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細華 朱成童
熏蒸方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的臨床體會
章細華 朱成童
目的 探討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采用熏蒸方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120例橈骨遠端不穩定型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均給予外固定支架治療,觀察組加用中藥熏蒸,對比2組臨床療效、白細胞計數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33%,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8.33%,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4.26,P<0.05);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白細胞計數分別為(13.24±0.27)×109/L、(13.39±0.25)×109/L;治療后,2組白細胞計數分別為(5.57±0.35)×109/L、(6.09±0.41)×109/L;治療后,2組白細胞計數均有所下降,且治療后觀察組白細胞計數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67%和1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7,P<0.05)。結論 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采用熏蒸方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療的療效確切,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
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熏蒸;外固定支架
橈骨骨折多發生于遠端,是臨床常見骨折類型,且伴有橈關節和橈腕關節損傷,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屬于高能量損傷,橈骨皮質粉碎、骨折嵌插及重疊移位,增加了閉合復位難度,或復位后難以維持橈骨長度。臨床治療該病主要方法為內、外固定,但對預防感染、傷口愈合療效并不理想。本研究分析了熏蒸方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療該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江西省高安市中醫院收治的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120例,患者均符合橈骨遠端骨折診斷標準[1],無藥物或手術治療史;受傷至入院時間30min~20d,平均(5.6±0.3)d。致傷原因:64例摔傷,23例墜落傷,24例交通事故傷,9例砸傷;其中76例閉合性骨折,44例開放性骨折。排除標準: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根據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33例,年齡12~81歲,平均(58.5±6.9)歲;對照組中男24例,女36例,年齡13~82歲,平均(59.6±7.2)歲。2組在性別、年齡、骨折分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外固定支架治療。實施全身麻醉或臂叢麻醉,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開放傷口并徹底清創,在第二掌骨背橈側和距例骨折5cm處橈骨干橈側分別置入直徑為2mm、3mm的螺針兩枚,與X線透視下進行閉合復位術,以恢復正常的橈腕關節面尺傾角、掌傾角、橈骨遠端關節面平面及正常的橈骨長度。復位滿意后,以外固定支架進行固定。若橈骨遠端關節面塌陷、粉碎嚴重,可進行自體骨植入修補術,必要時在
X線透視下可加用克氏針固定或用克氏針撬拔復位。術后給予常規抗菌治療和護理,2周后對外固定支架進行調整,4周后復查
X線,觀察骨折愈合、骨痂情況,若骨折線模糊可將外固定拆除,逐漸鍛煉腕關節功能,以使體力恢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醫熏蒸治療,2次/d。藥方組成:紅花、白芷、歸尾、花椒、乳香、姜黃、牛膝、蘇木、羌活、透骨草、土茯苓、威靈仙、川楝子、海桐皮、五加皮各15g。利用雙層紗布將中藥裝好,放入3000mL溫水中浸泡10min,加入100mL黃酒,文火煎10min。將煎好的藥液放入熏蒸鍋,用毛巾覆蓋患處,置于熏蒸鍋上方0.5m處,熏蒸30min,藥液溫度下降到50℃時,浸泡患處30min,治療期間注意避風。1個療程為10d。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測定2組白細胞計數;治療1個月后,復查X線觀察骨折愈合、功能恢復情況,常規檢查肝腎功能、血尿常規,記錄不良反應情況。
1.4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Dienst腕關節功能評分標準[2]判斷治療效果:痊愈:愈合良好,無疼痛,恢復正常關節功能和握力;顯效:基本愈合,腕關節劇烈活動受限,偶爾疼痛,腕關節功能和握力接近正常;有效:緩慢愈合,腕關節活動輕度受限,經常疼痛,腕關節功能和握力減弱;無效:未愈合,持續疼痛,腕關節正常活動受限,腕關節功能和握力顯著減弱。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6,P<0.05)。見表1。

表1 2組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療效比較(n)
2.2 2組白細胞計數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白細胞計數分別為(13.24±0.27)×109/L、(13.39±0.25)×109/L;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26,P<0.05);治療后,2組白細胞計數分別為(5.57±0.35)×109/L、(6.09±0.41)×109/ L;治療后,2組白細胞計數均有所下降,且治療后觀察組白細胞計數少于對照組(t=4.698,P<0.05)。
2.3 2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出現1例腕關節活動受限,對照組中出現1例切口感染,6例功能活動明顯受限及關節疼痛,觀察組和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67%和1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7,P<0.05)。
臨床治療橈骨骨折的常用方法是外固定支架、手法復位、切開復位內固定等。其中外固定支架利用生物力學原理進行骨折復位,通過持續牽引發揮軟組織的整復能力,使橈骨排列及長度恢復[3],但容易導致手指、腕關節僵硬,限制了關節功能,骨折嚴重患者需要長時間進行功能鍛煉,恢復正常體力的時間較長,且患者疼痛明顯。
中醫認為骨折是筋肉受損而引發腫脹疼痛,其發病機制為血離筋脈而淤積[4],導致經絡受阻,出現瘀點、瘀斑,導致血氣徐彤,即發作疼痛。這種疼痛源自靜脈瘀滯和骨內壓升高,減少了骨動脈灌注,阻礙了靜脈回流,導致供氧不足,增加了酸性滑液的分泌,使中性蛋白酶減少,導致關節軟骨受損。本研究中,使用的中藥熏蒸方具有通經活絡、活血散瘀之功效,有助于擴張血管,增強血管的通透性[5-6]。其中的紅花具有活血通經、去瘀止痛之功效;白芷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消腫排膿之功效;透骨草具有抗炎、殺菌、收斂創面之功效;牛膝、土茯苓、五加皮具有宜補肝腎、強筋健骨之功效。主要合用加以熏蒸可有效發揮解毒消腫、行氣止痛的作用,而且熏蒸有助于藥力充分滲透,患處可直接吸收,且熱療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代謝[7-8],從而改善組織缺氧、減輕炎癥水腫。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患者白細胞計數低于對照組(P<0.05),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采用熏蒸方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療效果顯著,安全性高。
[1] 羅忠開.小夾板聯合外固定架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14,20(12):1125-1127.
[2] 劉廣東,闞世廉.98例老年橈骨遠端C型骨折內、外固定治療效果評價[J].重慶醫學,2013,42(4):441-443.
[3] 程建,郭楊,馬勇,等.外固定支架與小夾板固定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的系統評價[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5):412-417.
[4] 姜保國,張殿英,傅中國,等.撓骨遠端骨折的治療建議[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0,11(12):1053.
[5] 武飪,朱偉,劉德玉.熏洗法治療手外傷術后傷口重度感染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2013,34(4):416-418.
[6] 吳志權,徐松.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療撓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臨床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21):75-76.
[7] 席兵同,鄧云.手法復位外固定支架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52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5,24(13):40,42.
[8] 方鵬飛,馮康虎.微創有限內固定結合單邊外固定架治療老年性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J].中國傷殘醫學,2015,23(3):73-7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4.102
江西 330800 江西省高安市中醫院 (章細華 朱成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