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張 建 劉 一 苗京楠
1.首都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基地·首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與教育學院醫院管理學教研室,北京 100069;2.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北京 100053
醫改是世界性難題。醫改之難,就在于涉及政府與市場、需方與供方、醫生與患者、改革與投入多方利益[1]。生態位理論以其獨特的視角,可能為權衡各方利益,促進醫療行業可持續發展,解決醫改難題另辟蹊徑。
“生態位”(Niche)通俗地講指的是生物體或種群處于生態系統及生態鏈中的位置,是一個全方位的概念。從Grinnell[2]最先使用并所指的“空間生態位”,到Elton[3]所指的“功能生態位”,再到Hutchison[4]通過數學抽象,認為生態位是允許一個物種生存和繁殖的特定環境變量的區間或一種生物與其他生物和生態環境全部相互作用的總和,包括基礎生態位和現實生態位等概念的“多維超體積模式”,并進一步發展出了生態位態勢理論[5]、動態理論[6]、構建理論[7]、品牌生態位理論[8]等,構成了豐富的理論體系。生態位理論的優勢在于全方位、動態地分析生物體或種群在生態系統生態鏈中的位置狀況,從而跳出既有思維框框,調整戰略實現其可持續發展,達到生態所指“和諧、健康、有序”的自然狀態。
生態位理論除了廣泛運用于生態學中,在行業生態,特別是企業生態[9]、教育生態[10-11]研究中的良好運用提示生態位理論已經成為研究人類社會各系統的一個分析工具[12]。
之所以生態位理論可能為解決醫改難題另辟蹊徑,筆者認為原因在于生態位理論在醫療行業可持續發展中具有背景適用性和理論適用性。
2.1.1 醫療行業發展面臨的困難、機遇和挑戰使生態位理論用于醫療行業可持續發展具有背景適用性據《2012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人均衛生費用從2005年662.3元到2011年1801.2元,增長了1.72倍。據國家第四次衛生服務調查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城鄉居民應診未診率高達37.6%,患者應住院而未住院率高達21.0%,后者的主因是經濟困難,占70.3%;在住院患者中,主動提出提前出院率為36.8%,其中支付不起相關費用的理由仍占54.5%。“看病難、看病貴”仍為城鄉居民所關注嚴重的社會問題,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雖略有下降,但不滿意的最主要原因仍是醫療費用高[13]。盡管導致看病貴的原因很多,除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醫療技術水平提高、財政投入不足、醫療保險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外,一些公立醫療機構體制機制落后、片面追求經濟利益仍是重要原因。
近年來,全國各地傷醫事件頻發,其中2012年3月黑龍江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3年10月浙江溫嶺、2014年2月黑龍江齊齊哈爾北鋼醫院等甚至發生殺醫事件,讓醫患關系再次成為焦點。
《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倡導發展健康服務業,“十八大”報告提出“鼓勵社會辦醫”,國家發改委、衛生計生委、人社部聯合發出《關于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有關問題的通知》(發改價格〔2014〕503號)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為社會資本投資醫療機構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無疑均給公立醫療機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仍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醫患關系不和諧現象突顯,社會資本辦醫帶來的新機遇和挑戰,均需要反思醫療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在新一輪醫改大背景下,醫療行業如何適時調整發展策略,謀求可持續發展?“生態位”提供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新視角。
2.1.2 行業生態變化使生態位理論用于醫療行業可持續發展具有背景適用性 據《2012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2005~2011年,醫療機構入院人數增長了1.13倍,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入院人數增長率(125.37%)高于醫院(110.55%),但2009年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入院人數呈負增長(-8.17%),醫院入院人數仍呈正增長(26.71%),提示更多患者從基層涌向醫院;醫療衛生機構數總體呈增長態勢,2011年較2005年共新增72183家,其中醫院新增3276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新增68515家。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流動”。隨著大數據移動、云計算、電子醫療等技術成為現實,百度(健康公益聯盟)、惠普(康體佳健康聯盟)、IBM(智慧醫療)、微軟(嵌入式合作伙伴計劃)等IT行業巨頭已經或正在涉足醫療行業。作為擁有大量優質醫療資源的公立醫療機構,將面臨移動醫療帶來的挑戰。
行業生態的變化倒逼著醫療行業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生態位”,思考如何更有效地發揮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醫療行業的“生態位”研究,更多地考慮存量的結構功能調整與增量的布局適宜性,可能為醫療行業如何可持續發展提供答案。
2.1.3 生態文明的要求使生態位理論用于醫療行業可持續發展具有背景適用性 “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內在需要,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十八大”進一步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落實到行業層面,醫療行業生態作為生態大系統中的一類生態系統,同樣需要實現生態文明。因此,有必要從生態文明的高度,以“生態位”為切入點,思考并解決醫療行業可持續發展問題。
2.2.1 隱喻方法說明生態位理論用于醫療行業可持續發展具有理論適用性 生態系統經常被用作其他復雜系統的隱喻[14]。隱喻基于相似性或類似性比擬,在不同范疇及領域的事物之間建立對比或對應聯系[15],探索其內在機制[16]。一般都把隱喻視為描述科學理論構成要素的一種有啟示的范式[17]。顯然,醫療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是當前重要的復雜性問題,因此可以把醫療行業比擬成生態系統,借助生態位理論,更加有效地描述與探索醫療行業系統的復雜性現象及其內在機制,有助于醫療行業及衛生管理部門跳出以往醫療行業的內部視角,從生態文明高度,看清醫療行業內每個機構所處的環境及生態系統構成狀況,分析醫療機構乃至醫療行業形勢,解決其新醫改大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2.2.2 生態位理論所遵循的生態學原則說明其用于醫療行業可持續發展具有理論適用性 生態位理論所遵循的生態學原則包括整體性、持續性、動態平衡性、能量流、合作關系、適應性、多樣性和共同演進[18]。如表1所示,生態學原則是各類生態系統共同遵循的,基于此的生態智慧和生態思維模式可以應用于醫療行業,提示生態位理論用于醫療行業可持續發展具有理論適用性。
