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光艷,杜 勤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 楊浦 200000)
從翻譯美學角度淺析張培基散文翻譯
——以《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為例
寧光艷,杜 勤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 楊浦 200000)
張培基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文學家。在散文翻譯特別是中國近現代散文翻譯方面頗有建樹,其著作《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具有很高的鑒賞價值。張培基先生在散文翻譯時注重傳達原文包含的美學信息,盡量做到譯文和原文的形式美、內容美和風格美的統一。
翻譯美學;張培基;散文翻譯
散文翻譯美學,通俗來說就是運用美學和現代語言學的基本原理,來研究和探討語際轉換中即翻譯的美學問題,幫助譯者了解翻譯審美活動的一般規律,提高語際轉換能力和對譯文的審美鑒別能力。散文的自由文體一方面給散文創作留下了發揮空間,使散文風格變化多端,另一方面為散文的翻譯設置了重重障礙,不同的語言表達,迥異的文化背景,使得翻譯美學的實現更是難能可貴。
張培基先生是中國散文翻譯界的泰斗,為中國的散文翻譯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也是將美學思想運用到翻譯實踐當中的代表人物。其著作《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精選中國現代散文名篇,原著均出自五四以來一些名家之手,書中各篇均為漢英對照,并附詳細注釋及對原作者的一些必要的簡介。中國文學譯成外文后向國外介紹的大多是詩歌、小說、戲劇,唯獨散文被冷落了,令人感到非常遺憾。優美的散文的基本要求是語言準確、通順 ,給人以美的享受 ,而散文翻譯更高層次的要求應從美學視角予以審視,張培基先生翻譯的散文很優美,句子內容很深刻,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蘊含豐厚的翻譯美學底蘊,是張培基先生人生閱歷和翻譯職業生涯的厚積薄發,全面反映了他老人家的藝術造詣、文學素養、翻譯職業理念、人文情懷。本文試舉例從美學的角度對張培基先生翻譯的散文進行探討。
這里不妨來看一看例子。“更有趣的,是當我們在槐樹中間穿過時,好像另走進了一個草木青青的仙境,真正的桃花源。”譯文:What’s more, in passing through the locust trees, we often felt as if we had entered a fairyland with lush greenery—a real Shangri-la.文中“桃花源”意即“世外桃源”,指與世隔絕的美好地方,張培基先生借用Shangri-la,把真正的桃花源譯為a real Shangri-la。英語Shangri-la一詞源出英國作家James Hilton小說Lost Horizon中假想的喜馬拉雅山山谷名,常用來表示hidden paradise。張先生不僅譯出了原文的韻味,又通過這一詞體現了其翻譯美學的獨到之處。“學無止境,一生的時間都嫌太短”譯為Art is long, life is short.其中Art為古詞,作“學問、知識”解,和learning、scholarship同義。Art is long 一句見于美國十九世紀詩人Longfellow名著A Psalm of Life,張培基先生借用名著中的句子使得譯文不僅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原文所要表達的含義,閱讀起來充滿了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的抒情名篇《背影》,原文作者用的是提煉的語言,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整篇文章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張培基先生在翻譯該文時,竭力保留原文情真意切的動人情感,向國外讀者傳達近代中國文學家的思想情感,使讀者領會該文的巨大藝術魅力。文中寫道“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譯文:In recent years, both father and I have been living an unsettled life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our family going from bad to worse. Father left home to seek a livelihood when young and did achieve quite a few things on his own. To think that he should now be so downcast in old age.張培基先生對一小段的譯文既忠實于原文,也是對原文的一種充實再創造。原文“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意即“父親看到家庭破敗,一片蕭條之景,情不自禁的為之悲傷”,downcast一詞用得恰到好處,表現出了父親的失落悲傷之感,譯出了作者的精神實質,用修辭的手法使整個句子在寫作手法,表現技巧上頗有生氣和韻味,達到了翻譯美學的極致境界。
美學翻譯,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 ,始終都是翻譯家們討論關注的焦點。張培基先生把美學運用到翻譯實踐當中,他把語篇的神韻及美感擺在首要位置,其次盡可能追求完美地詮釋原文的內容、風格及特點。其翻譯作品不僅讓中國讀者為之嘆服,也讓國外讀者為之動容,讀起來不像是譯作,更像是出自一位以英語為母語的文學家之手,成功傳達出原文作者的意境,使譯文讀者能夠結合自身的文化與背景,披文入情,產生豐富的聯想,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讓讀者欣賞到散文所蘊含的美感。
[1]張培基.英譯中國散文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許淵沖.三談“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學學報,1987(02).
I046
A
1007-0125(2015)06-02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