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繁榮
(渤海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我國小學合唱教育的發展歷程
趙繁榮
(渤海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合唱教育是藝術教育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道德素養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國的合唱教育的發展歷史與我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比較,顯得非常短暫,中國的合唱教育經歷了近百年的曲折行進道路。在這段歷史中,合唱教育的發展,也體現了我國社會政治文化的步伐。
小學;合唱教育;歷史
在我國,合唱音樂從20世紀初到建國前是形成期,是合唱音樂在我國生根發芽階段。這個時期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合唱音樂與歐洲合唱音樂不可能完全一致,有自己獨特的特點。1898年由維新運動所引發的“學堂樂歌”運動,突破了合唱音樂宗教化的局限性,加速了合唱音樂在我國形成。1914年的“五四運動”是合唱音樂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大量的合唱音樂作品在這場運動中誕生了。1931年到解放前合唱音樂得到新發展,宣傳抗日救亡的歌曲層出不窮,多樣化的演唱形式和風格不斷涌現。建國初到“文化大革命”,這階段的合唱音樂發展跌宕起伏,到“文革”時期政治色彩濃厚。“文革”結束后,改革開放時期的到來,中外音樂文化交流的增多,合唱音樂來到了一個繁榮的時期。而伴隨著合唱音樂的發展,小學合唱教育也跟隨者不斷發展,總結出各個時期,體現各個時期的特色,為我國合唱音樂發展指明了道路。
合唱音樂是從歐洲傳到我國,在我國已經發展一百多年,對于我國早期合唱音樂的興起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歐洲基督教音樂的傳入和我國“樂歌運動”的開展,“學堂樂歌”在內容及音樂上適應了我國的需要,所以它能夠在20世紀初形成并風行全國。二十世紀初,維新運動興起以后,很多有志的知識分子們都到異國求學新知,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學堂樂歌”的發展。這時候的合唱藝術發展,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及其民族資產階級要求,“學堂樂歌”期間是學習歐洲文明和富國強兵、改良國家、抵御外辱的愛國主義思想上符合了當時反帝反封建的人民群眾革命要求。早期“學堂樂歌”教學主要是采用日本樂歌和歐洲歌調。特別是日本,清政府曾派遣了提學史黃紹箕到日本了解音樂教育情況,“學堂樂歌”在音樂方面直接而深刻受到了日本學校歌曲的影響。另外一些歌曲是以我國傳統音樂配詞,例如《采茶女》、《茉莉花》等。
“學堂樂歌”當時大部分采用齊唱的手法,形式簡單,但是卻奠定了多聲部合唱的基礎。李叔同和沈心工就是當時出現的比較杰出的樂歌創造人物,沈心工的典型作品《鶉鴿鴿》是以兩個二聲部所組成的合唱曲,《光福之柏》是以二聲部的伴唱與一個高聲部的主旋律相結合的作品,《巢中鳥兒啼》是以二聲部合唱或重唱并運用復調模仿手法寫成的。沈心工還自己整理一部專集《心工唱歌集》,同時還有用于教學的唱歌集《學校唱歌集》、《民國唱歌集》等等,沈心工的作品對于樂歌運動的開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叔同當時的作品以青少年的學校生活為主,《春游》、《西湖》、《采蓮》等都是三部合唱曲,《歸燕》、《鶯》、《送別》都是四部合唱,這些歌曲都比較注重文辭的生動秀麗、曲調流暢優美,在藝術形象和聲調音韻上的完美結合。
“學堂樂歌”在于音樂教育事業方面對我國音樂藝術的貢獻突出,在群眾中流傳的作品具有相當高的藝術質量。另外,“學堂樂歌”為以后創作許多的革命歌曲提供了音樂方面的素材,在其內容和政治活動中有著重要作用。軍歌與工農革命歌曲的演唱創作都與之有較大的關聯。同時,“學堂樂歌”推動了合唱音樂在我國的發展。使得歐洲音樂的模式在我國音樂發展史上得以跨越,以愛國為目的的群眾歌詠活動在生活中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對于我國合唱音樂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的活動是五四運動的開展,這個時期讓我國合唱事業徹底在中國大地生根,五四運動是一場新文化運動的革命,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識新文化在進步的知識分子中得以提倡。我國一些音樂組織和社團正在這個新文化思潮的影響下相繼涌現,這些組織和團體為中國合唱音樂打開了窗戶,讓更多人學習和了解合唱,雖然當時只是一些業余的組織,卻帶動了一些專業的教育出現在校園。一些高等院校開展一些音樂科目,指導和培育專門音樂人才。
