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寶
(定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甘肅 定西 743000)
開啟智慧大門,促進全面發展
——論民族民間音樂在學前音樂教育中的實現途徑
張進寶
(定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甘肅 定西 743000)
學前音樂教育通過對幼兒進行音樂啟蒙,不僅可以培養幼兒對音樂的熱愛和興趣,還有利于兒童個性的發展、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本文將從學前音樂教育在幼兒智力開發、身體健康、良好道德品質、提高審美情趣等六個方面探討學前音樂教育對幼兒全面發展的價值。
學前音樂教育;幼兒;全面發展;價值
民族民間音樂,是指千百年來流傳于我國各地,在人民群眾中有廣泛、深入影響,與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活動有著密切聯系的傳統音樂藝術。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包括民歌與歌舞、民族器樂、曲藝音樂、戲曲音樂四類,以綜合藝術為主。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約有30萬首;民族樂器約200種;獨奏、重奏、合奏樂曲不可勝數;曲藝音樂約200個曲種;戲曲約有360個劇種。
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我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悠久的歷史、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造就了異常豐富的民族音樂遺產,民族民間音樂具有鮮明的地方特征、民族特征,以及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音樂文化傳統,是各地歷史、民族、風土人情等的活態藝術化再現,也是各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許多優秀的民間文化瀕臨消失或失傳。學前音樂教育也應該擔負起民族民間音樂保護與傳承的重任,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對兒童全面發展的重大意義。
(一)學習民族民間音樂有助于幼兒手、眼、腦的協調發展。科學研究已經證明,音樂教育有助于開發大腦右半球。大腦皮層中有許多重要的中樞。在進行不同的音樂活動時,不同的大腦中樞會得到鍛煉與發展,民族民間音樂教育活動能促使幼兒大腦各中樞經常處于積極的活動狀態之中,從而促進幼兒大腦潛能的全面開發。
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活動是通過各種感知覺的綜合活動,加深對于音樂要素的綜合理解。在民族民間音樂欣賞活動、歌唱活動、韻律活動中,幼兒的四肢、耳、眼等在大腦的指揮下協調活動,如幼兒在進行民間音樂中的舞獅、舞龍、秧歌舞、腰鼓舞等學習時,需要上下肢配合,跟隨音樂有節奏地做出協調的身體動作,并要不斷觀察、判斷和調整自己的空間位置,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的肢體、感覺器官與大腦能夠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二)學習民族民間音樂有助于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民間音樂以其獨特的節奏與旋律、生動的語言、有趣的情節吸引著幼兒,在欣賞和學習過程中既能豐富審美感受又能積累一定的審美經驗,音樂作品中蘊藏的形式美、內涵美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審美能力的發展。
在幼兒感知、分辨民間器樂各種聲音與感受作品的情緒的同時提高了他們的音樂審美感知能力;在理解作品的情緒、情感,聯想與想象音樂內容的同時也逐漸學會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其音樂審美理解與想象能力便得到了提高;在實踐活動中,幼兒逐漸學會用動作、音響、語言、繪畫等手段創造性地表達自己對民間音樂獨特的感受與理解,從而促進幼兒審美創造能力的發展。
(三)學習民族民間音樂有助于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在欣賞和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過程中,幼兒廣泛接觸不同民族、不同體裁、不同感情的民間音樂作品,音樂素材中人物的崇高品質、聰明智慧會影響他們的心靈,讓他們的心靈世界變得充實的同時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并使幼兒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品質。
在以合唱、合奏、集體舞等形式的音樂活動中,幼兒會逐步學會相互協作、密切配合,可以促進幼兒自我意識的健康發展以及養成自信、自律與自我激勵的良好品質,有助于學前兒童健全人格的培養。
(四)學習民間音樂有助于培養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民族民間音樂是中國音樂文化的一而鏡子,它折射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傳統,透視出中華民族獨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幼兒是未來傳承優秀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生力軍,學前教育機構作為教育的最前沿,在傳承民族民間音樂方面責無旁貸。
將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融入學前教育,可以讓幼兒對本民族文化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培養幼兒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熱愛民族文化,對樹立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強其民族自信心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對民間音樂的學習中,通過歌唱、音樂欣賞、樂器演奏和韻律活動,可以培養幼兒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能力。
