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岳峰

2014年9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天津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在總理的見證下,109枚公章被永久封存
天津市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局長張鐵軍每天會客都要掐著時間。他負責的“全國第一個依法設立的行政審批局”,擔負著行政審批改革試驗的重任。
2015年7月10日,全國政協在北京召開“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專題協商會,一批行政審批改革重點案例被集中探討,其中就包括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
2013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要求天津充分利用濱海新區“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平臺,積極探索促進投資和服務貿易便利化綜合改革試驗。在2014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天津市長黃興國稱,將以濱海新區為突破,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建立行政審批局。
行政審批便利化被選定為改革突破口,這背后,是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取消服務貿易限制措施、提升服務業競爭力的隱形要求。
濱海新區的行政審批局,能否推動中國行政審批改革的大局?能否讓濱海新區成為“全國行政審批事項最少、效率最高、成本最低、過程最透明的地區”?
“服務大廳”模式遭遇天花板
深化改革、簡政放權,無疑是行政審批局成立的緣由。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把政府不該管的事交給市場,已是中央的決心。
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是:原有服務大廳式的便利化手段,已經看到了天花板。多個委辦局把審批職能都放在服務大廳,但多個獨立運行的“窗口”,不是大廳的理想狀態。
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環保城管處處長薄文福對本刊記者的解釋是:進駐行政服務大廳的只是各政府部門的窗口,窗口各自獨立,互不關聯,申請人還要在多個窗口間奔波。
要實現真正的一站式審批,必須在體制上動手。
張鐵軍記得,2014年9月11日,李克強總理考察行政審批局時,見證了109枚公章被永久封存。他特別叮囑,這些公章一旦封存絕不能再啟用,要讓它們徹底成為歷史。
總理特別強調,要用勇氣與智慧推進改革。
對張鐵軍來說,“勇氣”來自上級的支持,“智慧”則更多地要靠團隊的支撐。
幸而是在濱海,這個“為改革而生”的新區,黨政部門比其他區縣少很多——這意味著改革的難度與阻力會小一些。
但“小”不代表“沒有”,張鐵軍至今記得人們的質疑:“審批局的法律地位怎么解釋?誰來負責監管?局部改革、大部不變,能否取得全局性認同?”
疑問由此“破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經國務院批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權。
2014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進一步簡政放權,當年“國辦31號文”亦提出下放部分審批權的意見。在此之前,天津市委市政府組織的一個工作組已經進駐濱海新區。4月,天津市向社會公布了《天津市行政許可目錄(2014年版)》,詳細注明了審批事項、審批部門等“權力清單”。
“監管”問題更像是偽命題,成立審批局就是為了解決以往“以審批代監管”的流弊,張鐵軍說,這其實歸根于理念。
2014年4月,直接隸屬于濱海新區政府的審批局籌備組成立。區政府18個部門的行政審批職責,連同相關編制、人員被整體劃轉到該局,這18個部門要讓出手中的審批權力,與之同步的是,原有的109枚公章被減少到1個。
媒體的迅速跟進,讓局里打消了“周邊不認同”的疑慮。很快,中央部委找上門來,新區原有在商務部的7個備案章被變更為一個——張鐵軍覺得,他們的舉動有了沖擊性效果。
不是來享受快感的
為讓那些擁有審批職能的“委辦局”剝離自身的審批職能,區長直接與各委辦局主要負責人談話,要求做好“命題作文”。
這其實是打破壁壘的過程,改革的首要難題就是一些人“不想改革”。
改革需要人,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審批局調人,不是由各單位推薦。審批局需要的人是“35歲左右,至少全日制本科學歷、從事過審批工作的”。原來負責216個區級行政審批事項的人員,以及工商、公安等垂直部門的人員,被集中在一起。
2014年4月初,在環容局工作的薄文福對審批局還“了解很少”。4月下旬,他作為行政審批局環保城管處處長,正式上任。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調到審批局,有些部門干脆就沒人愿意來,于是有單位對年輕人做工作說,去審批局“等同于去邊遠地區工作的待遇”。
而原單位的審批崗位已經被撤掉,連發改委的審批權也歸了審批局。沒調來的人,則去了監管崗位。

2015年3月23日,天津某公司的工作人員拿到了濱海新區發布的首個“三證合一”營業執照?!叭C合一”實現“一窗收件、聯合審批、信息共享、頒發一證”的審批模式,且外資企業注冊也納入統一改革
薄文福需要的10個人被迅速抽調過來,接受張鐵軍所說的“高壓監督”——這些人 “不是來享受審批權力的快感的”。
監管崗位的人,也都是審批專業人員。張鐵軍說,搞審批的監管審批,“帶有特殊的‘挑刺心理”。
4月底,審批局進入合練運行階段——平時在原單位上班,周末來審批局演練。薄文福處里有4個人動搖、離開,這讓張鐵軍覺得遺憾。
“我們其實是創業者、開荒者,投身改革并得到社會的認可,是一生中都很難遇到的機會。”他說。
從4月23日接到通知,到5月20日正式運行,其間他們要掌握25個審批事項的全流程業務,包括法律依據、審批流程、所需要件等等。
老公務員薄文福有些忐忑,這么短的時間,“可能嗎?”
