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
2014年9月22日,中共四川省委辦公廳、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干部駐村幫扶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單位)要把扶貧開發放到踐行執政為民理念、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高度,強化干部駐村幫扶機制,堅持科學扶貧、精準扶貧。要深刻認識做好干部駐村幫扶工作對于貧困村加快發展、貧困戶脫貧致富、扶貧開發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的重要作用,對于深入實施“三大發展戰略”、奮力推進“兩個跨越”的重要意義。要充分發揮干部駐村幫扶工作作為精準扶貧重要“管道”、進一步改進作風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重要載體、培養鍛煉干部重要平臺的積極作用,把干部駐村幫扶工作與“雙聯”、對口定點扶貧等工作有機結合,引導干部真正下沉到村、扶持到戶,扎實開展相關工作,確保貧困村、貧困戶如期脫貧。
小康社會,并非局部地域的小康,也非部分人的小康,而是涵蓋城市、農村,全面的小康。然而,農村貧困現象相對突出,扶貧攻堅任重道遠。要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不能掉隊,不能拖了后腿,得跟上步伐。科學扶貧、精準扶貧,集中火力,消除農村貧困,是擺在面前的要務。如何扶、扶什么、達到什么效果?捋清問題,方能集中力量打好殲滅戰。
四川省推行干部駐村幫扶,干部下沉到村、扶持到戶,切實為貧困村想方法、謀點子、出思路、務實事,將扶貧工作抓細抓實。干部下村,接地氣式扶貧,也是群眾路線需要,讓干部真正融入到群眾中,融進群眾心里,事為群眾所想,勁為群眾所使,利為群眾所謀,把困難問題解決在農村,把發展希望留給農村。毛主席曾言:“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是決定性因素。”干部下村,作用如何發揮,效益怎樣實現?這些,事關扶貧成敗。
干部駐村,人必到。既為駐村,意為長期性,帶有堅守概念。既是長期駐扎,干部應當有持久戰思想,把農村當根據地,把自己置身于鄉土之間,扎根于群眾之中,與村民共勞作、同謀事,把制約發展的貧困因素查找出來,并逐個解決。干部駐村,要防止只當掛名將軍,神龍見首不見尾,把駐村當鍍金,混夠時間即功德圓滿。如此駐村,成效從何而來?恐怕是來時什么樣,去時未改觀,山河依舊。
干部駐村,心必到。既來之,則安之。要得安,心必先安。因此,下派駐村干部要將心一并派駐,把心留在農村,留給渴望發展、期盼致富的貧困群眾。心到才會情到,動以真心,才會抱以真情。用真心、真情,才會致力于群眾脫貧,傾情于農村建設發展。倘若人到心未到,人與心分離開來,到了基層,也只是行尸走肉,所思所想,自然不會有貧困群眾的影子,又如何談得上幫助群眾脫貧?
干部駐村,行必到。既為幫扶而來,就應當以實際行動,以行之有效的方式,體現效果。如果把駐村當作到村野呼吸新鮮空氣,換換空間養養精神,整天不謀一事,豈不成為基層的“負擔”。故此,干部駐村,要以科學的、務實的行動,多為貧困村社做些打基礎、利長遠的實事,多挖掘潛力,利用優勢資源,發展經濟。要整合各方面幫扶力量,動員各類社會組織、慈善機構、民營企業、愛心人士等參與扶貧開發。要切實轉變作風,嚴格遵守紀律規定,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發動群眾參與項目建設和管理,提高其脫貧致富、自我發展的能力。駐村干部派出部門(單位)要主動加強與幫扶村的聯系,并結合各自職能職責,切實幫助派駐縣(市、區)和幫扶村解決實際問題。如此所為,才不失駐村意義,不辱組織使命,不負群眾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