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中國醫藥導報》記者 劉志學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葛均波教授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提案建議:在每年的11月20日設立“全國心梗救治日”。
在采訪中,葛均波院士談及我國急性心肌梗死的現狀時介紹說:“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數量逐年增加,病死率、致殘率高且日益年輕化。據去年公布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3》相關資料顯示,目前估計全國有心血管病患者2.9億人,而且從2005年開始,急性心梗死亡率呈現快速上升趨勢,目前估計每年有250萬例心肌梗死發生,然而只有5%的患者得到了及時合理的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其病情變化快,發展迅速,死亡率高,已經成為嚴重危及人們生命健康的疾病,并且是一個具有社會性效應的重要醫學問題。因此,如何站在更高的角度全面管理并防治急性心肌梗死,降低其死亡率,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
葛均波院士接著介紹說,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每年約有54萬人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并且發病人群有年輕化趨勢,形勢日趨嚴峻!而如果在心梗早期開通梗死的血管,即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因此,目前公認對癥狀開始12小時內就診的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盡早行再灌注治療。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和臨床醫師認識的提高,早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規范流程日益成熟。然而,由于廣大群眾相關科普知識不足,救治體系欠合理性,大量患者無法得到及時救治,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鑒于上述嚴峻局勢,葛均波院士認為:“根據我國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和救治情況,我們可以預見,如果任由其發展不進行積極引導,將有大量患者因救治不及時致死、致殘;而僅依靠醫療機構的努力是無法遏制這一發展趨勢的,因此需要依賴政府、媒體、醫療行業以及各界的積極推動,讓全社會關注急性心肌梗死的危害。”
葛均波院士還介紹說:“在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提議、國家衛計委的支持下,2014年11月20日,我們開展了‘心梗救治日’的主題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這一嘗試給我們增添了信心,但也讓我們感受到,我們必須通過具體、形象、有組織的社會化活動,才能夠實現全民關注急性心肌梗死的目標。”
基于上述情況,葛均波建議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全國心梗救治日”,時間可擬定為每年11月20日,寓意心梗救治要抓住 “黃金120分鐘”。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全國范圍心梗救治水平,向全社會普及相關知識,倡導科學的心臟健康觀念。同時,還要在全國范圍內,有組織地進行“全國心梗救治日”主題系列宣傳活動。包括宣傳資料推廣、心梗危險因素篩查、心梗救治演示、心梗科普講座、全民心梗科普知識競賽等。
關于設立 “全國心梗救治日”的重要意義,葛均波院士進一步闡述說:“進入21世紀以來,健康成為每一個中國人都關心的主題。然而由于缺乏整體規劃和重視不足,大量不準確甚至有危害性的所謂‘健康知識’在各種渠道泛濫傳播。如何利用國家的平臺發出正面的聲音至關重要。國家應該主動積極地推動那些關乎民眾生命的、最有社會推廣意義的醫學知識傳播。而建議設立‘全國心梗救治日’的提案正是源于這一初衷,如果能夠在國家層面推動,相信可以深刻改變心梗救治的現狀,并通過每年設置不同主題持續推動,可以延展至心腦血管疾病相關領域,從根源上遏制心腦血管疾病的危害。不僅能夠救治更多心梗病人,降低死亡率,還能讓大眾更積極、科學、理性地認識醫學,帶動全民醫學健康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