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河北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全媒體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影視藝術教育再思考
李 琳
(河北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面對新媒介種類日益豐富,并且終端功能日趨強大的現狀,綜合型高校影視藝術專業應明確教育方向,挖掘和探究影視藝術知識與能力之間高效轉化的教學創新機制,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將學生未來就業、深造、發展等作為教育思考的中心。
影視教育;全媒體;專業化;綜合性
如何在藝術氛圍相對貧乏的綜合型大學發展影視藝術教育,如何更有成效地發揮影像媒介獨具特色的魅力及其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樹立高校影視藝術教育新理念,已成為目前綜合型大學影視藝術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影視藝術教育就迅猛發展,從專業院校到綜合型大學乃至普通的高職院校都在開設影視專業方向,影視教育圍繞著“通才”和“專才”兩個方面展開了教育,主要出現以下三類學校為代表的模式:
一是單科專業性院校,如北京電影學院,注重藝術本體的技能化教育,提供專業電影創作、理論人才。一般來說,一個國家也就一兩所,如紐約電影學院、英國國立電影電視學院,傾向于高端和專門化。
二是綜合性藝術學校,如南京藝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云南藝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藝術氛圍更重,學生藝術素質更高,但就影視教育來說并不具有專長。
三是綜合型以及師范類學校,如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上海大學等,更加注重影視藝術的素質化教育,影視藝術專業更多是在文學、戲劇、中文或者新聞的基礎上產生,偏重人文性的綜合教育。
就第三種高校而言,綜合型大學提供廣泛和普及的影視教育,并不意味著教育和研究水平的低下,這種專業方向的繁榮與文化需求、市場經濟、政府的導向以及當前的辦學模式和教學觀念的解放有著密切關聯。其發展對于整體社會影視藝術教育的意義重大,也是我們著重思考的對象。實際上,以美國為例,綜合大學的電影教育如南加州大學的電影教育水平是世界一流的,南加州大學是全球電影專業的最高學府,其畢業生在電影工業和學術研究兩方面都有令人矚目的表現;另外如雪城大學,其畢業生進入高校和研究體系的較多,其他一些綜合性的大學則更傾向于將電影作為一種工具。所以,和專業的電影藝術院校相比,綜合型大學的影視教育應培養具有影視專業知識的人文學科學者。所以,如果綜合型大學影視藝術的發展與專業的影視學院的培養模式雷同,那最終還是會導致人才被同一化、對全體社會精神及人文性的提高效果并不突出。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技術的革新,媒體產業在這種全球化和數字化的背景下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世界進入了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遭遇到了巨大挑戰。據新浪網與清華大學新聞研究中心所作的《2014媒體行業發展趨勢報告》顯示,當前媒體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報紙、電視、廣播、雜志已被界定為傳統的狹義媒體,而門戶網站、自媒體以及微信等獨立門戶新聞成為新型媒介方式,且互相融合趨勢愈演愈烈,針對此現狀,有人稱其為“全媒體”時代。我們可以發現,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人們對于媒介的接受將越來越涵蓋視、聽、觸覺等全部感官,而且將選擇最適合的媒體形式和渠道,深度融合,實現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及最佳傳播效果。因此,也就使得這個階段的影視教育出現許多新問題:
(一)濃郁的商業化色彩對學生要求更高
市場經濟的發展,全媒體的大形勢,數字化技術的運用,使得影視業開始最大化地追求商業利益,由最初純粹人文精神的享受變為利益的追逐,影視教育也就被蒙上了利益化的面紗,藝術性和商業性的矛盾更加突出,綜合型大學影視專業的學生,可能由于專業性不夠,很少能直接滿足影視行業崗位對技術與數據的要求,其優勢的凸顯一般需要一定時間的崗位實踐才能實現。
(二)數字綜合性對技術更加強調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也為影視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的發展空間與領域。相對于弱勢媒體茍延殘喘,直至邊緣化,全媒體則通過多種傳播工具以及視、聽、觸覺等感官器官進行多渠道傳播,對傳媒形式重新架構,使不同閱讀和收視習慣的受眾都得以滿足,覆蓋的人群更加廣泛。電影藝術的視聽語言也在全媒體的背景下變得無處不在。網絡自制劇、網絡自制節目、廣告mtv、flash等多種傳播形式已經被互聯網應用,除此之外,包括手機、樓宇廣告牌、車載顯示器等傳播工具都是運用視聽語言與受眾交流。視聽日益多元化,滲透的范圍廣,影響的效果大,因此,這也就對電影創作人員的選材標準提出了更加精細的要求,影視教育還要注重以科學技術為支撐,特別是對數字技術的運用。
(三)新美學觀念的融入
全媒體時代下大眾接受信息的渠道被不斷拓寬,影像的接受方式越來越個人化,電影院、網絡、DV影碟、手機等使得電影被大眾接受的范圍也變得寬廣;從年齡上分析,中國電影受眾以青年人為主,而他們本身又是多媒體強有力的操控者,這也就掀起了新的接受美學的浪潮,全媒體使得影視教育小眾化融入新的美學觀念。影視作品的大規模面世,并且向移動端、網絡版、數字化媒體方向深度演化,一方面是影視鑒賞能力的普遍提高,同時帶來審美觀念的多樣化……電影藝術既與傳播學、大眾文化緊密相關,又與人的精神狀態、心理現象有直接聯系,而在全媒體時代的背景下,電影的傳播范圍與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這必然又會涉及到跨文化理解與審美。
