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同江市群眾藝術館 黑龍江 同江 156400)
談民歌演唱中的情感表現
李 麗
(同江市群眾藝術館 黑龍江 同江 156400)
民歌來自人民,又哺育人民。它是普及最廣的音樂形式,凡有族群的地方就有民歌。民歌集中體現了真情、真景,情景交融,熔鑄出極富表現的情韻。每首民歌就像璞玉一樣,在廣泛的傳唱中,經過人們不斷的充實、更改、變化和精心雕琢,其情感色彩更為鮮艷奪目。古往今來,唱情是民歌演唱中重要的一環,民歌的每一句唱,都是人們內心思想感情的流露,演唱者只有置于民歌所表現的情感之中,將技巧與感情融為一體,才能賦予民歌以較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民歌;演唱;情感
民歌情感的產生具有一定的規律,必須是“感于物而動”(《樂記》),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主觀需要之間的體驗程度和認知關系。每首民歌都是在情生于景,景寄于情,情景相生,自成聲律的主客觀積極參與下完成的。“景隨情至,情系景生,吐人所不能吐之情,描人所不能描之景”,這里的“景”字不是單指自然景物,而是指民歌中所描繪的人、物、事、場景、情感的綜合。
一首民歌,如果沒有情,等于一棵樹沒有根,所以說,“情者歌之根”。每首民歌都有一個情感基調,或深情贊頌,或歡快熱情,或明朗開闊,或哀婉傷感等。這是因為情感基調是每首民歌情感表現的總的趨勢,它體現出一種情感的整體綜合,而這正是高度概括民歌的主題表現所需要的。歌唱主要是唱意、唱情、唱心。從“即意生情”、“以情帶聲”,求得“情聲并茂”來打動人心。例如,浙江嘉善民歌《踏車山歌》(嘉善田歌·急急歌),是一種結構非常有特點的“長歌”。所謂長歌,即“把四句頭中的某一句(一般是第三名或第五句)用疊句的形式加以擴充”(《中國民歌集成·浙江卷》),使曲體在整體上發生變化。兩頭都用[滴落聲],它的歌腔舒展,旋律起伏透迤,具有濃厚的抒情性。演唱者必須在歌唱中,把握吳地山歌含蓄婉轉的基本個性,運用音色上的剛、柔、濃、淡和力度、速度上的強、弱、快、慢、抑、揚、頓、挫來描情,注重咬字和行腔,使吳地山歌風格韻味更強、更濃。從第三句轉入[急急歌]段落。這是由快速(八分之一拍)——突慢(四分之一拍)——快速(八分之一拍)——突慢(四分之一拍)——快速(八分之一拍)組成的交替式的“趕句”結構。這種快和突慢的交替句式,是為特定情節和特定情緒設定的,如果演唱者沒有情感的整體貫穿體驗,是很難進入到本首民歌規定的情景中的。這首歌演唱中不管是級進或跳進,不論是單音腔或者是多音腔,都和吳語的字音的高低關系及語詞的句逗節奏相合。演唱者必須純熟地運用吳語方言聲韻規律,做到出字清、歸韻準、收音正。在聲圓腔滿、行腔順暢中,表達這首民歌所要求的那種清晰、靈活、急促、柔中帶剛、鮮明的規定情景和思想感情。演唱者只有將詞情、曲情的內涵體會得正確、深刻,才能通過聲音將它們完美地傳達給觀眾。
民歌在演唱時,氣息的運用與氣口的安排上,具有重要的表情作用。俗話說“動情即動氣,情動而氣生”,說明“氣隨情生,情隨氣轉”,也就是傳統聲樂藝術要求的“望文知義,因義生情,以情引氣,因氣出聲,用字行腔,聲情并茂”。例如,《孟姜女》運用一年四季不同的花名來襯托人物悲苦的心情,能夠形象地、具體地起到渲染作用。第一句“正月里來是新春”,旋律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形成一個波浪型。感情悲戚哀怨,氣息則時強時弱,表現主人公的沉痛嘆息。第二句旋律形成兩個波浪音區向下擴展,移至低音區,演唱者在表現主人公的情緒悲哀、沉痛時,以情引氣,因情成態,用嘆氣情態表現人物凄清的傷感。第三句“人家丈夫團圓聚”轉第一句下方四度音,形成一個更加低沉的嘆息聲。演唱者用氣與情、氣與腔的完美結合,把她深切思夫盼歸的心情描摹得楚楚動人。第四句“奴家的丈夫造長城”,后半句與第二句相同,都在低音區運行,悲憤的情緒更加一層。演唱者需運用氣的技巧,將字與字、腔與腔之間順氣勢自然銜接,使凄婉、怨恨、悲涼之情得到進一步抒發,催人淚下。
民歌演唱中的情,必須以聲情表現詞情和曲情。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著名的民間藝術家,無不以真情作為藝術理想與追求;而民歌的佳作,又何嘗不以真情的“奇香”流芳傳世呢!例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堪稱河北乃至華北平原民間歌曲的優秀代表。它所反映的是舊社會一個十分普遍的社會現象:幼年喪母,繼母虐待,兒童身心倍受摧殘的家庭悲劇。這首民歌采用上下句式,共七段,幾乎是一字一音。演唱這首歌曲,需充分把握詞情悲涼、曲情哀傷的情感基調,調動力度、節奏以及氣息等各種技巧的變化,去施展曲情的魅力,以感人、動人的聲情令聽者動容。
J652.2
A
1007-0125(2015)06-00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