他取消了“五一”假期的出游安排,與同事一遍又一遍做情景模擬,只為“不能讓市民覺得你是生手”。
有些環節幾乎完全陌生——環保城管處需要與水務部門對接,但濱海新區沒有水務局的審批功能,市里才有。薄文福讓自己的人“黏上水務局的人,三天兩頭給他們打電話”,最終從市水務局“軟磨硬泡”要來了卷宗,熟悉了水務審批的各個要素。
來到新崗位的薄文福們發現,原來熟悉的工作機制變了——“受理人直接面對申請人,但審核與批準人員不能面對申請人”,這樣做的目的是“沒有任何動私心雜念的機會”,而申請人也不知道自己的文件最終會在誰的手上被審核、被批準。
不予批準的申請,一把手仍然要看,但決不能輕易亂批。張鐵軍說,為了避免“批不擔責”,局里要求最終審批人員對審批件“終身負責”,“退休了也要追責”。
沒有自由裁量權了
5月20日,開張順利,讓薄文福松了一口氣。但運行不到一個月,緊張再次襲來——張鐵軍提出,要規范所有的審批程序,搞一個“工作人員崗位說明書”——SOP(行政審批標準化操作規程)。
這讓薄文福等人很不理解,干了那么長時間的審批,還要規范什么?
因為要編制“SOP”,本來就很緊張的工作又被加碼,薄文福覺得“千頭萬緒”,可張鐵軍說飛行員還要有個飛行手冊呢,把審批環節規范化能有什么壓力?
張鐵軍覺得,人與制度之間的博弈很痛苦,避免痛苦的法則是“權力運行規范”。
每個處室都要“擠時間”搞SOP,旨在通過文字的形式,使審批環節(從法條到申請再到批件)規范化,不再受具體的辦事人員因素限制。
以往在政府辦事大廳,也會有一些“辦事指南”,但它們被很多人視為“天書”?!癝OP”的作用是把“天書”變為“科普知識”,“讓非專業人士能看懂”。實在看不懂、不會填,審批局大廳里游動著一支局里的幫辦隊伍,他們存在的更深含義是“解決不良中介內外勾結、權力尋租的弊病”。
在“SOP”的流程中,辦事人員將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第一時間審核。在被薄文福稱為“分段式車間流水線”式的審批流程中,審批人員以“做產品”的姿態,“不斷推工序”。在這個流水線上,每個環節多長時間都是透明的,“上網公開”。一旦上一個環節出現“擁堵”,整個審批環節將無法正常進行。
每個審批事項耗時多久,這群搞審批的人心中都有數。何況每個受理窗口工位前都有一塊電子屏幕和一套音視頻監控系統,受理中心窗口接受待辦業務后,開始計時。自己遞交的文件到了哪一步、用了多長時間,申請者隨時可在網上看到。
如果一項事務被要求在一小時內辦結,第41分鐘起,電腦系統就會自動轉換為黃色字體,并通過后臺提醒審批員加快進度。如果辦理超期,字體自動變為紅色,審批員將接受績效懲罰。
“SOP”的最大作用,在張鐵軍看來就是每一個動作都被細化,“審批人員沒有自由裁量權了”。“推而不受、受而不理、理而刁難”的陳弊,隨之被解決。
2014年9月隨同李克強在現場視察的一位國務院官員,向張鐵軍要走了一整套“SOP”。這套系統或有進一步推廣的可能。
一年減少6000萬元
便利化服務讓行政成本降低,審批完的文件,可以通過快遞送到申請人手中,快遞只需將申請人的確認簽字帶回局里即可。
一個企業要辦“四證一章”(分別由工商、質監、國稅、地稅、公安部門辦理的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國稅稅務證、地稅稅務證及公章),以前要分別跑幾個部門,每個部門都需要重復提交一些資料。即便在行政服務大廳,也不能一天完成。
在行政審批局,上述幾個部門的專網被破天荒地連接在一起?!皩>W鏈接”的背后,部門間的利益壁壘被破除,成效很快凸顯。薄文福說,原來三天才能辦完的事情,現在一天就能辦完。
2014年9月29日,環保城管處接到企業電話咨詢,“十一期間要進行環保維修,需要辦理相關手續?!睆那?,這些手續肯定會延遲至國慶假期后辦理。
接到電話申請后,薄文福們通過專網電郵交辦了申請事項,“辦一件事能少跑就少跑,爭取網上辦完”。9月30日,企業來局里遞交了申請材料,當天下午,批文到手。后來企業寫了一封感謝信說:“以前多次跑,現在一次跑?!?/p>
即便辦事人漏帶了非主審材料,也可以“容缺后補”,先辦完,再補件。如果后續不補,辦事人會被納入審批局的“失信名單”。
從成本來看,過去18個涉及審批的部門約600人,而今被合并為一個部門100余人,“從一件事多個部門到一件事一個部門”。張鐵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為此濱海新區政府一年就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6000余萬元。
一度,局里對于辦事大廳的復印機“該不該收費”有過爭議,堅持收費的理由是擔心有人借機復印私人材料。張鐵軍最后拍板:連復印機都要來蹭政府部門的人,更應該幫他們。
更重要的是,張鐵軍覺得,審批局的成立就是為了減少繁縟的程序,如果還需要辦事人員復印一大推資料,那說明“我們的改革不成功”——從上到下,沒人愿意接受這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