2.2.3 生態位理論的發展沿革說明其用于醫療行業可持續發展具有理論適用性 有學者將生態位理論引入到企業研究中,發展出企業生態位理論,分種群[20]和單體[21]兩個角度闡釋,前者強調“生態位寬度”與企業適應性,屬宏觀生態位;后者認為企業生態位是企業與環境互動匹配后所處的狀態,屬微觀生態位[9]。企業生態位可以用維度[22]、寬度[23-24]、重疊度[23,25]、密度[22]、適宜度[16]等來描述,以解釋兩個企業生態位競爭排斥的情況。盡管可能因國外醫療行業與企業的相似性,以及國內醫療機構的公益性、復雜性與行業特殊性,導致國內外醫療行業生態位理論的研究均不多見,但生態位理論卻較多地被用于教育這類公益事業的研究中,如學校組織生態位[26]、高等學校生態位與生態競爭力[27]研究。鑒于教育與醫療具有相似的公益性質和愿景目標,教育行業生態位的相關研究成果,對生態位理論用于醫療行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提示生態位理論用于醫療行業持續發展具有理論適用性。

表1 生態學原則
科學研究的規律揭示,一個問題的研究往往可以從內部和外部兩個視角展開。以醫療行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為例,內部視角多涉及組織、規制、資源、結構、過程、結果及各要素關系的研究;外部視角多涉及醫療行業運行的影響因素及相互關系的研究。然而,針對醫療行業這樣的復雜系統,上述內、外部視角可能具有天然的局限性,也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此有必要加以拓展。隱喻方法提示醫療行業作為復雜的系統,可以借鑒生態學的相關理論、方法、手段及成果。生態位視角的引入,有利于醫療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跳出傳統視角和行業局限,有助于看清問題的本來面目,進而找到更合理的解決方案。
從理論發展的軌跡看,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不斷發展和深入,新理論將不斷產生,并不斷地證明或修正以往的理論,促使理論逐步發展完善,最終構建出理論“金字塔”。“理論來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醫療行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同樣需要理論創新,需要新理論支持。實踐證明,完全的理論創新比較困難,理論移植式的創新則相對更容易、更多見,也是前文所述“隱喻方法”的具體運用。“生態位理論”移植于生態學,在背景適用性分析的基礎上,根據“隱喻方法”原理和生態學原則,其用于醫療行業發展研究具有理論適用性,是醫療行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需要,也是理論發展的本質要求。
隨著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醫療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突出,鑒于醫療行業的復雜性,跳出行業本身,站在生態文明的高度客觀審視,可能更容易找到問題根源及解決方案。生態位理論的適用性分析,說明其可以為醫療行業可持續發展與醫療改革實踐提供新的視角和理論支持。
[1]陳芳,張辛欣,傅勇濤.六大數字標注改革“硬任務”[N].北京日報,2014-03-06(5).
[2]Grinnell J.Fields test of theories concerning distributional control[J].American Naturalist,1917,51(602):115-128.
[3]Elton C.Animal ecolog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7:11.
[4]Hutchison GE.Concluding remarks[J].Cold Spring Harbor Symp Quant Biology,1957,22(2):415-427.
[5]朱春全.生態位態勢理論與擴充假說[J].生態學報,1997,(3):324-332.
[6]尚玉昌,蔡曉明.普通生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294-295.
[7]Odling Smee FJ,Laland KN,Feldman MW.Niche construction[J].American Naturalist,1996,147(4):641-648.
[8]王興元.品牌生態位原理及其對企業品牌戰略的啟示[J].企業經濟,2008,(3):40-43.
[9]Jarrett H.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growing economy[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6:1-32.
[10]Lawrence A,Cremin.Public Education [M].New York:Basic Books,1976:30.
[11]崔麗敏.生態位視域下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定位問題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
[12]張潤濤,郭健.淺談生態位理論的意義及應用[J].林業科技情報,2008,40(4):64-66.
[13]李培林,陳光金,張翼.社會藍皮書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90-105.
[14]Mikhailov AS,Calenhuhr V.From cells to societies:models of complex coherent action[M].Berlin:Springer,2002:Ⅶ-Ⅷ,1-4.
[15]王慶增.上市商業銀行品牌生態位測度及競爭策略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16]王興元.品牌生態:隱喻研究的方法、意義及動態[J].企業經濟,2008,(1):56-59.
[17]黃欣榮.復雜性科學的方法論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5.
[18]劉貴華,朱小蔓.試論生態學對于教育研究的適切性[J].教育研究,2007,(7):3-7.
[19]Linda L,Deborah W.教育領導:建構論的觀點[M].葉淑儀,譯.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72-75.
[20]Hannan M,Freeman J.Structur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4, 49(2):149-164.
[21]Baum J,Jitendra AC,Singh V.Organizational niche and the dynamics organizational found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4):483-501.
[22]郭妍,徐向藝.企業生態位研究綜述:概念、測度及戰略運用[J].產業經濟評論,2009,8(2):105-119.
[23]Levins R.Evolution in changing environments[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8:1-158.
[24]Van Valen L.Morphological variation and width of ecological niche[J].American Naturalist,1965,99(908):377-390.
[25]Moore FJ.The death of competition: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M].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6:22-44.
[26]范國睿.共生與和諧:生態學視野下的學校發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174-191.
[27]李軍.基于生態位原理的中國高等學校生態競爭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