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紅兵,黃 湘
(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29)
淺談航道測量技術
裴紅兵,黃 湘
(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29)
文章結合桂江航道工程測量實例,從平面控制網形設計、高程控制方案設計、水下地形測量、枯水期水位和流量同步測驗等方面介紹了航道測量技術,以供航道測量工作者交流和參考。
航道工程;網形設計;方案設計;水下地形;流量測驗;測量技術
航道整治是水運工程的重要分支,航道測量為航道整治勘察設計提供所需的地形圖及水文資料。航道測量一般分為:控制測量、地形測量、跨河橋梁管線測量、重要構筑物調查、示位標測量、水文測驗等。本文通過桂江航道工程測量的實例,重點對平面控制網形設計、高程控制方案設計、水下地形測量、枯水期水位和流量同步測驗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進行分析,以供大家交流和參考。
桂江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是珠江水系西江干流的主要支流之一。桂江主源稱六洞河(又稱華江),發源于廣西興安縣和資源縣兩縣交界的廣西第一峰貓兒山五背嶺,自北向南流經靈川縣、桂林市區、陽朔縣、平樂縣、昭平縣、蒼梧縣、于梧州市匯入西江。
本工程河段為桂江蓮花大橋至桂江河口,全長約8.3 km。該段航道基本處于天然狀態,西江水一般可頂托至蓮花大橋河段,水流較為平緩,通航條件優良。
在常規工程測量中,一般會遇到測區據平面起算點較遠的情況。有兩種處理方案,第一種方案是在測區布設好控制點,直接用測區控制點與起算點聯測;第二種方案是在測區布設好控制點,適當在測區與起算點中間布設輔助控制點并組網聯測。網形:國家C級網點平均變長15 km左右,采用第一種方案,平均變長為9 km左右,容易出現長邊超過短邊3倍的情況;采用第二種方案,平均變長為5 km左右,網形合理。效率:第一種方案平均邊長較長,為達到合格成果需觀測時間更長;第二種方案多少量觀測點,可以通過增加同步觀測儀器數進行處理;相比較而言,第二種方案更有效率。關于精度,第二種方案網形更優,在同等情況下精度更高。以下為桂江航道平面控制測量實例。
本工程平面控制網按“D級→E級”逐級加密,本文主要探討D級網網形設計。測區起算點為“C652”“C653”“C650”,測區新布設D級點“交15”“交09”“交01”,此3個控制點為E級網起算點,其中“C653”“C650”距離測區D級點“交15”“交09”“交01”超過10 km,為滿足D級點相鄰點平均距離為5 km,以及不出現長邊超過短邊3倍的情況,需布設“G19”“A003”兩個輔助控制點,其網形設計圖見圖1。GPSD級網測量采用6臺GPS雙頻接收機測量同步環,同步環與同步環之間重復4個點。約束平差后,GPS D級網最弱邊為“交15-G19”,基線相對中誤差為1/22萬,各GPS點的平均點位中誤差為0.8 cm,最弱點“交15”點位中誤差為1.3 cm。

圖1 GPS D級網網形圖
在常規工程測量中,高程控制一般采用水準測量方法。航道測量中,因控制點布設在河兩岸,一般采用電磁波三角高程測量方法。電磁波三角高程測量可代替四等水準測量和圖根水準測量。對于用于水文檢測起算的高程控制點,因其精度要求較高,建議在交通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用水準測量。
本工程位于梧州市區,交通便利,根據測區現狀交通圖及控制點分布情況,高程控制測量方案設計如下:優化測量方法組合,整個測區布設一條水準路線“Ⅲ西桂4B→交15→交11→交09→交05→交01→Ⅲ西左77”,其中“交15”“交11”“交09”“交05”“交01”為水文檢測起算高程控制點,按三等水準測量方法進行測量;河兩岸控制點“交01”至“交15”采用電磁波三角高程按四等進行測量。
水下地形測量一般采用GPS-RTK定位同步數字化測深儀測深進行水下地形測量,為單波束測深,按《水運工程測量規范》和《水運工程測量質量檢驗標準》實施。本文結合工程實例,對測深常見問題進行分析。
(1)測深線布設
本工程測圖比例為1∶500,采用橫斷面法施測,測深線垂直于航道,本次布設測深斷面間距為圖上8 mm,測深點間距為圖上4 mm。按規范,測深斷面間距為圖上10 mm,本次布設8 mm可使測深艇偏離布設線仍然在10 mm以內,減少重測量,本次工程實例也證明如此。
(2)定位
水深測量平面定位采用GPS(RTK),定位點數據均按RTK固定解模式采集。測深船速對平面精度有影響,測量中船舶航速<2 m/s,確保平面精度。
(3)測深
每次測深前、后都在測區對測深儀進行現場比對。采用檢查板對測深儀進行校正,直接求取測深儀的總改正數(聲速、吃水等),其深度誤差<±0.04 m。水深數據采集密度每1 s一個。
(4)水尺設站及水位觀測