一大批適合教學和課堂的歌曲被創作出來,也解決了當時教材缺乏的問題,合唱在校園發展開始有聲有色。五四運動為課堂音樂教育奠定了基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為抗日時期合唱教育發展帶來了思想基礎。
(一)抗日戰爭時期的合唱教育
在中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稱之為最動蕩不安的時代,1931年日本發動的“九一八”事變,侵占東三省,抗日救亡運動歌曲在思想和行動上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些“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左翼音樂工作者聯盟”等相繼出現,聶耳、任光、蕭聲等音樂家創作大量愛國歌曲,這些歌曲給群眾很大的鼓舞。混聲四部合唱《抗敵歌》和《旗正飄飄》是黃自在“九一八”事變之后寫的,體現群眾發自內心的愛過熱情。一些愛過音樂者紛紛從國外回來,積極活躍于中國的樂壇。而以李抱忱最為熱心教育,十多所大、中學合唱團的聯合大合唱演出活動都是他曾促成的。在持續八年的艱苦抗戰中,推動了我國合唱音樂的發展的是高漲的全民族抗日斗爭情緒,加之合唱活動的廣泛開展和水平的不斷提高。冼星(二)新中國解放時期的合唱教育
海的《黃河大合唱》是近代大型合唱曲取得較高藝術成就的典范。這個時期的歌曲合唱,標志著我國合唱藝術走向成熟。這時期的革命根據地是民主自由向往之地,當時的音樂合唱作品體現了青年不為艱難,勇于犧牲,軍民同甘共苦的精神。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國社會進入和平建設時期,音樂藝術百花齊放,合唱音樂在這時期得到長足發展,這個時期,中小學教育開始進行音樂教育。這一時期的合唱音樂作品以歌頌祖國,表達千百萬群眾對新時代、新生活的向往和熱愛為背景,作品以群眾歌詠為主,主題和創作技巧上更多地采用了多聲部音樂的表現手段等。如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王萃的《歌唱祖國》,李劫夫的《我們走在大路上》,劉熾的《我的祖國》、《祖國頌》,朱踐耳的《接過雷鋒的槍》等。
為了適應少年兒童心理、生理上的特殊要求,也為了小學教育的發展,一些作曲家創作了齊唱、領唱與合唱的曲目,以李群的《我們的田野》、寄明的《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劉熾的《讓我們蕩起雙槳》,馬思聰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等貼近小學教育,能夠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三)八十年代以來的合唱教育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在改革開放鼓舞下,音樂加強了與國際交流,走出了“文革”的陰影,中國合唱藝術創作出現了繁榮時期,優秀合唱音樂作品數量多,題材廣泛,是前所未有的。
小學音樂合唱教育在這個時期有更多適合他們的德育美育教育作品,童聲音樂大量在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出現,鮑元凱創作的《景頗童謠》、何振京創作的《貓頭鷹》、陸在易于1986年創作的《朝霞》和1990年創作的《回來吧!可愛的云朵》等都深受少年兒童喜愛。
隨著合唱藝術發展,為了更加體現合唱藝術的價值,出現了表演形式,大量音樂樂器和多媒體場景運用,各種口哨、打哆嗦、拍手跺腳等表演的表情動作加入,使得合唱更豐富多彩起來。
總之,隨著經濟和交流的不斷發展,合唱音樂教育在新一代的少年兒童中不斷得以發展,國際比賽和交流會更加促進其發展,也會拓寬教育的空間。
[1]汪毓和.中國現代合唱音樂(1946-1976)[J].音樂研究,1989(2).
[2]夏沌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簡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胡志立.現代合唱藝術的若干流派與主要特征[J].音樂研究,2004(3).
[4]唐重慶.讓孩子們在和諧的藍天上翱翔——第六屆國際童聲合唱節掠影[J].人民音樂,2000(2).
J642.63
A
1007-0125(2015)06-0210-02
趙繁榮(1991-),女,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人,在讀研究生,方向:課程與教學論(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