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飛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后旗農牧業局
馬鈴薯種子處理防治黑痣病藥效試驗
孫飛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后旗農牧業局
馬鈴薯黑痣病又稱“黑色粗皮病、莖潰瘍病”,是一種重要的土傳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現在馬鈴薯的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塊,即黑痣病菌核,文章主要研究通過對馬鈴薯種子進行藥劑拌種處理,驗證其對地下害蟲(蠐螬、螻蛄、金針蟲等)、蚜蟲及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及增產情況。
馬鈴薯黑痣病藥效試驗
馬鈴薯黑痣病又稱“黑色粗皮病、莖潰瘍病”,是一種重要的土傳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現在馬鈴薯的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塊,即黑痣病菌核。
對馬鈴薯種子進行藥劑拌種處理,驗證其對地下害蟲(蠐螬、螻蛄、金針蟲等)、蚜蟲及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及增產情況。
試驗地選擇在察右后旗烏蘭哈達蘇木前進村委會七頃地,東經113.1622,北緯41.64229,海撥1426米,農戶智福和,前茬馬鈴薯,土壤類型為暗栗鈣土,土壤質地為沙質壤土,土測值:有機質是14.2克/千克,pH值8.4,全氮0.87克/千克,有效磷32.4毫克/千克,速效鉀145毫克/千克;播種模式為膜下滴灌,1.15米一膜雙行,畝施基肥撒可富(15∶15∶17)50千克,硫酸鉀5千克,重茬肥1千克,5月10日播種。
福蝶(70%吡蟲啉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青嵐(25%醚菌酯SC),由河北威遠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供試品種為克新一號原種。
濕拌種法:將福蝶60克+青嵐50克,對水1000毫升左右混合均勻,拌馬鈴薯300千克左右,陰干后播種。
先將馬鈴薯種薯倒在塑料布上,淋上藥液,充分翻拌5~6次,使每粒種子充分吸收藥液,直到藥液被完全吸收,陰干播種。
處理一為福蝶60克拌種150千克、處理二為福蝶60克+青嵐50克拌種150千克、處理三為福蝶60克拌種150千克+青嵐每畝50克溝施、處理四為CK空白對照。共計4個處理,每處理設二次重復,試驗占地面積7.24畝。
1.試驗設計
試驗處理由西至東,地塊南北走向。

對照處理三處理二處理一處理三處理二處理一
2.調查項目
地下害蟲防效調查、蚜蟲防效及持效期調查、病害防效調查。
6月15日出苗,6月22日進行了出苗率調查,各處理各小區出苗情況正常;病害防效共調查三次,時間分別為6月25日、7月3日、7月25日,每次調查各處理總莖數200株,記錄病莖數及相應級數,由于第一次調查是在苗期,植株顯癥不明顯沒有發現,可能存在誤差。

試驗出苗率調查(6月22日)
主莖分級標準:
0:無病斑;
1:病斑小于莖圍的10%;
2:病斑為莖圍的10%~25%;
3:病斑為莖圍的26%~50%;
3:病斑為莖圍的50%以上至環剝脫皮。



黑痣病藥效試驗表

氣象資料表
9月7日協同公司負責人對試驗田進行了測產及病薯率調查,樣點面積3米長1.15米一膜雙行,記錄樣點總薯塊數和發病薯塊數,對照病薯率占85%,福蝶拌種(處理一)、福蝶+青嵐拌種(處理二)、福蝶拌種300斤+青嵐每畝溝施(處理三)各占45.5%、13.5%、17%;對照畝產1585千克,處理一、處理二、處理三畝產分別為1990千克、2203千克、2068千克,處理一、處理二、處理三分別較對照增產25.5%、38.9%、30.5%。經方差分析:處理一、二、三較對照差異極顯著,處理一、三較處理二差異顯著,處理一、三之間差異不顯著。
通過上述試驗得出如下結論:由于是大田種植馬鈴薯,蚜蟲相對少,且這塊田歷年地下害蟲發生較輕,所以福蝶拌種防治蚜蟲、地下害蟲效果不顯著;但從苗后期植株顯癥開始,不論是作物長勢表象直接觀察,還是田間調查理論數據分析,三種處理均有一定的作用,福蝶60克+青嵐50克拌種150千克防治馬鈴薯黑痣病效果最好,從而達到了防病增產的效果。
一是空白對照長勢不好產量太低,可能與空白安排在地邊緣(膜下滴灌水分供應不足有關);二是調查黑痣病時量化指標不統一,造成調查可能存在誤差;三是處理三在邊播種邊溝施青嵐時不好操作,可能造成誤差。
試驗期間未出現影響試驗結果的其它特殊異常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