幼兒是未來傳承優秀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生力軍,學前教育機構作為教育的最前沿,在傳承民族民間音樂方面責無旁貸。因此,將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融入學前教育,可以讓幼兒對本民族文化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培養幼兒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熱愛民族文化。對幼兒進行民族民間音樂教育可以用多種方式來實現。
(一)開設民族民間音樂欣賞、演唱課程。通過欣賞民族民間音樂,幼兒可以更好地從中獲得生活感受,在獲得身心愉悅感的同時,感受其中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
《梁祝》是我國膾炙人口的民族音樂,其中的《化蝶》片段優美舒緩、令人回味無窮,教師可以通過PPT演示,讓幼兒直觀地感受蝴蝶翩翩起舞的情境,還可以在欣賞樂曲的同時讓幼兒模仿蝴蝶飛舞的動作來感受樂曲優美的意境。
《漁舟唱晚》是一首頗具古典風格的古箏曲,樂曲描繪了夕陽映照萬頃碧波,漁民悠然自得,漁船隨波漸遠的優美景象。優美典雅的曲調、舒緩的節奏讓孩子們沉醉其中,感受祖國山河的優美,體會勞動豐收的喜悅,暢想蕩槳歸舟的歡快情景。
除此之外,旋律優美的江蘇民歌《茉莉花》,節奏明快、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的《說唱臉譜》等都是適合幼兒欣賞的音樂。幼兒教師也可以選擇一些耳熟能詳、簡單易唱的民間歌曲教幼兒進行演唱,拓展幼兒的音樂視野,《茉莉花》、新疆民歌《娃哈哈》都是不錯的選擇。
(二)了解民族民間樂器。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地域與民族特征,有針對性地給幼兒提供和介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樂器,如南方的葫蘆絲、巴烏,北方的馬頭琴、太平鼓等,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和興趣,培養他們對民族器樂的喜愛之情。
在眾多的民族民間樂器中,打擊樂器是兒童最易掌握的樂器之一。它是以身體大肌肉動作參與為主,運用一定的節奏和音色,通過打擊樂操作來表現音樂的一種活動。①它是兒童表達音樂的一種最直接的工具,也是令兒童感到快樂的活動。②選擇節奏鮮明、富有感染力的音樂便于幼兒理解,也更能吸引幼兒,教師可以指導幼兒用響板、鈴鼓、碰鈴樂器進行簡單的配樂演奏。
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模仿不同樂器的演奏。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先通過視頻讓孩子們了解各種樂器的名稱、音色和演奏方法,熟悉每樣樂器的聲音,然后在欣賞樂曲的同時,讓孩子用自己認為最合適、最優美的姿勢分組模仿不同樂器的演奏。在樂曲欣賞與模仿演奏的過程中,幼兒往往會陶醉其中,身臨其境地體會到民族樂器帶來的美感與快樂,對民族樂器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對相關樂器有一定的了解。
(三)創編適合幼兒的民族民間舞蹈。幼兒教師在創編舞蹈時,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可以對一些民族舞蹈進行適當的改編,或在舞蹈中適當加入一些民族舞蹈元素。如加入秧歌舞的“十字步”之類的腳步動作和一些轉手腕的手部動作,并通過加入一些扇子、絲帶等道具,使舞蹈更適合幼兒。
教師在組織民間舞蹈教學活動時,不要把精力全部注重在傳授給幼兒某個動作上,而是在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基礎上,發現幼兒的心理特征、發掘幼兒的學習欲望上,將重點放在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夠激發幼兒對民間舞蹈的學習欲望,利用民間舞蹈活動可以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在蒙古族舞蹈《擠奶舞》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幼兒“游戲性”的天性,在無憂無慮的游戲中掌握動作要領。在活動過程中充分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可以幫助幼兒提高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看一看、聽一聽、做一做讓幼兒具體、感性、直觀地認識蒙古族的風土人情、了解擠奶舞的動作要領。就如同杜威“做中學”理論所說的幼兒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在活動中、游戲中將間接經驗轉化為個體直接經驗學習。
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作為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著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民族風情,面對西方音樂文化的入侵和先進的現代化電子音像制品的沖擊,我們要充分認識民族民間音樂傳承的重要性,加強民間音樂的宣傳力度。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要注重其科學規律,以傳承人為主體,以學校為陣地,利用學校音樂建立起系統的、規范的、普遍性的傳播和傳承的模式,把占主導地位的無意識傳播方式轉換為有意識的傳播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歡民間音樂,讓我國博大精深的音樂文化不斷發展。
注釋:
①許卓婭.幼兒園音樂教育與活動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
②王懿穎.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
[1]胡忻忻.音樂教育對學前兒童發展的價值分析[J].時代教育,2012(21).
[2]魏穎.學前音樂教育在幼兒生活中重要意義淺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39).
[3]于洋.試述學前音樂教育對幼兒成長的作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06).
[4]梁曉爽,武軍.淺談音樂教育對幼兒成長的影響[J].黃河之聲,2014(08).
[5]鄭玉香.音樂教育對學前兒童發展的價值[D].保定:河北大學,2004.
J6
A
1007-0125(2015)06-0204-02
張進寶(1981-),男,甘肅定西人,民族:漢族,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