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峰(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 質量安全部,西安 710089)
航空機務維修工程標準化工作研究與探討
陳俊峰
(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 質量安全部,西安 710089)
摘 要:本文在扼要介紹飛行試驗、航空機務維修工程和標準化基本概念基礎上,闡述了飛行試驗航空機務維修工程標準化建設的發展歷程和現狀。依據航空武器裝備維修標準化體系研究方法和國軍標分類結構,結合飛行試驗航空機務維修工作的實際特點,初步建立的飛行試驗航空機務維修標準化體系的框架。
關鍵詞:飛行試驗;機務維修;標準化體系
1.1 飛行試驗
飛行試驗是真實飛行條件下進行科學研究和產品試驗的過程,它是航空科學技術探索和研究的有效手段,是新型飛機研制和鑒定的重要環節,是對航空新型號產品摸索使用經驗的必由之路。試驗機主要是指通用的空中試驗平臺。
1.2 飛行試驗航空機務維修
飛行試驗航空機務維修不但涵蓋了航空維修的各種基本特征,而且有其鮮明的自身特點,更具特殊性。飛行試驗階段是新研裝備不斷暴露設計制造問題的階段,因此風險性更大、安全問題更加突出,要求機務維修保障要更加精益求精、科學嚴謹,要根據不同的風險試飛科目,研究制定相關的標準,要求能夠及時發現和排除各種故障缺陷,確保飛機的空地安全。
1.3 標準與標準化概念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對標準的定義是:由有關各方根據科學技術成就與先進經驗,共同合作起草,一致或基本上同意的技術規范或其他公開文件,其目的在于促進最佳的公眾利益,并由標準化團體批準。我國對標準的定義是:標準是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他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經有關方面協商一致,由主管機構批準,以特定形式發布,作為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ISO對標準化的定義是,標準化主要是對科學技術與經濟領域內反復應用的問題給出解決辦法的活動,其目的的在于獲得最佳次序。我國對標準化的定義是:在經濟、技術、科學及管理等社會實踐中,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通過制定、發布和實施標準,達到統一,獲得最佳次序和社會效益。
標準體系是實現特定目標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若干標準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標準體系是開展航空機務維修工程標準化工作的檢查、制定標準的依據。
2.1 航空裝備維修標準化建設發展經歷
航空機務維修標準化是隨著武器裝備建設和國防科技進步而不斷發展的。航空機務維修類標準的形成和發展與其他軍用標準一樣,經歷了“引用建設”、“自行制定”和“統籌規劃”三個階段。隨著總裝備部的成立,裝備實現了統一管理,裝備標準化建設也必然會向著更加完善和更加規范的方向發展。
2.2 航空維修類標準化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軍用標準具有了相當的規模和較大的發展,但從標準的領域范圍來看,發展還不平衡:其中設計制造方面的標準比較全,而維修方面的標準卻不足。雖然維修類標準出現的時間比較早,但其發展比較緩慢,所占比例不高。國家軍用標準(GJB)從1985年了第一項維修類標準,但到1996年共12年間,一共才頒布了46項維修類標準。
為了更清晰地體現整定得到參數組合的控制效果,選擇偏差絕對值與時間乘積的積分(ITAE)作為系統控制性能指標[6]。ITAE的計算公式如下。
2.3 飛行試驗航空機務維修標準化建設
飛行試驗機務維修保障組織于1959年伴隨著試飛院成立而建立,它是參照航空兵管理模式建立的,在飛行試驗航空機務維修標準化建設方面主要借用國軍標。近年來,在新型號飛機試飛中,他們不斷探索新機的維修管理模式,研究新機維修技術,培養了一支技術過硬、作風堅強、經驗豐富的機務保障隊伍,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航空維修管理體系。但是,由于維修類標準目前在已頒布的國軍標中所占比例較小,滿足不了飛行試驗航空機務維修對標準的需求。因此,我們目前應積極開展飛行試驗航空機務維修工程標準化工作研究。
3.1 機務維修標準化體系研究方法
(1)標準化工程學法。標準工程學中標準可以按照標準化對象不同,區分為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三大類。技術標準是對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一的各類人員的工作事項所制定的標準,主要以“物”作為對象,這里主要指飛機及機載產品。管理標準是對標準化領域中,需要統一協調的管理事項所制定的標準,主要以“機務維修”作為對象。工作標準是對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一的各類人員的工作事項所制定的標準,主要以“機務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對象。三類標準可以進一步分類,每一類標準均有基礎標準。
