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洪峰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實驗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中極其重要的教學手段,是實現教學目的不可缺少的教學活動。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和加強學生分組實驗教學,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注意力、觀察、思維、理解能力、實驗操作能力都得到發展。然而,在農村初中實驗探究教學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和困惑,在采用分組實驗組織課堂教學時,存在一些困難,由于實驗設備陳舊,導致課堂實驗探究活動形式化,缺乏有效性,甚至有些教師干脆就是講實驗。因此,我們必須關注學生分組實驗的有效性問題。
一、物理實驗操作要規范
操作規范是指學生在使用儀器、連接和裝配儀器及演示現象時動作要準確、標準。在使用托盤天平時,取用砝碼、移動游碼必須用鑷子而不能用手;點燃酒精燈后火柴簽不能隨手扔在地上,要放在專門的廢物杯中;電路的連接應先接線路后接電源,拆卸時先斷電源,后拆線路;導線兩端接頭不是鉤、叉時要注意導線在接線柱上的繞向應同螺母旋緊的方向一致等。這些要注意的地方都是要由教師的演示及提示下做到的,教師在課前演示的一舉一動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規范操作,不僅是實驗成功的前提,而且會使學生養成嚴謹求實的良好實驗習慣。也就是說:要想讓學生的實驗操作規范,首先教師的實驗操作要規范。
二、實驗前要準備充分,目的明確
學生容易給老師一種假象,一聽說要進實驗室上分組實驗課,部分學生就表現出極高的熱情,一副興趣盎然、躍躍欲試的模樣,老師有時很容易相信他們已經做好了準備,然而等到進了實驗室,他們卻不知道自己是來做什么的,面對儀器一籌莫展,最后影響了實驗課的進程,甚至什么收獲也沒有熱鬧一下就回去了。據我觀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喜歡實驗課那個新鮮勁,對老師布置的實驗前要完成的準備任務根本就沒在意,他們進實驗室就是為了圖個熱鬧。比如,有次在做“探究電阻上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系”實驗時,由于是新學期開學不久,學生很久沒進過實驗室了,一聽說下節課要做分組實驗,情緒高漲,我布置完實驗前的準備任務后,以為這次實驗學生會完成得很好,結果卻讓我大跌眼鏡,有的學生進實驗室后既沒畫好電路圖,設計好記錄表格,也不知道怎么樣來完成這個實驗,甚至有的連筆和紙都不帶,這堂實驗課的效果不言而喻。所以,在分組實驗前,一定要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主動去弄明白本次實驗的目的是什么,原理是什么,應該怎么樣去完成這個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應該觀察什么,記錄什么,實驗完成后,從實驗中應該得到哪些實驗現象或數據以供分析。最好是在實驗前抽樣調查,看是不是大家都已經準備好了,對準備不充分的學生加以引導,讓其明白,然后再進行實驗,避免部分學生的盲目性。
三、加強實驗過程的指導,避免實驗探究中的盲目性
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既不要低估學生學習的潛能,也不能過高估計學生實際能力,是物理實驗教學堅持的基本原則。只有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認識學生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征,才能提高實驗的有效性,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實驗操作,使之達到預期的效果。如在教“電荷”實驗課時,在實驗前,教師讓學生自學實驗的方法、步驟及觀察目的。實驗中指導學生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過的膠棒相比較,引導學生思考:當玻棒與膠棒相互接近時,有什么現象?同一種棒接近時有什么現象?兩種情況發生的現象一樣嗎?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呢?通過觀察和思考,避免了實驗探究過程中的盲目性,提高了實驗的效果。
四、有效引入實際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實際的生活情境的有效引入,為問題的提出埋下伏筆,引起學生思考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物理知識欲望。如“平面鏡成像”一課,先讓學生回想平日里照鏡子的場景,再讓他們在課堂上照鏡子并提問,看到了什么?怎么形成的?鏡子里的你離你自身有多遠?有了生活中的實例,再讓學生帶著問題做平面鏡成像實驗,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有的放矢地觀察、思考,結論就十分容易得出,學生對結論的理解也更加透徹到位,也為后面理解“水中月離水面多遠”這樣的問題打下基礎。
五、注意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由于在進行分組實驗時,教師對每個小組的實驗情況不是十分了解,在評價學生實驗時總有不到位的地方。在這一點上最應該下功夫,因為教師的評價很可能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積極性,如果評價恰如其分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采取的是自評、組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既給學生一個自我批評的警示,又有小組討論、民主評議的過程,還有在學生看來分量最重教師的評價,無論從哪種評價方面來說,學生總能找到刺激自己向上的理由。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大鄒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