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華
(成都理工大學 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論中國戲曲的現代傳播
——以川劇為例
蔣建華
(成都理工大學 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互聯網和自媒體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讓中國戲曲的傳播和發展面臨了新的挑戰,本文以川劇為例,分析了現代環境中戲曲傳播面臨的問題,并根據問題提出戲曲傳播的策略。
中國戲曲;傳播;川劇;策略
現代傳播是相對于傳統紙媒傳播而言的廣播、電視,以及互聯網、手機傳播等。中國戲曲的傳播離不開合適的媒介和環境,其中互聯網和自媒體的出現對人類信息存儲和信息處理的方式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讓以“舞臺”傳播為主的中國戲曲遇到了很大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將以川劇為例討論戲曲在新時代環境中的傳播方式。
中國戲曲包含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在延續傳統文化命脈的基礎上又涵育了新的文化,中國戲曲傳播的市場化,不是簡單地將演員以及劇團市場化,而是在傳統的傳播基礎上,明確戲曲發展的基礎,讓中國戲曲良性發展。中國戲曲濃縮了多元的種族審美觀、時代風尚、藝術品類等,這些決定了戲曲傳播的多元化。
信息時代的傳播具有全球性,戲曲傳播不再受媒體的制約,戲曲愛好者除了可以在傳統電視上獲取戲曲信息之外,還可以借助互聯網、數字電視等獲得有價值的戲曲信息,并可通過網絡、手機等與戲曲的研究者進行交流和對話。戲曲網站不但可以為人們提供人性化的服務,而且能夠共同分享和獲得相關的戲曲資料。
(一)淡化戲曲的舞臺藝術性
中國戲曲具有較強的舞臺審美形態,弱化整體性的情節,強調舞臺的現場性和直觀性。在觀賞川劇時,每一次都能會有不同的感受,臺上臺下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觀眾不僅能夠獲得視覺上美的享受,更能領悟到戲曲傳達的文化內涵和生命體驗。而現代的傳播媒體使表演者和觀賞者的身心體驗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其藝術感染力也有較為明顯的降低。
(二)忽略戲曲的群體性
川劇作為中國戲曲之一,通常由多人共同創作完成,是一種觀和演相互參與的藝術。中國戲曲比較適合在群體中進行傳播,其參與性與娛樂性在群體中得到彰顯。在現代媒體中,川劇的傳播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人與外界的聯系得到了加強,但在虛擬環境中,現場互動性減弱,通過電視和電腦,觀眾難以體會川劇的娛樂性,觀眾只能獨自品味,戲曲的價值和帶給人們的樂趣變得黯然失色。
(三)忽視戲曲精髓傳承
中國戲曲追求寫意,強調虛實結合和美感性較強的的歌舞性,通過虛化的表現使人們得到感觀上的享受。戲曲出現商業化的趨勢,這些戲曲缺乏原創性以及忽視對傳統精髓的尊重,這阻礙了戲曲的傳播,也讓戲曲本身的審美性大大降
低,對整個戲曲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一)加強媒體宣傳,帶動觀眾進舞臺
隨著數字化傳播的高速發展,電視、網絡和移動終端拓寬了戲曲的傳播渠道,川劇應該結合自身的舞臺藝術性,推出新的劇本,借助媒體進行宣傳。川劇在宣傳中可以片斷式地加入相關的影視作品,引起觀眾的好奇心,從而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把現代傳播媒體當作主要的宣傳平臺,讓觀眾能夠更多地進入戲院觀看戲曲,充分發揮演出現場的文化傳播優勢,讓觀眾體會中國戲曲的舞臺藝術魅力。
(二)傳播內容迎合受眾需求,增強互動性
傳播內容包括了戲曲的劇目、舞臺形態和其他戲曲相關元素。在現代傳播環境下,中國戲曲要根據不同的觀眾的心理需求,創作具有吸引力的劇目。同時,要利用如互聯網、手機等傳播媒介的交互性,增強與戲迷之間的互動性,擴大群眾基礎。在秉承傳統性的條件下凸顯戲曲的多樣化和立體化,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以川劇為例,川劇在傳播中盡管也遇到困境,但也在不斷努力,如中國川劇網,設置“麻辣社區”專供戲迷們交流互動。
(三)傳承中國戲曲精髓
戲曲的傳播首先要將文化的精髓傳承下來,并且保證在傳播中不會發生改變,現代傳播媒介應積極承擔傳承文化的責任,以負責、擔當的積極意識去傳播傳統戲曲。首先,尊重原創,重視宣傳與傳播。其次,注重豐富傳播形式,創新發展思維,在發展中不僅要關注傳統戲曲舞臺劇場的發展,更要積極利用現代傳播媒介技術,將舞臺作品轉化為具有娛樂性、觀賞性的熒屏作品,如戲曲電影、戲曲綜藝節目等。
在現代傳播中,中國戲曲盡管遭受到了沖擊但仍不能停止前進的步伐,相反,戲曲傳播可以利用各種現代傳播媒介增加戲曲的受眾群體,用更加積極的態度去迎接新的挑戰,不斷創新藝術形式,并不斷傳承傳統的文化藝術。
[1]林一.中國戲曲跨文化傳播的創新模式[J].戲曲藝術,2014(4).
[2]于靜.中國戲曲的歷史傳播與形態流變[J].戲劇之家,2014(14).
J614.93
A
1007-0125(2015)06-0053-01
蔣建華(1980-),女,四川射洪人,碩士研究生學歷,講師,研究方向:戲劇影視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