關系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因素,其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也在農村方面。鄉鎮社區教育中心開發鄉土教材,為當地的農民提供培訓,提高農民對社會的認識和了解,提高他們在農業或生產、生活方面的技能,不斷提高鄉鎮社區人們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激發人們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優化鄉鎮本身的經濟結構,為當地培養經濟建設的人才,促進鄉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有助于協調社會的發展,有助于鄉鎮社區人民的個性發展。不同的鄉鎮地區有其自己特殊的文化需求和生活軌跡,其民眾在個性、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價值觀念等等都會有著不同之處,因此,鄉鎮社區的教育中心根據自己本地的實際生活需求、人民資質、特征進行深入地了解和調研,再開發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鄉土教材去對本社區居民進行培訓,更有利于人民的自主選擇性,使他們在滿足個性需求的同時可以得到學習的機會和培訓,在學習中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
二、鄉鎮社區教育中心開發鄉土教材與培訓的原則
實事求是,結合鄉鎮社區當地的實際需要。在開發鄉土教材和對人員進行培訓的時候,要從實際出發,不能盲目借鑒成功的經驗和案例,要因地制宜地開發適合本地經濟建設和人們生活、生產、勞動需求,盡量滿足本地人們和經濟法學的現實情形,既能為現實的經濟發展服務,又能反映本地文化的特色,兼具知識性、實用性和操作性,把握好地方特色,發揮社區教育資源的優勢[1]。
實踐為先,提高鄉鎮當地人民的操作能力和水平。社區居民的教育與培訓包括了已工作的成年人,對他們來說,過于理論性的知識和培訓難以引起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操作性強、實用性強,具有實踐意義的培訓和教育才更有吸引力和價值。因此,鄉鎮社區教育中心在組織教材時注意知識性和技能型的結合,讓當地的人們可以學以致用。
制度化,深入淺出。開發鄉鎮社區教育的鄉土教材是一個很巨大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也并非隨意收集一些資料就可以使用,這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因此,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整體制度作為保證,可以使工作有道可走,有規可依,可以提高社區教育資源開發的利用率和共享性。同時,開發的鄉土教材涉及的層面要寬,但挖掘不一定要很深,注意民眾的接受程度。
三、鄉鎮社區教育中心開發鄉土教材與培訓的途徑
鄉鎮社區教育中心開發鄉土教材與培訓,要務求科學性、實用性、操作性和實踐性的結合。開發本土性的教材,并利用其對本鄉鎮社區人民進行培訓和教育,提高民眾的整體素質和技能水平,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社區教育中心在對民眾進行培訓時,要調動社區各方面的力量來發展社區教育,編寫通俗易懂的鄉土教材,如農業技能操作、縫紉、基礎電腦操作等,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去培訓,建造一支有知識、有技能的勞動隊伍[2]。
鄉鎮社區教育中心開發鄉土教材與培訓,要務求形式多樣化、參與度高、具有本土特色。并利用其對本鄉鎮社區人民進行培訓和教育,挖掘本地的文化資源和經濟發展的模式與特征,結合多方面的力量編寫出適應群眾、貼近生活,多樣化的鄉土教材,滿足鄉鎮社區民眾教育的需要,合理配置鄉鎮社區內的不同教育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另外,當地政府和相關機構也應加大支持的力度,做好動態的調整、管理服務,做到從實際出發,解決實際生活需求。
參考文獻
[1] 張愛琴, 楊紅. 試論鄉土教材開發與社區可持續發展——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例[J]. 成人教育, 2011(4).
[2] 穆建亞. 農村社區教育中學校與社區的關系:問題與對策[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2).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樓王鎮社區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