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琪 季海剛 孫全英 潘虎榮
常州市中醫醫院內科,江蘇常州 213000
高血壓是目前我國致死性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一危險因素,其患病率高達33.5%,但治療率僅36.2%、控制率僅11.1%[1],因此,我國面臨的高血壓病防治形勢頗為嚴峻,目前已形成以社區為單位的規范化管理模式[2]。常州市中醫院下屬的各個社區衛生機構在高血壓病的社區管理中充分考慮體質的重要性,在有效管理血壓的同時,對不同體質患者進行中醫養生指導,在提高高血壓病的控制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減輕醫療負擔等方面取得滿意效果。
篩查選取馬公橋社區、西倉社區、白云新村社區、西新橋二村社區、西新橋三村社區中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修訂版)》[3]高血壓病診斷標準并愿意配合血壓管理的患者500例,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各250例,脫落與剔除59例,排除標準:年齡超過80周歲,未能及時復診或監測血壓者,因心血管疾病以外原因導致血壓波動、昏迷、死亡者;其中干預組218例,對照組223例,納入者年齡18~78歲,男242例,女199例,病程1~40年,2組年齡、性別、病程、合并糖尿病、高血脂、腦梗死、心房或心室擴大、腎損害比率經統計學檢驗均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干預前后一般情況比較[n(%)]
每位納入者均被建檔,進行22個月的規范管理。對照組按《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修訂版)》[3]管理要求,采用分級分層方式管理,患者按心血管風險被分成4層,低危患者采取一級管理,3個月進行1次隨訪,中危患者采取二級管理,2個月進行1次隨訪,高危和很高危患者采取三級管理,1個月進行1次隨訪,并進行用藥指導及超重/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吸煙、飲酒、膳食偏咸等危險因素的生活方式指導;干預組在此基礎上還充分認識到高血壓病患者體質偏性的因素,將納入者分為陰虛質、氣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平和質、特秉質,宣傳養性、宜食、適動等健康生活方式,輔以中藥湯、丸、散、膏、顆粒及中藥茶飲、足浴、離子導入等特色療法綜合調治。
組間、組內比較采取χ2檢驗:高血壓病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血壓降至目標值[3]為控制:一般患者和腦卒中后患者血壓<140/90 mmHg,65歲者血壓<150/90 mmHg,伴腎病、糖尿病、穩定型冠心病患者血壓<130/80 mmHg),健康知識知曉率、健康行為形成率;組間比較采取χ2檢驗:干預過程中高血壓并發癥發生率、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冠心病事件發生率、腦卒中發生率、致死率、致殘率;組內比較采取配對樣本差值t檢驗、組間比較采取獨立樣本t檢驗:年平均住院次數、年平均住院費用、年平均血壓控制費用。
經過規范化管理后2組的高血壓病知曉率、治療率顯著高于干預前(P<0.01),且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2組的血壓控制率、健康知識知曉率、健康行為形成率也顯著高于干預前(P<0.01),但干預組高于對照組(P<0.01或P<0.05),見表1。
干預過程中新出現心臟擴大、尿微量蛋白、腦血管疾病等并發癥者干預組為41例、對照組為64例,發生率干預組低于對照組(t=5.946,P=0.015);發生心腦血管事件者干預組為81例、對照組為91例,死亡者干預組為0、對照組為1例,致殘者干預組為4例、對照組為9例,發生率干預組與對照組無差異(P>0.05);其中發生冠心病事件者干預組為20例、對照組為35例,發生腦卒中者干預組為6例、對照組為18例,發生率干預組均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 2。

表2 兩組在干預過程中并發癥及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n(%)]
2組經過管理后年平均住院次數、年平均住院費用低于干預前 (P<0.01),且干預組低于對照組 (P<0.05);而 2 組年平均血壓控制費用高于干預前(P<0.05),但干預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3。
近年來,高血壓患病率在中國迅速升高。據中國疾控中心統計數據,我國在2010年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達 33.5%(3.3億 )[1],與 2002年的 17.7%[4](1.74億 )相比,增長47.2%。如此龐大的患病人群直接導致每年45萬人的過早死亡,造成每年660 億元的經濟損失[1],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沉重壓力。多年的國內外研究實踐表明[5-9],高血壓病是可防可控的疾病,且以社區為單位的規范化管理模式在血壓和相關危險因素控制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從而降低并發癥和致命性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減輕由此造成的經濟負擔。盡管目前高血壓病的防治技術成熟,策略明確,然而該市的防控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地區目前社區高血壓患病率已高達33.97%[10],且該研究顯示,社區高血壓病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僅為57.8%、48.5%和9.3%。因此,在該市推廣和普及切實有效的高血壓病管理模式意義重大。
