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家連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當務之急是做好養老產業發展和養老服務工作。在推進養老產業發展上,媒體密切配合做好前瞻性報道就顯得十分必要。
隨著蕭山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養老成為市民高度重視和關注的問題。多年來,杭州蕭山區十分重視養老工作,區、鎮街、村(社區)三級投入巨資,建起了養老服務中心、敬老院、福利院等養老機構,2014年又出臺《蕭山區養老機構發展實施辦法》《蕭山區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建設與管理辦法》,大力推進養老機構向養老產業轉型。《蕭山日報》采用政策解讀、典型報道、評論引導等“組合拳”,為蕭山區積極探索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新路徑,實現養老機構向區域性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轉型,宣傳造勢,鼓勁加油。
在養老服務信息和養老產業報道上,《蕭山日報》要求強化指導性,深入挖掘創新典型,為推進養老產業改革造勢。2014年先后推出《老年食堂解老人后顧之憂》《村里老年人有了另一個溫馨小家》《為老年人建起另一個“家”》《家政+護理 還有精神慰藉 助老員的活兒越來越專業》等報道,宣傳全區2014年要建立150家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108家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在農村鋪開、助老員提升技能創新服務、蕭山區居家養老護理員代表隊奪得杭州市第五屆護理員職業技能競賽團體第一名等信息,介紹蕭山區養老產業發展情況,推介居家養老服務模式,讓社會全面了解蕭山養老產業發展狀況。
前段時間,杭州市委書記龔正以省人大代表的身份,來到蕭山區寧圍街道新華村人大代表聯絡站,詳細了解聯絡站制度建設和工作開展情況,就《浙江省社會養老服務促進條例(草案)》,聽取區人大代表和群眾代表意見。《蕭山日報》以《以法制化方式 鞏固和提升養老服務工作》為題進行報道,讓讀者了解到,這部法規對鞏固和提升浙江省養老服務水平,促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規范養老服務工作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做好養老服務信息和養老產業報道,還必須準確把握和全面領會政府的主張、社會的企盼和老人的需求,尤其是要在尋求政府、社會和老人的契合點上做文章,努力增強報道的實用性。因此,既要聚焦養老產業、抓好政府作為的宣傳,又要關注養老機構、做好養老服務的宣傳,還要觀察老人生活狀態、挖掘老人快樂生活的新聞。這是因為,不僅社會對政府發展養老產業的關注度和期望值很高,而且對老人在養老服務機構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也迫切希望了解。
把新聞觸角伸向公辦養老服務機構。通過報道讓讀者了解公辦養老服務機構的相關信息:一是公辦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現狀及服務對象。目前通過區里驗收的社區(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達108家,服務對象為社區(村)需要服務的老年人,重點是高齡、空巢、獨居、生活困難的老年人,服務形式主要是提供生活照料、休閑娛樂、健康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日托服務。二是公辦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目標。2014年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達150家,2017年實現社區(村)全覆蓋。三是養老服務機構典型情況。目前全區共有13000余名老人享受政府購買的居家養老服務,幾乎每天都有護理員為老人提供愛心服務。
把新聞觸角伸向公建民營養老服務機構。重點推出《公建民營 蕭山試水社會力量托管敬老院》等深度報道,宣傳蕭山區遵循“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市場推動”的總體思路,在保基本保重點的前提下,積極探索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新路徑,政府鼓勵有資質的社會組織參與到養老服務運營中來,滿足社會養老需求,發揮公共資源的最大利用率。以樓塔為切入口,詳細介紹樓塔敬老院公建民營的做法,對合辦路徑、利用社會力量托管、盤活床位資源的實踐與設想進行深入探討。并用翔實的數據,深入分析機構養老需要社會力量加入的緣由,探討機構養老管理模式,推進社會化養老工作,努力實現敬老院向區域性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轉型。
