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選派六批干部,體現了安徽歷屆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人對貧困地區的牽掛和感情。
對于黨委而言,最重要的資源是黨員,對于政府來說,最重要的力量就是干部。十五年來,安徽一直將黨員干部向貧困村傾斜,向有需要的基層派駐。這期間,各級黨政領導干部也以身作則。
20多年幫扶經驗萌新芽
早在2013年底,安徽省委就加強黨員領導干部聯系服務困難地區出臺意見,決定建立省級領導干部和省直單位聯系服務亳州、宿州、阜陽、六安、安慶五市工作制度,要求堅持“感情向人民群眾貼近、工作向困難地區聚焦、投入向困難地區傾斜、機關向基層一線深入”,進一步加大對五市聯系服務和幫扶支持力度。意見要求建立定點聯系制度,繼續深化駐村走訪,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結對幫扶困難群眾。省委、省政府、省政協主要負責同志和省委副書記、省政府常務副省長分別定點聯系五市中的一個市、一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其他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長原則上分別定點聯系五市所轄的一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省直單位分別定點聯系五市所轄的一個貧困縣(市、區)及其一個鄉鎮。
2015年2月15日,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的張寶順來到了自己的扶貧聯系點——安慶市岳西縣。據當地媒體報道,張寶順到安徽工作5年,每年都要到這里走訪慰問,“用雙腳丈量民情,用心靈感受民生,用行動排解民憂”。這次張寶順看望了他的幫扶對象儲彩霞一家。
一年前的1月7日,張寶順曾來到岳西縣毛尖山鄉板舍村看望老黨員和困難群眾,當得知儲彩霞丈夫患病又有兩個孩子讀書、家庭負擔重時,他當即提出與她家結成幫扶對子。回到合肥后,他又拿出自己的工資,給她家匯了款,并交代有什么困難可以找他。省委書記帶頭和困難家庭結對子,在革命老區傳為佳話。
岳西縣是安徽省唯一集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純山區、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生態功能區“五區”于一體的縣份。1936年,劃并潛山、霍山、太湖、舒城四個縣的邊界結合部設置建縣。
記者在岳西縣采訪時得知,當年周邊4縣都將各自的偏遠山區劃給了岳西,這也導致岳西成為大別山腹地的純山區,經濟發展受到很大局限,扶貧開發任務極其艱巨。正因為如此,連續六任安徽省委書記都把岳西作為扶貧聯系點。
省委書記的高度重視給岳西的扶貧開發帶來了非同一般的機遇。近年來,省委辦公廳牽頭建立了省直單位和省屬企業幫扶岳西發展長效機制。岳西縣頭陀鎮梓樹村是安徽省委辦公廳新包的村,保衛處主任科員郭逢春擔任這里的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長。當地扶貧辦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此前的定點幫扶工作中,省委辦公廳幫扶的是姚河鄉沈橋村,力度很大。通過幫扶,已實現脫貧了。”
作為安徽省直機關的中樞單位,省委辦公廳有著20多年幫扶省內貧困地區的經歷和經驗,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機制。
2014年8月,省委辦公廳單位包村工作落到了梓樹村頭上,梓樹村也成為省委辦公廳幫扶經驗的新的“輸出地”。此時的梓樹村已經基本完成了村一級的扶貧建檔立卡工作,全村有貧困戶280戶、917人。