水尺布設應能反映河段比降情況。常規測量,平水段在測量河段設立一把水尺,坡降0.3 m以內的灘段在灘頭灘尾各設一把水尺,坡降>0.3 m灘段在灘中適當加密水尺。按30 min間隔測量,當水位變化較快時,按10 min間隔加密觀測。
(5)水下地形測量自檢
水深測量采用縱斷面法檢查,檢查斷面垂直主測深線,檢查斷面長度大于主測深線總長度的5%,要求深度比對互差<0.4 m(水深<20 m)。
(6)水域重要地物地貌
對水上的助航標志、系船浮標、漁柵、固定漁網要測定其位置和范圍。對測區中的水下礙航礁石區、滑道等,以桿探底質的方法,非斷面形式,探測出其位置、范圍及主要高程。
(7)內業整理
水深內業取樣時取地形起伏的特征點。測深數據采樣、水位改正、成圖等內業處理工作通過海洋測量內業軟件進行處理。
水位和流量同步測驗是設計航道高水位、中洪水位、低水位等參數的基本資料,一般根據水文資料確定流量,根據指定流量現場測量水位。本文結合工程實例,對水文測驗過程進行分析。
桂江航道枯水期設計流量為74 m3/s,根據桂江水文實時資料,選擇接近設計流量時間進場實施水文測驗工作,并且同步聯測西江的流量和水位。
河段共設立7把水尺,8點至11點進行同步觀測,30 min觀測1次。
桂江河段流量測驗與瞬時水位同步施測,儀器采用走航式聲學多普勒流速儀(瑞江600 kHz ADCP),測量斷面位于蓮花大橋下游約600 m的煤碼頭。10:17開始測量,10:47結束測量,測量期間,水位緩慢上漲,總上漲2 cm,水情基本平穩,總共施測2.5個測回,各測回標準差ΔQ<5%。本斷面流量取實測流量平均值計算得Q=78m3/s,測量時間取10:30。
西江測流斷面位于西江水文站上游1km處,11:45開始測量,12:05結束測量,水位上漲1.3cm,總共施測2個測回,各測回標準差ΔQ<5%,本斷面流量取實測流量平均值計算得Q=2 036m3/s;西江水文站提供12:00水文站同期流量為1 960m3/s,兩者誤差3.8%,成果基本吻合。西江水文站提供10:30水文站同期流
量為1 920m3/s,此成果為本次測驗的同步流量。桂江枯水期水位和流量同步測驗成果表詳見表1。

表1 桂江枯水期水位和流量同步測驗成果表
本文通過實例對航道測量平面控制網網形設計、高程控制測量方案設計、水下地形測量、枯水期水位和流量同步測驗關鍵點進行了分析,采用較先進的測量儀器及方法,制定了科學合理的測量方案和工作程序,確保測量的精度和進度,達到合格的測量成果。
[1]李國波,方廣杰.GPS測量控制網網形的優化設計[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6(3):12-14.
[2]周忠謨,易繼軍,周 琪.GPS測量原理與運用[M].北京:測繪出版社,1999.
[3]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S].
[4]JTS131-2012,水運工程測量規范[S].
[5]JTS258-2008,水運工程測量質量檢驗標準[S].
Discussions on Waterway Measurement Technology
PEI Hong-bing,HUANG Xiang
(Guangxi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Surveying and Designing Institute,Nanning,Guangxi,530029)
Combined with Guijiang waterway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practices,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waterway measurement technology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net-shaped design,elevation control program design,underwater topography measurement,dry-season water level,and synchronous flow test,thereby providing the reference and exchange for the hydrographic workers.
Waterway projects;Net-shaped design;Program design;Underwater topography;Flow test;Measurement technology
U
A
10.13282/j.cnki.wccst.2015.04.029
1673-4874(2015)04-0104-03
2015-03-04
裴紅兵,工程師,主要從事水運工程勘察設計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