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博強
(西京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00)
愛國精神是民族的靈魂,民族精神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特征,并且被大部分本民族成員認可。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流傳下了很多優秀的品質,這些在戲曲里都有體現。例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這些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崇高氣節。它們在中國傳統的戲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京劇《轅門斬子》、《穆桂英掛帥》表現了精忠報國的“楊家將”為了祖國舍身取義的精神。在抗戰時期,有經典的戲曲《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龍江頌》、《杜鵑山》,它們歌頌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祖國生死存亡的時刻挺身而出奮力抗敵的精神。當代大學生在學習觀看這些經典劇目時,可以感受到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從而觸發內心的愛國熱情,進而逐步承擔起為國效力的重擔,從精神上得以深化。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千年的文明傳承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戲曲藝術的很多題材都以傳統美德為內容,例如京劇《鍘美案》講述了青天包拯的公正廉潔、鐵面無私。《割發代首》講述了曹操在行軍途中,因戰馬受驚而踏毀麥地,欲踐諾自刎,最后在部下的苦苦相勸之下邃以割發代斬首的故事。曹操身為主帥,心系百姓,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廉錦楓》的主人公是一位孝子,為重病的母親尋找海參,為了能夠潛入海中,日夜練習水性。豫劇《花木蘭》歌頌了不愛紅裝愛武裝、代替父親出征、忠孝兩全的女英雄。當代大學生在欣賞學習這些傳統劇目時,不僅能更多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更能被劇情感動,不自覺地學習主人翁的品質道德。這樣就有了非常正確的學習方向,不會被時代中一些不好的習氣影響。
戲曲是一門藝術,在欣賞學習戲曲時可以提高人的藝術修養,審美能力。“審美作為一種具有形式化、動情化的教育特性,其目標是培養和發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鑒賞力、想象力、創造力等,培養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1]美育給人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它不是強制性的灌輸式“教育”。通過修養身心在主體的內心發生變化,通過審美的方式完善人的性情。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中說:“蓋人心之動,無不束縛于一己之利害,獨美之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堂純粹之域,此最純粹之快樂也。”[2]在美育的過程中,人們感受到人生的真諦,享受到純粹的快樂。戲曲的美是綜合性的美,通過程式化的表現方式,虛擬空間時間,欣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精致典雅的服飾、耐人尋味的情節、婉轉動聽的聲音、通俗經典的詞曲,從而豐富知識,提高審美能力。
戲曲的服飾和造型可以提高人們的視覺審美能力。戲曲的服飾是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戲曲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它可以讓觀眾享受到視覺盛宴。無論是帝王龍袍的精美華貴還是平民素服的端莊典雅,都能在舞臺上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戲曲服飾的某些元素也被很多專業的服裝設計師汲取,大學生也因此更加喜愛中國傳統的服飾和具有民族風情的著裝,這無疑在提高審美的同時增強了民族意識。
戲曲中的唱腔唱詞是戲曲的另一大特色。演員通過表演將詞曲的精神和情感充分表達,從而感染聽眾。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這樣說到:“藝術是這樣一種活動,一個人用某種外在的標志,有意識地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別人受到感染,也體驗到這種感情。”[3]從列夫·托爾斯泰說的話中可以看出,藝術表現是傳情達意的重要途徑。
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都有濃郁的情感蘊含其中,通常這種情感含蓄、豐富,令人回味無窮。戲曲的唱腔優雅、委婉、動聽,每種劇種都有獨特之處。在校園中,經常響起的戲曲既可以排除流俗、低級音樂的干擾,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促使學生形成“極高價值的精神結構”。[4]從而提升校園整體文化氛圍,弘揚中華傳統藝術。
[1]劉佳,劉連群.戲曲藝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7.
[2]朱志榮.中國審美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33.
[3][俄]列夫·托爾斯泰.列夫·托爾斯泰論創作[M].戴啟簧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82.16.
[4]熊偉.談中華傳統戲曲文化在高校傳播的教育價值[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版),2003,(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