九、十月份,鎮里抽調28名干部,由郭逢春組織起來對建檔的280戶逐戶調查,甄別并確定了76戶284人可靠自身能力(鎮村干部幫扶)脫貧;篩選了160戶572人需幫扶單位干部結對幫扶脫貧;確定了五保戶和無勞動能力的低保戶共44戶61人為保障對象。
梓樹村扎扎實實的建檔立卡工作讓幫扶工作隊迅速進入幫扶狀態。2015年初,省委辦公廳機關黨委牽頭安排處級以上領導干部與146戶貧困戶(508人)建立一對一結對關系,安排自2013年7月起就與梓樹村結對的合肥市包河區望湖街道分路口社區14名干部結對幫扶14戶。
在梓樹村的會議室里,記者拿到了一份頭陀鎮2015-2017年分村年度脫貧計劃表,表上顯示梓樹村在該鎮5個行政村中無論是總人口還是貧困戶數、貧困人口數都排在第二位。但在2014年脫貧數上,該村卻以481人排在全鎮之首,而且是唯一一個2017年脫貧計劃數一欄空白的村。
原來,梓樹村扶貧工作隊設定的目標是“三年計劃,兩年脫貧”。兩年讓梓樹村整體摘除貧困村帽子,即除保障對象(五保戶和無勞動能力的低保戶)外,917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其中,至2015年底靠自身能力脫貧的76戶284人要全部脫貧,幫扶戶160戶572人中實現50%人口脫貧,2016年底,剩下的50%貧困人口脫貧。
今年,梓樹村成為岳西縣光伏扶貧首期試點的8個村之一,200多戶指標也讓很多人家即將享受到新的扶貧政策帶來的真金白銀。在記者來的前幾天,村里還組織貧困戶代表開會,商議光伏發電一事。
劉善松屬于村里缺乏勞動力的典型代表。因患類風濕,劉善松日常生活需要人照顧,更不能外出打工。他說:“無智無力的人想致富就沒有辦法,(脫貧)心有余而力不足。”為了生活,他家借了一萬元的互助資金發展茭白,結果8.9畝茭白卻只掙了幾千塊錢。原來,他家“收的沒有找到工人,沒有采集出來,浪費了一些在地里。”
項發祥是梓樹村因病致貧的典型代表,患有血小板減少癥,每天吃藥少則四五十元,多則七八十元,入不敷出的他只能向親戚朋友借,但還賬卻遙遙無期。
他告訴記者,自己的病需要長期服用進口藥,但這個病沒有進入慢性病目錄,無法通過新農合報銷。“即使新農合能報,最多只能報2500元。”
省委辦公廳包村后,省委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閔光輝便結對項發祥家,秘書長到他家走訪的時候,吃藥貴的問題也成了閔秘書長要解決的事。
駐村隊員告訴記者:“閩秘書長不僅把項發祥吃藥難問題想辦法解決,而且先后去看望了兩次,給予了1000多元的慰問金。”現在,每個月由鎮衛生院給他免費提供兩瓶藥,藥費也可以通過新農合報銷了。
汪洋是梓樹村紅心獼猴桃種植的領路人。原來,縣里為了支持紅心獼猴桃產業的發展,特出臺了一項政策,每栽種一畝獼猴桃縣里一次性補助4000元。在汪洋等五六戶的帶動下,梓樹村不僅開始流轉農戶土地,還給土地已被流轉的農戶分工,成規模化地種植紅心獼猴桃,涉及全村三個組中的26戶。
多年的幫扶經驗在梓樹村開始有了新的萌發土壤,梓樹村幫扶工作有著清晰的職責和分工:幫扶單位、岳西縣、頭陀鎮、梓樹村、扶貧工作隊、貧困戶六方聯動,緊密互動,互相配合,扎實做好“雙包”工作。幫扶單位著眼貧困村、貧困戶長期增收,扎實做到幫扶機制“新”“老”結合,幫扶措施“點”“面”結合,幫扶手段“準”“實”結合;縣鎮村及貧困戶著眼重大幫扶事項精準落實,扎實做到縣級積極配合重大扶貧項目的溝通協調,鎮級積極配合扶貧措施的把關指導,貧困村積極配合駐村工作隊各項任務落實,貧困戶積極配合一戶一策項目落實;駐村扶貧工作隊著眼幫扶事項跟蹤反饋,扎實當好宣傳員、調查員、聯絡員、戰斗員和檢驗員。
這三個層級,讓“雙包”工作的相關各方明確了責任和義務,共同為梓樹村脫貧致富出謀出力。
精準扶貧“我”探路
