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燦
(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00)
青春電影的道德價值取向審視
金 燦
(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00)
自九把刀拍攝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后,中國大陸掀起了一股青春電影新浪潮。本文旨在審視青春電影的道德價值觀對受眾產生的影響,寄希對中國青春電影的發展提出建議。
青春電影;道德價值取向;審視
新時期以來,中國青春電影類型大致走過了一條從“青春萬歲”到“青春殘酷”再到“青春消費”的發展路線。在青春消費和消費青春的時代語境下,青春電影影像文本中所呈現的道德價值觀,一方面負載了大量新的知識和現代觀念,強化新的生活觀念的形成,另一方面試圖漸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承載的道德價值觀傾向于功利化和物質化,不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
(一)“懷舊”符號下的青春奮斗
當代青春電影影像文本呈現出追憶似水流年,從青蔥歲月到青春逝去,從懵懂無知的高中時代跨步到面對現實的社會生活,主打著集體回憶的懷舊符號?!洞掖夷悄辍泛汀锻赖哪恪反虺龅氖菍Τ鯌俚膽褢?,《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毫無疑問是對大學生活的懷戀。盡管在“懷舊”符號的華麗外衣包裹下對青春的懷戀,吸引了無數的青少年受眾,但文本中流露出來的人文關懷卻是失語的。
《中國合伙人》雖同樣在懷舊的青春敘事范式中講述來自不同地方卻共同擁有一顆熱血的心的三個青年人,但主人公植根于中國夢的個人生活和工作中所追求的個人夢想卻彌足珍貴。影片中,三個主人公都各自懷著自己的夢想,由于這些夢想,他們積極地對待著自己的青春,努力和奮斗著,不斷與矛盾和失敗抗爭著,直到自己獲得成功。他們的行為及個人追求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融合于中國夢的現實中,同時也為青少年注入正能量,堅持自己的夢想。
(二)回歸親情倫理
《重返20歲》主要表現一位挑剔、尖刻,有許多性格缺陷,但一生含辛茹苦為家人付出的老人,在面臨家人考慮是否要把她送進養老院的處境中,突然發生了奇跡。偶然間,她來到一家照相館,本想作個留戀,意想不到的是,她重新獲得了年輕的身體和容顏。有著20歲的外表、70歲的心靈的她,受到了一位唱片公司總監的愛慕。當她正迷戀青春的美好、帥哥的追捧時,一場車禍讓她的孫子失血過多,需要匹配的血型進行搶救。無私的母愛,最終讓她放棄對青春的留戀,義無反顧地選擇為兒孫付出。影片謳歌了父母對子女無私奉獻的情感,同時引導觀眾感念養育之恩、珍愛親情。
(一)冒犯的性
《分手大師》、《心花路放》影像中的“酷兒”形象很容易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少年建構正確的愛情觀和性別取向?!斗质执髱煛分朽嚦椦莸哪兄鹘窃谝粓霰硌莞傎愔校缪萘艘晃坏湫偷囊籽b者,涂口紅、穿絲襪、故作妖嬈的身姿,卻贏得了在場觀眾和評委的熱烈喝彩。在《心花路放》中,耿浩終于鼓起勇氣準備向在高速公路上邂逅的美女表白時,卻驚訝地發現她正在和另一位女孩相擁接吻。
中性風、同性愛情正是青春電影對“酷兒”現象在青少年生活中的原型再現,也成為青少年追捧的對向之一。當電影承載了影響社會輿論的功能時,創作者應當審視青春電影中被置入的“違規”的性的道德價值負面效應。
(二)迷惘的青春:個人主義盛行
后現代主義強調主觀的和個人化的生活方式,發展出自戀的人格類型。無疑,《失孤》極端強調個人的主觀感受,曾帥四歲時被拐賣到福建,18年來與生父母相別。在影像中,他的養父母始終是被懸置的,處于“缺席的在場”。但他生活的環境符號,可以讓觀眾內心建構出養父母形象。汽車維修店、摩托車,顯然是養父母給予他的物質資源,在他眼里,始終未能彌補精神上的空缺。為了尋找生父母,他絲毫沒有顧忌養父母的感受,一句感謝、珍重都沒有,便自私地逃離生活了十八年的土地。個人情感內需得到了滿足,可留給他養父母的卻是難以名狀的悲痛。
個人感受吞噬了他人的付出,片面注重個人化的生活方式,忽視中華傳統倫理道德關系。無可厚非,影片這種對個人感受的高度膜拜和細膩描摹,契合了時下青年強大的自我意識。
通過對當代青春電影影像中道德價值觀的審視,不難發現,一些影視作品的道德價值取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努力地引導青少年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但不可忽視的是,當代青春電影的道德價值取向也存在許多誤區,如道德觀念的功利化、媚俗化、物質化等。因此,我國要制定符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道德觀的政策,更好地引導、推進優秀青春電影的創作、生產。
[1]王彬.顛倒的青春鏡像:青春成長電影的文化主題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11.
[2]秦中書,余鴻康.新世紀以來中國青春電影創作價值觀的現狀與反思[J].中華文化論壇,2014(11).
金 燦,2013級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研究生,專業:傳播學,研究方向:文化發展與傳播。
J905
A
1007-0125(2015)06-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