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正綸
原州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六盤山東麓,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之一,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三西”地區、連片特困地區于一體。轄7鎮4鄉3個街道辦事處,158個行政村,34個城市社區。總面積273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8.4萬畝。總人口46.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1.6萬人,占68.7%,回族人口22.4萬人,占48.7%。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76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3.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1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80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93元。截至2014年底,按照新的貧困標準,還有貧困人口2.87萬戶10.5萬人,占農業人口的31.3%。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國家部委、福建省對口扶貧協作和自治區各廳局、兄弟縣市定點幫扶及社會各界的幫扶下,原州區委、政府團結帶領廣大干部群眾,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創新進取、務實苦干,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2.4萬人,扶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就。
新世紀以來,原州區共投入各類專項扶貧資金13.7億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9.65億元,閩寧對口幫扶資金0.86億元,外援項目0.69億元,中國鐵路總公司投資0.92億元,部門社會幫扶項目1.14億元。通過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培育農民增收致富產業,貧困戶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創新機制推進扶貧開發
按照中央、寧夏自治區精準扶貧、定期“銷號”扶貧開發工作要求,原州區在總結以往工作的基礎上,建立了“四級聯動”(縣級領導干部、部門干部、鄉鎮干部、村級干部四級聯動)、“責任雙到”(責任到單位、到干部)、“兩不脫鉤”(群眾不脫貧、幫扶不脫鉤)重點貧困村幫扶機制,采取“一村一規劃、一戶一措施”的原則,實行財政扶貧資金、行業部門資金、社會幫扶資金、金融信貸資金、群眾自籌資金“五位一體”扶貧資金籌措機制,在重點貧困村集中實施了產業培育、農房改造、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勞動力轉移培訓、環境綜合整治、社會事業發展等“六大工程”,促使貧困村定期脫貧“銷號”。
精準識別貧困對象
原州區以農村常住人口為基準,按照年人均純收入低于2300元(2010年不變價)標準,對貧困村和貧困人口進行全面調查摸底,貧困戶建檔按照“宣傳發動、戶主申請、村民小組提名、村民代表評議、票決公示、村委會審查、鄉鎮政府審核、扶貧主管部門復核、區人民政府審批”的程序,采取倒排隊的識別方式,通過標準認定和建檔立卡,精準鎖定扶貧對象,在此基礎上,分析致貧原因,摸清幫扶需求,明確幫扶責任,落實幫扶措施,為開展扶貧開發工作打實基礎。
培育發展增收致富產業
原州區堅持把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作為扶貧開發的主要抓手,立足資源稟賦,在縣域內東部旱塬地區重點實施“53211”(每個貧困戶養5頭牛或30只羊,種20畝牧草,穩定輸出1名技能型勞動力,力爭家庭年人均收入1萬元)產業扶貧計劃,大力發展草畜產業;在南部半陰濕地區發展馬鈴薯種薯、中藥材等種植業;在北部河谷川道區發展枸杞、冷涼蔬菜等特色產業。采取引進龍頭企業的方式,政府給予一定的補助,幫助貧困戶發展養雞、養長毛兔等特色養殖業,增加貧困戶收入。同時,按照“四到”扶貧措施,對貧困戶實行有針對性、差別化扶持,對貧困戶每戶補欄2頭基礎母牛(每頭補助2000元)或補欄8只基礎母羊(每只補助500元)。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建成36個產業扶貧示范村、1860戶產業扶貧示范戶,特色產業收入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以上。
加大勞動技能培訓力度
堅持扶貧先扶智的工作思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方便群眾、掌握技能、快速就業、增加收入為目的,探索和創新培訓模式,整合扶貧、農牧、人社等部門培訓資源,通過開展部門聯合培訓、“企業+農戶”訂單式培訓等方式,在重點貧困村集中開展挖掘機駕駛員、家政服務、電焊工等技術培訓,增加貧困群眾致富能力。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培訓農民3.6萬人,農村中青年勞動力人均掌握了2門以上實用技術,每年輸出農村勞動力近10萬人,勞務收入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以上,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善始善終抓好生態移民
“十二五”期間,原州區實施生態移民搬遷1.5萬戶6.2萬人,其中縣內移民5983戶2.4萬人,縣外移民9221戶3.8萬人。縣內移民按照“規劃建設一體化、產業培育特色化、移民管理社區化、生態修復持續化”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要求,堅持沿路、臨鎮、靠近產業基地的原則,在北部黃灌區和庫井罐區,建成縣內移民安置區19個,累計搬遷移民2.2萬人,基本完成“十二五”縣內移民搬遷任務。移民搬遷定居后,突出抓好產業培育、技能培訓、社會管理等工作,確保移民戶均1棟日光溫室(占地2.5畝)或1棟牛棚(配套2畝草地)、半畝庭院經濟、輸出1名勞動力,并在扶貧互助資金、婦女創業小額貸款等方面向移民戶傾斜,基本形成以設施農業、特色種養、勞務產業為主的致富產業格局,初步實現了移民“搬得出、穩得住”。累計向縣外黃灌區搬遷移民2.1萬人,搬出的移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創新金融扶貧模式
創新金融信貸機制,采用“1+3+X”金融扶貧模式,通過與國家開發銀行、寧夏農村黃河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三家金融機構合作,由地方財政向金融企業投入信貸風險基金,撬動銀行按照不低于1:10的放貸比例,向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創業貸款。并通過互助資金、婦女創業小額貸款等項目,集中向貧困戶提供2-3萬元貼息貸款,有效解決貧困戶產業發展資金短缺的瓶頸問題。
加大民生扶持力度
原州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十二五”以來,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5.07億元,重點實施了貧困村道路交通、飲水安全、危房改造、廣播電視戶戶通、基層公共服務均等基礎設施建設,危房改造中政府對極度貧困戶實施“交鑰匙”工程,其余貧困戶政府每戶補貼建房資金2.2萬元;堅持把貧困村環境綜合整治與美麗村莊建設結合起來,硬化亮化村組道路、實施人畜飲水和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群眾出行條件進一步改善,80%的農戶喝上潔凈、安全的自來水,廣播電視信號覆蓋率達到100%,無線網絡覆蓋達98%以上。貧困群眾從這些變化中深切地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
積極爭取社會定點幫扶
結合工作實際,原州區將一、二級獨立預算的副科級單位(除衛生院、學校),全部列入開展定點幫扶,每個貧困村安排1名縣級領導、1名科級干部和1-2名鄉鎮干部,副科級以上干部和鄉鎮領導干部至少要包抓1個以上自然村,各部門(單位)干部至少要包扶2戶以上貧困戶,實施精準扶貧。爭取中國鐵路總公司、福建省對口幫扶縣區和自治區各幫扶單位各類幫扶資金3.1億元,建成了中小學、幼兒園12所,鄉鎮衛生院9所,新修鄉村道路78公里,打機井11眼、集雨場(水窖)9350處(眼)等,幫扶項目涵蓋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特色優勢產業和社會事業各個領域,有力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