(2)試驗機的壽命周期方法。試驗機的壽命周期分為論證階段、方案階段、工程研制階段、定型試飛階段、批量生產階段、停飛報廢階段。從機務維修的角度看,可以分為定型試飛階段、飛行試驗階段、停飛報廢階段。飛行試驗航空機務維修工作的重點是針對飛行試驗而言。
(3)相關標準的綜合考慮。飛行試驗航空機務維修工程標準化體系主要針對試驗機機務維修保障工作而建立的,但是試驗機的固有特性,特別是可靠性、維修性、測試性、保障性和安全性,對試驗機機務維修工作起著決定性作用,是機務維修保障工作必不可少的標準。因此,在飛行試驗航空機務維修工程標準化體系必須把“五性”的相關標準納入進來,綜合考慮。
3.2 機務維修標準化體系研究內容
(1)維修基礎標準。在標準化工程學中,由于試驗機的機務維修工作是一項比較具體的研究項目,所以在試驗機機務維修標準體系中單獨設立一類,即維修基礎標準。
(2)維修技術標準。維修技術標準主要是指試驗機維修技術標準和維修保障資源技術標準等相關技術標準研究。
(3)維修管理標準。根據標準化工程學方法,在試驗機航空機務維修標準體系中,將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合并,進行維修管理標準研究。
3.3 飛行試驗航空機務維修標準化體系框架的建立
根據航空武器裝備機務維修工作分析和維修標準化體系研究方法,論證分析了國際軍用標準維修部分分類結構,結合飛行試驗航空機務維修工作的實際特點,初步建立的飛行試驗航空機務維修標準化體系框架如下圖1。
3.3.1 維修基本標準
航空機務維修基本標準是在維修工作中以及編制其他標準時作為技術基礎被普遍使用的、具有廣泛指導意義的標準,如《飛行試驗術語、符號規定(Q/FY.J01.20-1995 )》術語、符號、圖形與代碼等。
GJBZ20365軍事裝備維修基本術語,在飛行試驗航空機務維修標準化體系中應被引用,該標準從一般概念、組織預計會管理、技術與質量管理、維修技術、航空器材、維修經費、維修培訓等七個方面,對機務維修術語進行了統一的定義,它是一切維修活動的基礎,該標準列出了200個條目。
3.3.2 維修技術標準
航空機務維修技術標準主要工作對象是維修活動中的物,是對維修活動中的重復性的事物及其需求做了統一規定。這部分標準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飛機維修的通用要求,一類是飛機維修資源標準。
3.3.3 維修管理標準
飛行試驗航空機務維修管理標準主要管理維修工作及其與維修相關的事件。
(1)維修組織管理:維修系統的體制、編制的管理。維修組織管理通過制度維修法規和制度來實現,維修管理標準作為一種必要的補充、細化和配套,在技術方面應有相應的規定。例如在試驗機維修等級和范圍的技術標準中,要明確劃分飛機各系統、設備維修等級的技術判定標準,以及各級維修機構的維修范圍的技術界定與判定等。例如《航空機務工程人員崗位技能考核大綱 航電專業(Q/FY.G05.5-2006 )》等。
(2)試驗機使用管理:它包括試驗機的防腐蝕、防霉、防霧要求,試驗機技術狀態界定標準、故障判斷準則等。例如《飛機磁羅盤校準的一般要求(HB 6627-1992)》等。
(3)維修技術管理:它是對試驗機維修工作中各項技術活動過程進行管理。例如:《飛機改裝移交驗收規程(Q/FY.G18.1A-2000)》等。
(4)維修質量管理:維修質量管理是為了確保維修質量而進行的一系列技術和管理活動、例如《飛行試驗類技術文件編寫規定 質量保證大綱(Q/FY.G02.9-2005 ) 》等。
(5)維修資源管理:主要包括維修裝備、維修設備、維修設施、維修手冊、航空器材等管理通用要求標準。例如《火工品運輸、儲存、銷毀的管理(Q/FY.G06.5-1999 )》等 。
(6)維修信息管理:機務維修信息是試驗機維修工程建設的基礎,應對飛機使用、維護信息進行有效管理,因此應制訂試驗機使用維修信息收集、傳遞、分類、處理、反饋等一系列信息活動管理的通用要求標準。
(7)維修科研管理:實業家維修科研和技術革新是機務維修工作中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通常需要對項目的立題、研究、成果、經費等內容進行管理,大部分工作內容通過制定法規來管理,也有一部分工作內容需要制定標準,如立項與成果評審的格式要求,統一信息形式等。
(8)維修經費管理:主要是試驗機維修費用的管理及維修費用效益分析,如維修費用定額制定方法、維修審價規程、費效分析標準等。
航空機務維修工程標準化是組織實施機務維修保障工作的基本規范和依據,研究和加強標準化建設,是航空武器裝備“依法維修”的重要內容和基本前提,是航空機務維修工程現代化建設和規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證。飛行試驗航空機務維修工程標準化研究與探討,建立了飛行試驗航空機務維修工程標準化體系的框架,為標準化工作建設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作者簡介:陳俊峰(1973-),男,陜西西安人,工程師,研究方向:飛行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