4月的皖南,茶香四溢,入口回甘。由于緊挨著天柱山,這里的茶葉品種“天柱劍毫”十分出名。
在潛山縣塔畈鄉體元村,市財政局駐該村的幫扶工作隊長凌先龍給記者遞上了一本自己單位印制的精準扶貧工作手冊。手冊的扉頁上是一份空白的結對幫扶信息表,每位參與扶貧工作的財政人為了工作方便,都會將幫扶對象的基本信息記在這里。體元村全村3000多人,貧困戶289戶,貧困人口755人。在體元村,記者見到了來開扶貧會的安慶市財政局黨組書記、局長何家虎。他認為體元村289戶貧困戶的貧困程度是千差萬別的,“這些貧困戶的脫貧順序應該是先易后難,有層次的脫貧”。
體元村所在的塔畈鄉位于安慶市潛山縣西北部,距離縣城有62公里,與岳西、舒城兩縣交界。記者從合肥市出發,4個多小時才到達這里。全鄉人口約2.2萬人,下轄11個行政村,8個村是貧困村,貧困人口6352人,占總人口的28.8%,屬于典型的山區偏遠貧困鄉鎮。塔畈鄉是安慶市長的扶貧聯系點,也是潛山縣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從2014年初,安慶市財政局就按照市長魏曉明“逐年減少貧困戶,并經不懈努力,擺脫貧困”的要求,在體元村探索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
何家虎告訴記者:“當時魏市長和我講,希望財政局能夠探索精準扶貧可復制的經驗。”按照這一思路,市財政局從上到下都動了起來。
2014年上半年,該局會同市直有關部門與潛山縣政府及相關部門對塔畈鄉扶貧工作進行了研究和探索。對推進塔畈鄉茶產業、旅游業發展,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美好鄉村等工作明確了具體項目并開始實施。但該局發現,這些扶貧措施較多關注項目的實施,缺少了對貧困戶、貧困人口的關注和幫扶,存在無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可能。
“眼中有人,精準扶貧”這是財政局撰寫的一篇調研報告的標題,這也是市長給他們傳遞的精準扶貧應有的幫扶觀。在認識到差距后,局黨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學習研究精準扶貧政策,用心吃透、學透,確保在體元村的扶貧工作中能夠活學活用。市財政局總經濟師丁衛星告訴記者,當時局里開會給干部進行扶貧培訓,并讓財政干部上講臺講認識和思路,使干部都了解和意識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現實意義。
7月10日,財政局成立了駐村扶貧工作隊,專人專心在體元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此后,財政局又以支部為載體,開展了支部和村民小組的結對幫扶。財政局在職職工現有黨員112名,4個支部,相應成立4支扶貧工作隊,每支工作隊幫扶對應的村民小組,并以“一對一”的結對子形成明確的幫扶關系。10月15日以后,各支部正式進村入戶,深入調查研究,吃住在村,費用自理,走村串戶,了解掌握村情民意,落實幫扶措施,研究制定幫扶計劃。
2014年8月份,財政局拿出機關結余經費為考上大學和正在高校就讀的18名大學生送去2萬元現金,這也成為財政局的教育資助行動的開端。9月份,該局又為58名小學、初中、高中學生,在全局范圍內發出教育結對幫扶倡議。幫扶關系一定三年,每年幫扶人要為結對學生捐助200元錢,直到學生高中畢業。兩周時間,58名學生就被64名財政干部認領完畢。據統計,4個支部分別結對21人、16人、14人和7人。
財政扶貧工作,不僅有社會扶貧的工作,也有行業扶貧的工作。市財政局為體元村專門制定整合涉農資金開展精準扶貧的實施細則,將各級財政安排下達到體元村的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類資金、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類資金等相關涉農資金都納入整合和統籌安排范圍。
