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燕
(河西學院 音樂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張掖地區秦腔藝術的調查分析
何婷燕
(河西學院 音樂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本文試圖通過對秦腔藝術傳承主體的轉型、文化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秦腔藝術傳承客體的延展等問題的突破來實現對秦腔這門古老的藝術的傳承和保護,為張掖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事業貢獻微薄之力。
秦腔藝術;發展現狀;傳承保護;文化遺產
關于張掖地區秦腔藝術發展狀況與傳承保護,至今尚無專門研究。而作為張掖地區僅存的秦腔藝術表演實體——張掖市七一秦腔劇團,自1952年創建至今,從曾經的輝煌逐步走向今天的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課題試圖以張掖七一秦腔劇團為研究對象,在總結過去、分析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傳承保護與發展的有效措施,為張掖地區秦腔藝術的發展提供些許參考。
外國文化步入中國市場,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年輕人的審美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以秦腔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市場越來越小,面臨著空前的危機;加之改制后現在劇團從事秦腔藝術表演的人員及其它相關人員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職工工資水平低且主要靠政府差額撥款,差額率為40%左右,其余要自己解決,因而劇團人心渙散,凝聚力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秦腔劇團現在的編、導、演、舞美等主創人才嚴重青黃不接;秦腔中本來有八大絕技,但是,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已經很少,有很多的東西不能夠復原,不能把最經典的一面展現給觀眾,這就大大降低了秦腔藝術原有的價值;劇場的建筑和設施嚴重老化,七一劇院拆除后,演員沒有場地排練,不能滿足演出要求;通過演出獲得的經濟收入早已無法解決演員和其他職工的生活問題;改制后,劇團的新老更替難以完成,中老演員退休了,年輕人卻不愿來,或者來了留不住;劇團不能創作出更多適合現代人需求的新劇本或劇目,導致觀眾流失嚴重,接續困難。曾經的輝煌已成為歷史,如今秦腔的嘆息使人深思。
秦腔“形成于秦,精進于漢,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廣播于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秦腔被列為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在河西地區,秦腔是民間戲劇中最主要的劇種之一。要做好秦腔藝術的傳承保護工作,應做到:說服本地知名企業負責人對群眾秦腔藝術活動的開展進行資金贊助;呼吁主管部門對秦腔的傳承發展給予政策的保護,提倡戲劇進校園;通過各種渠道(包括網絡、相關書籍、詢問老師等)收集關于張掖市秦腔發展史的資料,了解秦腔劇團發展的現狀和傳承保護面臨的問題;調查原七一劇團退休職工,了解他們對今后秦腔傳承的觀點;調查社區居民,加深對秦腔文化傳承和保護的現狀的了解;調查我市各中學和大專院校的課程,對加設秦腔學唱的相關課程的意義進行論證;聯系張掖市廣電局及甘州區廣電局相關領導,討論在春節期間的節目中加播秦腔藝術專題;聯系文化主管單位領導,對舉辦群眾業余秦腔大賽的意義和相關事項進行討論分析;調查鄉鎮的各大戲班、茶園,了解其生存現狀,與經營者討論改善現狀的相關措施。收集各階段資料,落實傳承策略的實施狀況,根據實地考察的結果,提出更完善的措施。匯總各縣鄉的知名戲班茶園,對傳承策略的落實狀況。
總之,要使秦腔藝術走出困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張掖地區七一秦腔劇團轉企改制的現象,折射出秦腔藝術的傳承保護不再是專業院團的行為,而是一項面向大眾的歷史任務。我們要以專業和非專業的結合為手段,以藝術學和經濟學結合的理論依據為指導,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秦腔藝術傳承保護措施,達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
[1]劉天利.論秦腔藝術的保護與發展[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9(5).
[2]馬維岳.配套改革刻不容緩[J].當代戲劇,1988(4).
[3]李錦航.淺議秦腔藝術的出路與創新[J].當代戲劇,2008(2).
[4]樊鳳愛.分析秦腔藝術的繼承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1(1).
[5]田博.傳統與創新之我見[J].當代戲劇,2010(3).
[6]季國平.當秦腔遭遇現代文明[J].當代戲劇,2008(2).
[7]金行健.要推陳出新不要全盤否定[J].當代戲劇,1981(4).
[8]李振中.論秦腔的傳承與發展[J].三秦文化研究會年錄,2008(6).
1.課題來源:甘肅省高等學??蒲许椖?/p>
課題名稱:張掖市七一劇團發展現狀調查與張掖地區秦腔藝術傳承保護策略研究
課題編號:2014B-089
2.課題來源:河西學院科研創新與應用校長基金項目
課題名稱:張掖地區秦腔藝術發展狀況調查與傳承保護策略研究
——以張掖市七一劇團為例
課題編號:XZ2013-17
J8
A
1007-0125(2015)06-0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