該研究結果顯示,經過22個月的規范化管理后,納入者的高血壓病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健康知識知曉率、健康行為形成率顯著提高,總體達到100%、97.5%、57.1%、62.1%、52.6%,說明患者對升高的血壓及其危險因素進行了有效控制;另外,納入者的醫療費用總體顯著減少,納入者在干預期限內年平均住院次數、年平均住院費用較同時期干預前顯著減少,分別為(2.05±1.68)次、(3.38±3.32)萬,主要是因血壓升高導致的住院減少的緣故;但納入者在干預期限內年平均血壓控制費用較同時期干預前有所增加,達到(0.25±0.14)萬,主要是降壓藥服用依從性增高所導致,且未對個人和社會造成沉重壓力。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費用情況比較
中醫藥在高血壓病的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且在增強血壓控制水平、減輕癥狀、拮抗降壓藥副作用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11],但在綜合管理方面的應用較少,該研究對此進行初步探索。結果顯示,干預組健康知識知曉率、健康行為形成率、血壓控制率均高于對照組,而并發癥發生率、冠心病事件發生率、腦卒中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說明高血壓病患者更易接受中醫管理模式,患者依從性增高更利于血壓的控制和危險因素的控制,而有效的血壓控制有助于并發癥、致命性血管事件的一級預防;但干預組總血管事件發生率與對照組相當,可能是由于中醫干預方法對再發性血管事件的療效有限,而干預組致死率、致殘率均與對照組相當,且都在低水平,可能是由于樣本量太小;另外,干預組在干預期限內年平均住院次數、年平均住院費用、年平均血壓控制費用均低于對照組,說明中醫規范化管理模式實現了中醫醫療資源價值的最大化,進一步減輕了個人醫療經濟負擔,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
該研究結果還表明,中醫規范化管理模式顯著提高了社區衛生機構的高血壓病管理能力,對常州地區高血壓病的綜合管理起到示范作用,并有望成為該地區高血壓病防治的一種有效管理模式。
[1]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報告2010[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2:57-61.
[2]潘佩,陳曉平.社區高血壓慢性疾病管理研究進展[J].華西醫學,2014,29(5):854-857.
[3]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1,19(8):708-710.
[4]王建生,姜垣,金水高.2002年我國高血壓的疾病負擔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7,15(3):195.
[5]Appel LJ, Brands MW, Daniels SR, et al. Dietary approaches to prevent and treat hypertension: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Hypertension, 2006, 47(2): 296-308.
[6]Wong MC,Wang HH,Wong SY, et al. Performance Comparison among the Major Healthcare Financing Systems in Six Citie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mainland China[J]. PLoS One, 2012, 7(9): e46309.
[7]暢琦,江國虹,王卓,等.天津市社區居民血壓分級管理的效果[J].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2,20(4):368-372.
[8]王愛敏,顧敏霞,蘆麗嫦,等.慢性病綜合防治示范點高血壓干預效果評價[J].浙江預防醫學,2012,24(9):63-64,78.
[9]馮晶晶,王增武,王馨,等.江蘇省社區高血壓規范化管理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循環雜志,2014,29(5):352-355.
[10]梵志華.常州市武進區35歲以上人群高血壓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江蘇衛生保健,2012,14(1):10-11.
[11]陳曉玉.中醫藥防治高血壓病中的特色與優勢[J].天津中醫藥,2012,29(2):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