此外,財政局還在體元村和潛山縣財政局幫扶的杏花村建立扶貧互助社,實施互助資金項目。市財政局制定的《精準扶貧體元村村民生產發展互助資金管理辦法(試行)》中規定,對試點體元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占用費實行補貼。登記在冊貧困戶如在互助社借款,可在還款后經村主要領導和市局幫扶干部簽字確認,局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批準,按年利率5%予以補貼。此舉不僅提高了農民借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也降低了資金使用成本。不同于其它的扶貧互助社由村兩委人員管理日常事務,體元村的互助資金由鄉財政所確定專人代為建賬記賬,行使互助社會計職能,保證資金和賬目管理的專業性和安全性。
駐村以來,除了養羊專家,工作隊還聯系了茶葉種植和稻田養殖方面的專家,為村民提供技能培訓。記者了解到,這些培訓并非每次都有很大規模。“只要有幾戶想搞某一產業,我們就給他們聯系專家實地來指導。”丁衛星說。
塔畈鄉是安慶著名的茶葉之鄉,茶葉產業是這里的支柱產業。全鄉擁有茶園面積2.3萬畝,大小茶場43家(骨干茶場5家),當地群眾種茶、采茶、制茶的積極性很高,是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創業增收的主要渠道。
2014年10月9-10日,工作隊請來茶葉方面的兩名專家,到體元村開展專業培訓。這次培訓給村民們和駐村干部的觸動都很大:村民們長期都靠經驗種植茶樹,但當專家實地講授茶葉怎么種,枝子怎么剪,產量怎樣才能提高時,村民們才明白科學種茶對于增產增收的重要性;駐村干部也被村民學習技術,發展產業的熱情“嚇壞了”。
此后,駐村工作隊又根據百姓要求,請農科院專家開展畜牧業養殖技術專門培訓。一個貧困戶當時正在衛生室輸液,為了不錯過聽課機會,硬是邊聽課、邊輸液,堅持把課聽完。
江道葉家是體元村的貧困戶之一。家里目前有8口人,但其中有個殘疾人,家里的供養負擔十分重。村支書彭代高告訴記者,村里互助社成立后,江道葉便從中借款5000元,發展養羊產業。
江道葉的妻子告訴記者,自己家的結對干部是財政局的李愛斌。結對之后,結對干部一年到他家走訪了3-4次。2015年春節前,駐村工作隊在體元村舉辦了一次畜牧養殖技術培訓,這次培訓改變了丈夫江道葉的想法,他也想參與養羊,讓家里能多一些收入。
在彭代高口中,記者了解到:理論課結束后,工作隊將養羊專家請到了江道葉家,手把手指導他如何科學搭羊圈和飼養羊羔。羊圈搭好后的這段時間,他們家先后賣了5只羊,其中3只小羊羔賣了1050元,殺了2只大羊賣肉掙了3500元,還有9只羊沒有出欄。“賣給周邊,由于周邊養羊的少,羊挺好賣。”江道葉的妻子說。
記者來的前幾天,工作隊又將比較新的技術——稻鱉混養引入到村里,6月份放下去,年底就可上市賣。目前已有十幾戶貧困戶申請加入這個項目。
盡管扶貧工作很累,丁衛星還是認為很值得,畢竟“辦法還是要有人想,有人抓落實”,精準扶貧和駐村幫扶一定要真干,不能光盯貧困戶,要盯著全村,乃至全鄉。
潛山縣副縣長郭玉晟說:“全省雙包行動以來,潛山調動省市縣三級干部參與進來。全縣有60個村派駐了扶貧工作隊,省級6個,市級9個,縣級45個。在駐村工作中,我們縣一級也盡了很大的力。縣一級下派干部進村擔任第一書記的有15個人,扶貧工作隊長45個。還動員縣內120家企業與貧困村進行結對,每個村2個企業。”
“這是一個機會”,郭玉晟認為,雖然潛山的精準扶貧工作還在摸索中,但潛山享受著“雙包” 的好政策,扶貧工作沒有理由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