把新聞觸角伸向老人在養老服務機構的生活狀態。報道養老服務機構的生活環境、居住條件、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情況。比如在物質生活上,介紹老年食堂情況,老年食堂主要解決老人就餐問題,是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組成部分。老年食堂目前主要有自辦型、合作型兩種運營方式。自辦型,由街道或村(社區)負責,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結余繼續投入食堂,虧損由街道或村(社區)補助。合作型,依托餐飲資源(包括單位食堂、賓館餐廳等),通過簽訂協議的形式,以優惠價為老年人提供就餐、送餐服務,街道或村(社區)根據服務情況適當給予補助。在精神文化生活上,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功能比較齊全,基本配有食堂、休息室、娛樂室、圖書室、棋牌室、理發師(定時間)、洗衣房等,還配備有大屏幕電視、投影儀、音響等設備,經常組織健康講座、健身休閑、喝茶聊天、書畫創作、戲曲演唱、舞蹈排練、老年電大、棋牌娛樂等活動……讓社會看到老人享受豐富多彩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讓讀者了解老人們的精神風貌。尤其是老人的子女看到報道后,對養老服務機構更加放心了,自己的工作也安心了。
在抓好養老服務信息報道的同時,《蕭山日報》結合采訪獲得的真實情況,對養老服務機構如何向養老產業轉型發展進行理性思考,積極出謀劃策,用媒體輿論影響力,努力為做好養老服務工作、傳承敬老精神獻策出力。
1.公建民營養老機構如何實現雙贏。在《公建民營 蕭山試水社會力量托管敬老院》的報道中,深入分析機構養老需要社會力量加入的緣由,探討機構養老管理模式,并提出“加強管理、完善制度,想方設法讓老人感到‘跟家里的生活方式相近’”和如何“打好公益性和經營性兩張牌,實現共贏目的”的思考。

▲ 2014年8月1日,在河南省武陟縣大虹橋鄉韓原村慈善幸福院,老人們在院子里嘮家常。這所養老院是由一所小學改建而成。(馮小敏/攝)

▲ 2014年3月26日,幾位老人在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街道青云北里社區嘮家常、做手工。(張宇/攝)
2.積極為養老服務機構和社會老人排憂解難。從報紙上看到2014西湖國際馬拉松賽將首次跨越錢塘江的消息,家住永久社區、68歲的跑步愛好者裘大伯想到現場看一看,他打進報社熱線電話,詢問當天從蕭山出發坐哪路公交車比較方便,希望記者幫忙打聽打聽,提前探探路。記者認為這是蕭山馬拉松愛好者普遍關心的問題,便及時與主辦方聯系有關事宜,然后推出《想看杭州馬拉松 記者幫忙探探路》報道,告訴讀者參加代表團隊、運動員和愛好者情況,全程路線以及蕭山15條公交線路臨時調整,建議市民最好乘坐地鐵去觀看,還可以通過CCTV5頻道收看7:55—10:40的現場直播等信息。此外,還就加強養老服務機構經費管理、經營模式、監督機制和為老人排憂解難等提出建議。
3.高度重視另類老人的生存狀態。農村不少老人同樣渴望能享受到與城里老人一樣的居家養老服務。有些老人不缺錢,孤獨是主要原因。有位老人因怕空虛,把癡迷撿破爛作為生活方式,堆滿樓道口的垃圾散發臭味,存在火災隱患,令居民不安。對此,《蕭山日報》呼吁社會關注農村老人和類似撿破爛的另類老人的生存狀態,盡快為他們提供周到的居家養老服務。
4.加強養老隊伍建設。比如,加強助老員技能培訓,穩定助老員隊伍,提高助老員薪酬,完善獎勵機制。要建立健全績效評估機制,把助老服務時間、服務質量以及老人的滿意度掛鉤,對不符合助老員崗位要求的堅決辭退。
5.積極推進養老事業改革。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鼓勵民資進入社區(村)養老服務機構,包括老年食堂的經營等,讓更多老年人受益。
養老產業發展,不僅僅是一個單位、一個部門,一個區縣、一個省市的事,而是事關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的大事。單從國家層面來講,當前我國在養老產業上,如果能制定一個既符合市場規律,又具備公益性質的宏觀政策,各省市區出臺配套的可操作性強的實施細則,包括建設配套、收費標準及優惠價位等要求,讓需要養老的老人走進養老機構,接受養老產業的優質服務,顯然將極大地盤活我國各級現有養老機構的存量資產,更有助于加快養老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