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天卓(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綠色建筑增量成本研究和經濟效益分析
曹天卓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21世紀的共同主題。綠色建筑將可持續性發展理念引入建筑領域,為解決我國建筑行業高污染、高能耗的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本文選取綠色建筑施工期的增量成本和合理年限內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構建了綠色建筑經濟評價框架,并以“朗詩綠色街區”為研究對象,合理評價該項目的經濟性。
綠色建筑;增量成本;經濟效益;評價
本文參照全壽命周期成本理論,選擇施工期內綠色建筑增量成本,與工程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相結合,對綠色建筑施工期內增量成本的經濟效益進行研究,有益于人們形成新的成本價值觀念、正確認識和理解綠色建筑的經濟性,有利于建筑行業降低建筑建造和運行使用的綜合成本,積極引導和促進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
2.1 綠色建筑施工期增量成本測算的原則
(1)起算點的選擇
為避免出現計算口徑不同的弊端,采用“開發商當年在項目所在地建造的同種類型建筑每平方米的建筑安裝成本”為增量成本起算點[1]。
(2)增量成本涵蓋內容
依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參考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增量成本涵蓋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和運營管理[2]六個方面。
2.2 綠色建筑施工階段增量成本C施工測算內容
(1)節地與室外環境增量成本C1
包括開發地下空間、利用施工地表土的增量成本C節地、利用屋面建筑空間,種植多層次植物群落發生的增量成本C屋頂綠化及對硬質路面采取滲水路面設計發生的增量成本C滲水路面。
(2)節能與能源利用增量成本C2
包括圍護結構采用熱阻大、傳熱系數低的熱工材料所發生的增量成本C圍護結構、采用遮陽設計,調節室內光線所發生的增量成本C遮陽措施、采用低能耗的公共照明、空調通風、供熱采暖等基礎設施產品所發生的增量成本C低能耗設施及利用新能源為建筑物提供能源所發生的增量成本C新能源。
(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增量成本C3
包括安裝使用節水器具發生的增量成本C節水器具及中水回收及雨水收集系統建設、聯網運營所發生的增量成本C中雨水系統。
(4)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增量成本C4
由于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增量成本已在其他技術選材中得以考慮,故在此不做重復論述。
(5)室內環境增量成本C5
包括為維護良好聲環境,采用降噪隔音技術、減噪隔聲材料所發生的增量成本C聲環境及為穩定室內空氣質量,加裝空氣處理、新風交換等系統發生的增量成本C室內空氣。
(6)運營管理增量成本C6
包括為滿足建筑相應功能所加裝的監控監視、管網監測等系統發生的增量成本C智能化及采取智能化技術后所需增加的人力成本C管理制度。
綠色建筑在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其增量成本將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本文參照增量成本的測算方法,擬通過節地、節能、節水和節材四個方面構建合理的經濟評價框架,評估綠色建筑的效益。
文章選取無錫市朗詩綠色街區為研究對象,對該住宅實體進行經濟指標評價。
4.1 項目概況
朗詩綠色街區的項目主體技術指標如下:(1)節能率≥80%;(2)可再生能源占建筑總能耗的15%以上;(3)中水回用率30%;(4)雨水回用率55%;(5)節水器具使用率98%;(6)園區綠化率為35%。
4.2 施工階段增量成本的測算

表1
4.3 經濟效益分析
4.3.1項目經濟效益統計
依據上述計算原則,對本項目的各項效益進行計算,并將結果列于表2:

表2
4.3.2 經濟效益評價指標的計算
(1)增量投資回收期
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本項目的增量投資回收期為8.06年,即項目的增量成本在項目建成后約8.06年完全收回。
(2)凈現值
假定項目的計算期為20年,基準收益率為12%[3],則本項目的凈現值為958.65萬元。
(3)內部收益率
依據上述假定,本項目的內部收益率為16.11%。
(4)獲利指數
本項目的獲利指數為20.39%。
4.3.3 評價結果分析
(1)從經濟角度分析,本項目具備較為理想的經濟性。增量投資回收期為8.06年;內部收益率為16.11%,高于行業基準收益率,約為銀行貸款利率的3倍,并具備較長的效益周期;獲利指數為20.39%,表明除了收回投資成本外,每投資1元成本可以額外產生0.2039元的現值效益,具備較為理想的投資效益。
(2)從評價結果看,綠色建筑具有較強的外部經濟性,存在投資額大、收益率低、投資回收期長的特點,從而導致綠色建筑推廣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政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國綠色建筑的激勵制度,解決市場調節失靈的問題,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參與綠色建筑的開發和推廣。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2006.
[2]Wu Yong, Liu Changbin: ZHONG GUO JIAN ZHU JIE NENG JING JI JI LI ZHENG CE YAN J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