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暉,路躍賓
(石家莊軸設機電設備有限公司,石家莊 050061)
3M2150內滾道磨床為原產于陜西機床廠的軸承專用磨床,適用于滾子以及圓錐滾子軸承內滾道和外圈外徑面的磨削加工。由于該設備使用時間較長(1986年產),精度嚴重喪失,存在油水混合、精度不穩定等問題,需要進行全面技術升級。為節約成本,實現用戶與設備生產廠家的雙贏,在充分論證和技術支持下對3M2150進行了再制造,徹底改造升級。
我國機床工業在經歷了粗放型高速發展階段后,綠色制造已經逐步提出,于是再制造這個概念進入了人們的視野[1-2]。再制造的精髓在于最大程度保留廢舊機床的中大型結構件,以及部分可用的零部件,植入伺服、數控等現代先進技術對其進行修復和改造,生產出全新的數控機床,并按照與新品同樣的標準驗收合格后,重新投入市場[3-4]。
再制造的優勢在于:(1)成本只有新品的50%~60%,減少了支出;(2)經過長時間的自然時效,中大型結構件的內應力釋放殆盡,機床的精度穩定性更好;(3)縮短機床的生產周期;(4)節能、節材,符合綠色制造理念。
再制造與翻新改造不同,再制造基于翻新改造,是其高級階段。(1)再制造的產品等同于甚至一部分高于新品,而翻新改造達不到同等要求;(2)再制造初期要對廢舊設備全面拆解,甚至包括每一顆螺釘,對留用件的油污、銹蝕等進行全面的清理,此過程較翻新改造更徹底和復雜;(3)回收件的結構設計很難改變,要求再制造企業擁有一批經驗豐富的機電設計人員與裝配調試技工,通力合作才能變弊為利,而小規模翻新改造多不具備此條件。
根據機床現狀和用戶需求,主要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改造。
(1)將進給及往復驅動由原液壓機械改為伺服系統,由交流伺服系統驅動電動機+柔性聯軸器+高精度滾珠絲桿控制(圖1),徹底擺脫液壓系統,解決了因油溫變化、油水混合導致的機床精度不穩定問題。

1—直線導軌(工件往復工作臺);2—砂輪修整器;3—直線導軌(砂輪進給工作臺);4—工件往復伺服系統;5—冷卻水箱;6—集中自動潤滑系統;7—工件進給伺服系統
(2)原設計中修整器固定在砂輪防護罩上方,因為振動等原因影響修整精度。為簡化結構、方便操作,將修整器移到往復工作臺上(圖1),借助往復工作臺的橫向移動,對砂輪進行修整。
(3)原機床導軌為“平-V”靜壓導軌,為適應機床結構及伺服進給系統,改用高精度直線導軌(圖2)。

1—接近開關 ;2—直線導軌;3—絲杠螺母座;4—上滑板;5—下滑座;6—定位鍵
(4)增加集中自動潤滑系統,定時定量對機床滾珠絲杠進行潤滑,減少磨損(圖3)。

圖3 潤滑油路示意圖
(5)更換軸系易損件和密封件,使徑向跳動、軸向竄動量均控制在5 μm以內;增加電子手輪,方便操作者對機床進行調整;機床電箱配3色指示燈、熱交換器;增加全封閉防護罩(噴塑),加工區采用護罩進行密封,防止切屑、冷卻液及油霧等外泄。
(6)重新設計電氣系統、重新配線(圖4)。數控系統采用三菱FX3U-48MT PLC及威綸MT6070ih2觸摸屏(10 in彩色),具有位置顯示、工步顯示和故障顯示功能。機床發生故障時,可在顯示屏上顯示診斷內容。

圖4 電氣原理圖
采用日本三菱HC-SFS系列交流伺服電動機及MR-J2S驅動器,并配備17位編碼器半閉環控制,脈沖當量小于0.1 μm,顯示分辨率1 μm;增加變頻調速功能,使工件轉速在一定范圍內任意可調,更好地適應不同的工況。
(7)具備既成工藝參數存儲功能(至少20條),可擴展,可把經過工藝驗證的參數在PLC中進行保存,生產時直接調用,節約了調整時間。
(8)增加工作區視頻監控功能,機床磨削時,操作者將觸摸屏畫面切換至視頻監控,在不打開防護門的情況下,觀察磨削區域工作情況,以便及時應對意外的發生(圖5)。

圖5 視頻監控畫面
再制造后的設備型號為3MK2150g,已順利通過用戶驗收,并列為精磨設備,使用狀況良好。該設備結構合理,直觀性好;試生產加工FC4058192內圈滾道,表面粗糙度Ra為0.19~0.34 μm,圓度為0.005 mm,垂直差為0.004 mm,批量散差可控制在0.01 mm,均達到了產品技術要求。
根據需求在3M2150磨床再制造過程中,可繼續植入動靜壓砂輪軸、主動測量、滾道凸度磨削等技術,以更好地為用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