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哲
(大連教育學院附屬高級中學 遼寧 大連 116000)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是偉大的挪威畫家、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他曾經說:“女人是一種很有樂趣的動物,我應該只畫女人。”
《病中的孩子》
蒙克5歲移居奧斯陸,母親勞拉因肺結核病去世。之后,蒙克最愛的姐姐蘇菲也因相同的病癥而去世;弟弟彼德是家中唯一一個結過婚的孩子,卻在結婚幾個月后早逝;妹妹勞拉患精神分裂癥住進過醫院;蒙克本人也患有支氣管炎和關節炎,疾病纏身,少時也幾乎被死神奪去生命。死亡和精神疾病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他,這也影響了他的藝術創作。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蒙克以他的姨媽和一個叫貝特西的小女孩為模特,開始創作一幅帆布油畫——他的姐姐蘇菲之死,即《病中的孩子》。作品表達了蒙克對于姐姐蘇菲彌留之際最痛苦的回憶。畫面中,透明的光線附在病童美麗而蒼白的面孔上,她倔強地半睜著疲倦的雙眼,雙唇顫抖,不知在呢喃著什么,優美的脖子隱藏在略顯凌亂的長發下。盡管此作問世后遭到了外界的猛烈抨擊,但不可否認的是蒙克突破了自己的藝術概念。
1893年,蒙克做出了一個循環的畫作組,即“粗糙的生命”,來揭開存在的意義和自然的秘密。《瑪多娜》、《聲》,就是其中的二幅。
(一)《瑪多娜》。1892年,蒙克受邀參加了柏林的畫展,展出了“生命組畫”的作品,結果引起軒然大波。正是在這時,蒙克認識了達格尼·幽爾(杜夏)。根據蒙克的朋友斯特林堡的描述,達格尼·幽爾高瘦,由于熬夜和酒精的作用而顯得十分憔悴,說話的時候聲音沙啞。但她在酒吧里卻是極有魅力的,她常常是周旋于幾個男人之間,在作為蒙克的情婦的同時,也和其他男人在一起。蒙克在圈外悄悄地注視著圍繞她的三角或四角關系。
后來,蒙克繪出了以達格尼·幽爾為原型的《瑪多娜》。畫面中是一個裸體女性,姿態慵懶,長發披散,皮膚柔滑,腰肢圓潤,胸部豐滿,面部神情似乎告訴我們剛剛的性事讓她很滿足,她還未從滿足感中清醒過來。畫面中,雙臂被模糊掉,只突出性感的軀干。在她頭部環繞的光圈。微微隆起的腹部提醒著我們這是孕育著神圣生命的圣母瑪利亞。可是,蒙克卻將他心中的圣母畫成“一具尸體的微笑”,他構思的是“生命和死亡僅此一瞬”。
(二)《聲》。此畫最初的畫題叫《仲夏夜之夢》。穿著白衣的少女,紅色長發披肩,在夏夜里佇立在阿斯噶德斯特蘭森林里。她似乎毫無戒備,神情卻有些緊張,顯得心緒不寧。她昂首挺胸,雙手背后,像是在挑逗男人,卻又背對著劃船取樂的年輕人站立,且對他們的邀請置之不理。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克里斯蒂安尼亞有一小群激進的作家、藝術家和學生,他們經常在一起抨擊現有的社會制度。克里斯蒂安尼亞的中產階級稱這個組織為“波希米亞”,他們崇尚極端的自由,提倡所謂的“自由戀愛”、性解放。蒙克的《青春期》充分地體現了“波希米亞”思想對他的影響。
《青春期》
此畫又名《春情》。畫面中描繪的是半夜被初潮驚醒的少女,蒙克用精致的筆觸表達出了少女細膩內心矛盾的狀態。她夾緊雙腿,并用雙手遮掩著私處。左手沾染上的觸目驚心的血跡,讓少女害羞又驚恐萬分。驚恐的不是初次的月經來潮,而是對即將迎來的嶄新的未來感到不安。逐漸成熟的生理及心理,對性事充滿好奇與渴望,同時又充滿擔心與焦慮。少女背后巨大的黑影也寓示著這份不安定。
蒙克對女人有三種感受:“誘惑者”、“貪婪者”,他對她們既憎惡又深深渴望;“貞潔者”、“無辜者”,他尊重她們;“生命賜予者”、“母親”、“犧牲者”,他對她們報以憐憫。因此,在蒙克的畫作中,女性形象多擔任著多重象征意味。蒙克極善于用光和色來表現畫面,而畫面中的女性形象又剛好能夠體現出蒙克內心深處的藝術理念,表達出他的內心獨白。
[1]阿爾夫·比伊,李仲·愛德華·蒙克[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0(01).
[2]約翰·布頓·史密斯.寫出自己經歷的巨匠——表現主義繪畫大師蒙克[J].金忠敏譯.西北美術,1998(4).
[3]何政廣.蒙克——北歐表現派先驅[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王文新.象征的圖像——蒙克繪畫情感的理式表達[J].美與時代,2003(03).
[5]楊中華.關于死亡的詮釋——愛德華·蒙克的《生命之路》[J].包裝工程,2003(05).
[6]徐志戎.你應該了解的100個西方名畫故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26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