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小祥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跟隨父母,來到陌生的地方,幼小的心靈承受著生活的重壓、學業的挫折,不公平的待遇,這使得他們經常處于自卑、緊張、困惑與迷茫之中,導致他們的心理和行為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缺陷與偏差,是社會、學校、班級中的弱勢群體。
通過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多次的調查及平時學習生活中的觀察,可將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綜合歸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理想缺失。學習沒有動力,缺乏適應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不愿學習,學習的目的不明確,學習效率低下。表現為意志消沉、羞愧、焦慮等。
愛講粗話。孩子的語言表達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成人(尤其是家長)形成的,由于一些農村家長不注重語言的文明,言行比較粗俗隨便,沒有形成正規的禮儀規范,不注意自己的形象,這就給孩子起到了不良的表率作用。
不善言辭、不善交往。有的孩子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突然來到新的環境,與父母、老師、同學交往都有障礙,表現為孤獨感、被歧視感、對立感和自卑感等。
心理壓力。父母和老師的期望與學生的現實能力之間的差距,導致心理壓力增大,學生的心理負擔重,心理障礙增多。
針對這樣林林總總的心理問題,我們積極探索心理融合策略,創設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促進外來民工子女從心理上融入。
具體做法為以下四點:
首先,優化班級管理,讓班級成為溫馨的家園。改善心理狀態的第一個臺階其實是讓他們愛上班級這個家,讓學生心情愉悅地在此安營扎寨,所以,必須優化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特征,在這個大家庭中,營造出一個清潔、溫馨、互助、團結的育人環境,改變學生內向的性格,調節他們自卑的心理,日常教育時時激勵學生參與競爭;用無意識引導有意識.用情感伴隨理性,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融入“家庭”,進入學習佳境,從而朝既定的教育目標前進。
其次,強化校級管理,讓學校成為成長的樂園。為了消除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生活和學習的單調、生活緊迫。學科活動的開展,顯得非常重要,它就是學生融入學科、融入學校的載體,也會將知識和影響潛移默化熏陶、感染學生,使學生更了解和喜歡這門學科,滲透教育,開闊視野,也使他們相信自己也能行。對于學生所表現出的心理問題,學校經常以主題活動等形式及時做好學生的疏導工作。比如學校“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手拉手”、“家鄉美”等系列主題活動,讓他們可以和本地學生一樣享受快樂的生辰,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關愛,促使他們健康成長。
再次,加強心理輔導,讓學校成為安全的港灣。有些外來務工人員,自身文化不高,對子女的期望走了極端:一種施加“高壓政策”,目標定位過高;一種對子女的期望過低,任其發展。這給子女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會在厭學中升級,甚至出現極端叛逆。很多家長根本沒有心理健康意識,也不懂得管教孩子,由于工作太忙,很少與孩子交流。不管是輕度厭學還是更嚴重,定期的心理輔導和開展心理咨詢,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校成立心理咨詢室、“知心姐姐信箱”、“四幫一活動”。聘請心理輔導教師,對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耐心傾聽,循循善誘,有利于釋放負面情緒,讓學生有安全感。
最后,密切家校聯系,共建立體的育人網絡。學校一半多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大部分家長從事時間長、強度大的體力勞動,無暇顧及孩子是在所難免,缺乏教育方法是情有可原。但我們可以給予他們教育的方法指導,讓家長加入教育的同盟軍。家校聯系的重要手段,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融合的主陣營。它的延伸將觸及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每一個層面。我校采取網上家長學校、愛心聯系卡、“爺爺、奶奶培訓班”等方式,贏取家長和孩子共同的信任。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不良心理的產生是不可回避的事實,能做的是如何其合理調節,在教育中,給予關懷,營造溫暖而寬松的育人氛圍,讓他們在班級、學校、社會大環境里融入。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本地大多孩子相比存在的習慣問題有很多,表現在衛生習慣、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為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學習、生活、衛生上迅速融入本地學生,必須從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生活、學習中的不文明、不規范行為和對問題認識的角度出發,著重于促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道德觀念、文明素質的全面提高,培養其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學習習慣。
具體做法有如下三點:
首先,制度規范舉止。轉化不良習慣的工作是一件極其艱巨的事情。學校制定制度。比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個人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教育入手,并制定細則如下:飯前便后要洗手;要隨身帶餐巾紙或衛生紙;勤洗澡,勤換衣服;經常剪指甲,勤理發;不隨便喝生水;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不隨地倒垃圾等。
班級宣傳到位。學校通過晨會、校會等形式教育學生,班主任根據班級特點在主題班會上對學生展開教育,尤其在新生入學初期班級中要造成聲勢。班級中還設立“文明園地”等宣傳角,實行班規上墻,評比制度上墻等做法,逐步讓學生習慣成為自然。
其次,營造育人文化。我們因地制宜,以“校本”關注“生本”。依托學校乒乓特色建設開發了《小乒乓 大未來》,依托全國環保之鄉優勢開發了《我是環保小主人》,從高塍名人中挖掘德育資源,樹立名人榜樣,開發了《傳唱滆南》,依托課題研究開發了英語校本課程《Fun With English 》,注重從教學內容、課時、人員、評價等方面進行科學整合,將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高度耦合、相輔相成,形成了學校獨特的課程文化,促進了學生與學校的共同發展。
學生美術、文學作品也精心制作以配框上墻的形式張貼在走廊墻壁上、宣傳欄里,學生受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熏陶。編輯、排練歌舞劇……學校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的點點滴滴、學生在學校成長過程中的精彩瞬間、學生作品等這些材料稱之為“融入軌跡”,借此促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融入。
最后,關注學生實際。關注每個細節。每天中午吃飯,你會看到整齊的學生就餐隊伍從出教室門就開始排起,秩序井然。每天的兩次大課間活動,隊列整齊,上下樓梯井井有條。所有活動中學校行政全員參與,班主任、副班主任負責,學生代表記錄、評比,不容許有絲毫差錯。這種習慣的養成一開始也許很難,可持之以恒做下來,學生面貌有驚人的改觀。像這樣的細節管理,學校隨處可見。關注個體差異。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養成教育中要做到細致性、反復性與差異性相結合的原則,給予他們最基本的教育和人文關懷。教育中會遇到難題,有的學生會屢次“犯規”,我們也不能放棄。比如我們曾舉行“你扔我撿”的活動,讓受教育者從與自己平等的同學的角度判斷是非,因為畢竟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多是積習難改并非道德品質的問題,所以一定能收到實效。關注貧困學生。為確保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公平的教育待遇,我們積極向地方政府、企業家聯系,介紹本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相關情況,呼吁他們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于是,相繼成立了“鵬鷂獎勵基金” 、“姜達敖助學基金” 。基金定期發放,不管是本地學生還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都一視同仁,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高塍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