影視藝術專業教育的大眾化,傳統的電影教育模式與理念已經無法適應“全媒體”的沖擊。當今全媒體時代的電影教育應該是一種視聽文化的綜合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和技術培養的結合。
作為影視藝術的高校教育,我們應該站在文化高度上對新型媒體向傳統媒體的進攻進行正確的認識和合理的分析,人才的培養成為新環境對我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對人才的需求必將多樣化。既能運用多種技術工具,又能整合和策劃傳播理念的復合型人才,終將成為影視藝術教育培育的重點。創建影視藝術教學新模式,就是要建立培養新型人才的教學體系。
(一)保持“大學”的教育理念,培養具有影視專業知識的人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其《大學教育理念》中認為,學生僅僅在大學期間獲得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成為“全人”。綜合型大學的教育相較于專業院校來說,很重要的優勢就在于學生有可能獲得更多的知識,高校影視專業的設立,不僅僅是為了本專業的學生而設置,它對于學校全體學生整體影視欣賞與技能的提高具有全面的意義。特別是今后從事媒體傳播的人員,首先應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豐富而廣泛的知識背景下,能夠進行“知識鏈接”,達到較高的思想水平,這對于不斷變化的媒介傳播來說,才更具有潛力和發展的可能性。因此,培養合格的策劃、發行人、宣傳企劃和專業媒體人、影視文化管理者、專業媒體人等也成為影視專業很好的出路。自媒體的興起,傳播理念和工作方式帶來的變化,需要每個人都有開闊的視野和全媒體的思維。
(二)拓展“專業影視技能技巧”的范圍
影視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有別于理工和文科類人才的培養,在盡可能豐富知識的前提下,才能培養出具有“突出的專業能力”即扎實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影視人才。數據、技術顛覆了對影像的傳統認識,新的傳播方式帶來的是思維方式的變化,參與傳播的介質無限擴張,可視化、圖像化使時空的界限被打破,融入互聯網成了影視專業的新時代要求。許多院校培育出來的影視專業學生普遍是影視通識性人才,我們應注意加強貫徹實踐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理念,并且注重教學與實訓聯系互動,開展非線性音視頻編輯、創立虛擬演播室、進行全媒體數字作品管理及發布,把理論知識活學活用,使學生真正形成較強的動手能力。
以影片《后會無期》為例,其發行及放映方式由微博全程跟進,在導演韓寒的影響下,電影還沒有公映就引爆關注熱潮,同時不斷制造話題,提高微博熱議度,并且將影片主題曲提前發布,預熱電影,所有的這一切得益于媒介傳播。所以,影視藝術的本體化問題已經演化為由此而來的一切運營及銷售的問題,這些都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能力的平臺。影視藝術的實踐性問題不應只局限于影視制作能力的培養上,相關的更多技術如網絡、視音頻采集及編輯,甚至新的運營方式的訓練都是我們在教育中可以關注提高的方面。
(三)創立學、產、研的影視藝術教學模式
隨著“教育產業化”觀念的深入,影視藝術教育的發展更應積極貫徹這一大學教育發展的模式。“教育產業化”,應該是將科學研究與文化創意、企業的發展相結合,并在其中貫徹教育目的,是利用學校的文化科技優勢,通過學校與企業的聯合或者開發衍生產品,加快科技成果的轉換,在實現教育研究同步增長的同時,獲得經濟上的支持。學校與社會企業合作辦學的模式,既能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創作靈感,促進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影視傳播在這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不僅要求教師在實踐與理論的講授過程中更新教學理念,更要優化教學資源,同時多渠道地同業界進行有效的聯系,引發教師的積極性與學生創作的能動性,積極參與國內外著名的影視作品展映活動,從而把知識與技能轉化為實際影像產品。如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國際大學生影視作品評選、上海國際電影節“國際學生短片大賽”等,為年輕的影視創作人才提供了交流的機會,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展示平臺。
終上所述,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應成為綜合型大學影視藝術專業的目標與方向。
[1]曹廷華,李立.影視教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兼論西南師范大學育才學院影視學科的發展[EB/OL]. http://www.chuanboxue.Net,2005-01-17/2015-06-02.
[2]陳宇.專門藝術院校與綜合大學藝術教育之比較——從影視專業角度[J].當代電影,2013(01).
李 琳,河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影視藝術系副教授。
本文系河北師范大學第13批教改課題“高校影視教學理論與實踐互動式改革研究”結項論文。
G4
A
1007-0125(2015)06-01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