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張登海+胡奇麗
天地轉,光陰迫。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社會的進步天翻地覆。早在1983年,上海市總工會和原南匯區就與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建立了對口協作的幫扶關系。
文山州位于云南省東南部,東鄰廣西,南接越南。全州轄8個縣102個鄉鎮,這里資源豐富,區位優越。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貧困仍然是全州最大的州情。面對發展中的困境,文山州341萬各族人民窮則思變、艱苦創業、不斷開拓進取,同時也向外部發出強烈的訴求:期盼借助強大的外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快速融入全國經濟發展的快車道。這一訴求,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得到了上海人民的熱烈響應。從1996年開始,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有關部門和上海的對口幫扶下,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從那時起,上海市虹口、閘北、松江、南匯(現浦東)逐漸與文山的八個縣建立了對口幫扶的協作關系,全面打響了對口幫扶的扶貧開發攻堅戰。
19年來,上海市累計投入7.62億元,援建各類扶貧項目2287個,為加快文山州扶貧開發進程作出了巨大貢獻。文山經濟社會的發展,驗證了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發達地區與西部落后地區“一對一”對口幫扶、扶貧攻堅戰略的英明決策,為邊疆落后地區“追趕式”、“跨越式”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011年,筆者在文山州調研時感到,在上海的對口幫扶下,云南文山的扶貧開發工作雖已取得明顯的成效,但由于文山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歷史原因,這里的絕對貧困程度仍然觸目驚心。富寧縣歸朝鎮龍門村坐落于石漠化程度較深的大山里,散居著幾十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山瑤群眾。走進樂標自然村村民巖正忠一貧如洗的家,火塘上簡單架了一口大鍋,里面熬的是黑乎乎的野菜糊糊,看不到一星半點糧食的影子,那種場景至今難忘。據了解,由于當地屬于巖溶地貌,石漠化十分嚴重,年年都被干旱困擾。但如今,這里的面貌煥然一新,貧困老百姓已基本脫貧,這歸功于當地老百姓對上海的期待,歸功于上海對文山貧困群眾沉甸甸的承諾和真切的幫助。
在上海幫扶工作中,實施新農村建設是上海投入力度最大、扶貧效果最明顯、群眾受益最直接的項目之一。19年來,上海市共安排51389萬元,幫助文山州建設安居溫飽村、白玉蘭扶貧開發重點村、整村推進建設新農村、新綱要示范村1179個,改善了項目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同時,上海市不斷探索實施增強群眾“造血功能”的幫扶模式,培育壯大產業。投入產業扶持資金和小額信貸幫扶資金7281萬元,實施特色產業開發項目213個,涉及三七、辣椒、草果、石斛、肉牛、生豬等產業,項目覆蓋地區形成了“一鎮一品”、“一村一特”的發展格局,有效促進了農民群眾增收致富。
由上海市投資600萬元援建的文山上海勞動技能培訓中心自2006年投入使用以來,已舉辦實用技術培訓358期,培訓3萬多人。2012年至2014年,上海市投入幫扶資金320萬元建設了6個農村勞動力就業信息聯絡站,鋪設了93個就業信息網點,解決了群眾獲取就業崗位信息渠道閉塞的問題,初步形成“縣—鄉—村”三級體系配套的信息服務網絡。
如果說實施新農村建設是上海投入力度最大、扶貧效果最明顯、群眾受益最直接的項目之一,那么實施希望工程,就是滬滇對口幫扶工作的一個響亮品牌。每當一所希望小學落成時,村寨的各族群眾會穿上節日的盛裝,敲響銅鼓,吹起葫蘆笙,跳起民族舞,熱熱鬧鬧地慶賀孩子們有了上學的地方。
在扶持社會事業發展方面,上海市共投資4488萬元,援建希望小學240所(幢);投資2671萬元,援建村級白玉蘭衛生室及鄉(鎮)衛生院331個。
一直以來,上海文山兩地按照“互利共贏”的原則,不斷拓展經濟合作領域,成績喜人。兩地共實施經濟合作項目43個,項目協議61.74億元,企業間的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合作層次不斷提高,為文山工業、科技、環保、旅游、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與此同時,文山州委派駐村扶貧工作隊組織開展上海幫扶項目建設,并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作為重要任務來抓,建立健全各類組織,使鄉村干部思想有了較大轉變,為群眾服務的意識和責任心顯著增強,形成了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的良好局面,為加快發展提供了組織保障。通過實施幫扶項目,增強了項目區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調動了廣大貧困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發家致富的積極性,群眾的思想觀念有了較大轉變,發展經濟的意識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思想觀念由幫扶前的“等、靠、要”轉變為幫扶后的“干、靠、要”,“要我干”轉變為“我要干”的氛圍逐步形成。
此外,為了提高當地群眾科技文化素質,上海通過開展各類培訓,提高了“我要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科技培訓和推廣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在幫扶項目實施中,通過開展科學種植、養殖以及小水窖、沼氣池、青貯窖、務工技能等方面的培訓,提高廣大群眾的科技意識、致富意識,為幫扶項目區經濟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在此基礎上,上海對口幫扶項目建設還為項目區制定了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扶持了重點產業,特色產業成為項目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經濟發展明顯快于其他村寨。幫扶項目區成為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榜樣和龍頭,富裕、文明、和諧新農村的示范作用得到有效發揮,輻射作用得到體現,成為周邊群眾學習的榜樣,群眾紛紛要求得到上海幫扶項目的扶持。
有人說,滬滇對口幫扶的19年,是上海人民心系文山、真情感動文山的19年。這19年,是文山貧困地區群眾感受關愛、擁抱溫暖的19年,受援地區各族群眾得到了實惠。
事實上,19年來,上海市黨政領導、掛職干部、支教教師、青年志愿者,都懷著對文山的熱愛、對文山人民的關愛,走進文山這片熱土,譜寫了一曲曲感人的樂章。從他們的身上,從他們為文山辦的一件件、一樁樁實事中,文山人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上海人民的深情厚意。“服務文山一生一次,關注文山一生一世。”這句話,在一批批來文山服務的上海人中傳講,一批批援文干部,用自己的真情寫下了奉獻文山的故事。他們的名字,將被文山人民銘記在心里。
19年來,在上海市的無私援助和大力幫扶下,文山州經濟社會獲得較快發展。2014年與1996年相比,全州生產總值從37.8億元增加到615.7億元,年均增長12.2%;財政總收入從3.08億元增加到82.4億元,年均增長2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660元增加到6998元,年均增長14%。2015年,上海將投入文山州幫扶資金6550萬元,實施整村推進、產業發展等幫扶項目79個。這些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加快文山州扶貧開發進程。
回眸過去,文山人看到了成功、鮮花、笑臉,感受到了真情、溫暖、幸福,收獲很多。文山人民堅信,有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親切關懷,有上海人民的無私奉獻,兩地人民一定會心連心、肩并肩、手攜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譜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