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進
(藁城市評劇團 河北 石家莊 052160)
評劇表演的藝術特點管窺
李躍進
(藁城市評劇團 河北 石家莊 052160)
作為我國著名的地方劇種之一,評劇長期在民間流行,并且隨著文化的進步和發展,評劇表演的藝術形式和特點也有了新的風格和變化。本文主要探究評劇表演的藝術特點:寫意性、現實性、草根性和地域性。
評?。槐硌?;藝術特點
評劇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評劇這種表演藝術形式依然活躍在民間,可見,評劇有其自身獨特的魅力。近年來,評劇也在不斷地豐富表演形式和角色設置,與時俱進。本文主要分析了評劇的藝術特點。
每一種戲曲藝術都需要具備寫意性,以寫意性為首要的美學原則,寫意性也是各種戲曲藝術的骨干和靈魂。寫意性能體現出一種戲曲的美學特征和藝術特色,對戲曲表演家來說,也是最難的一種表演技巧。寫意性要求表演家能夠精準地把握住人物的情感,生動、完美、形象地將作品展現給觀眾,將劇本中的人物原型進行充分的情感分析,將其在舞臺上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寫意性也是對戲曲作家們的要求。戲曲作家要將主觀意識和情感凌駕于客觀事物之上,簡約卻又能夠創造出美麗、細膩的意境,展現戲曲的魅力。所以,評劇作為一種戲曲藝術,也不能缺少寫意性。評劇中涉及大量的人物,各種情節、各種事件對人物的情感設定十分復雜,做到人物、情節安排合理得體又易于被觀眾接受,才是評劇寫意性的一大特色。
現實性是評劇與其他劇種相比的不同之處。因為評劇比京劇等其他劇種出現較晚,流行發展的時間相對而言較短,所以評劇更注重的是現實性,大多是能夠反映社會現實、滿足廣大人民需求的劇目,通過改編一些在民間流傳廣泛的故事,表現出鮮明的觀點。善于表現現實生活是評劇的一個傳統。尤其在辛亥革命之后,一些評劇作家,比如成兆才,根據當時、當地的一些事件創作了很多劇目,例如《黑貓告狀》、《槍斃駱龍》等等經典作品,從此奠定了評劇現實性的基礎。
又如評劇舞臺上的優秀劇目《楊三姐告狀》等,取材于現實生活,依據1918年在灤縣狗兒莊發生的真實事件,講述了楊三姐為二姐告狀最終取勝的故事,深入人心,反映出強烈的現實性和時代感。評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是近年來又一比較成功的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主要著眼于百姓關注多年的住房問題,題材貼近觀眾的真實生活體驗,尤其是一些有過住房困難經歷的平民,對此劇更是深有感觸,感動不已,讓觀眾回想起曾經的心酸史,吸引更多觀眾對評劇的青睞和關注。
評劇的另一大藝術特點就是草根性。由于評劇的主要觀眾是廣大的勞動人民,所以,在評劇的編排上著重要表現出鄉俗和鄉土氣息,有很多民俗和俚語都通過評劇傳播開來。評劇主要的表現對象不是帝王官宦和才子佳人等有很高地位的人群,而是工農階級,反映百姓身邊的各種情景,主角常常選為平民中的悲劇女性,這一點和東北的二人轉有著相似之處。評劇最初就是由貧苦的老百姓創造的,所以,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仍然保持著最初的宗旨,為了滿足多數大眾的需求,展現百姓身邊最平淡的故事,形式活潑、不拘一格,最善于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帶給農民們親近的感覺。因此,評劇在歷經一百多年的發展和演進后,仍然具有草根性的藝術特點和審美情趣。
評劇的基礎是河北灤縣的“對口蓮花落”,先是清末在河北的農村流行,后來流傳到唐山,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于東北,現在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因此,評劇的文化基礎是北方的地域文化和中原的黃河文化,表演生活氣息十分濃厚,處處都在彰顯著粗獷、遼闊的東北黑土地孕育的民風民俗。豪邁、雄渾是評劇帶給觀眾的直觀感受,也是貼合了黃河文化和黑土文化,明顯地突出了北方文化的地域性。《小二黑結婚》的舞臺表現就帶有濃重的北方特色,作者是從小生長在山西后來在中共北方局從事抗日工作的趙樹理,以趙樹理奉命進入遼縣做調研時遇到的事情為原型,講述了一對青年男女自由戀愛卻遭到父母阻撓,導致男主角被打死的悲劇,劇中情節以山西這片土地的民風為背景,臺詞、動作等表演都帶有明顯的地域色彩,為民眾展現了一部鞭笞封建思想、提倡婚姻自由的經典作品。
總之,評劇如果想繼續蓬勃發展,必須充分把握住原有的評劇藝術特點和美學精神,堅持評劇藝術的寫意性、現實性、草根性和地域性,保持良好的群眾基礎,與此同時,還要與時俱進,敢于創新,保持評劇藝術的生命力。如今,各大劇種的地位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崇高,有些小劇種早已經淹沒在不斷發展的文化長河中,被新生的劇種或其他藝術形式所取代,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讓評劇長久地存活,將評劇藝術推到更高的境界。
[1]張璇.源于民間走向民眾——論評劇藝術的親民性[J].青年文學家,2013,21(12):30-36.
[2]趙洋.淺談評劇的誕生發展及其藝術特色[J].劇作家,2014,2(14):56-57.
J614.93
A
1007-0125(2015)06-0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