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籃球是引進到中國比較早的體育項目之一,清末時,在一些大城市里,人們就看到了洋人打籃球,天津便是其中之一。這項運動很快在津門傳播開來,首先是在校園里。當時,有個12歲的孩子對籃球著了迷,這種迷戀一直持續了七十多年。這個孩子就是日后的中國籃球之父——董守義。
1895年11月,董守義出生在河北省蠡縣鄭村一個農民家庭里。1907年,12歲的董守義考入保定公理會辦的同仁學堂。一天,新來的體育教師把兩只沒有底的竹筐釘在操場兩端的樹干上,然后對一群身著長衫的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我教大家玩一種新游戲——‘筐球’。”老師做了個示范,只見他用手拍了幾下皮球,然后雙手把球高高拋起,那只皮球不偏不倚,一下就穿過了沒有底的竹筐。董守義和孩子們全都看呆了。老師又讓孩子們把長襟掖在腰間,辮子盤在頭上,然后教他們拍球、運球、傳球,最后上籃投球。同學們玩得開心,董守義更是迷上了這新奇的玩意兒。
經過刻苦訓練,董守義球技大增,成為學校里的頭號選手。1910年初,董守義來到北京通州協和書院中齋部上學,由于球技出色,成為校籃球隊的隊長和中鋒,同時還是學生體育會的委員和足球隊的中鋒。在校期間,他代表學校參加了3屆華北運動會、一屆全國運動會和連續4年的三校對抗賽。1916年畢業后,他應美國籃球運動創始人奈斯密斯博士的愛徒蔡樂爾之邀,到天津青年會體育部當練習生,以青年會體育會為中心,開展學校與社會籃球活動。
1917年,董守義擔任中國籃球隊隊長、前鋒,參加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第三屆遠東運動會籃球比賽。1921年,董守義首次作為裁判員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遠東運動會。1923年春,他任中國籃球代表隊指導,參加在日本大阪舉行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同年赴美國麻省斯普林菲爾德市的春田學院留學。在春田學院的700個日日夜夜里,他以自己的勤奮和才能證明黃皮膚的中國人并不是“東亞病夫”。他是美國中部青年夏令營體訓班網球比賽雙打冠軍之一,又是棒球賽的冠軍成員。作為春田學院網球隊隊長,他奪得過美國東部青年會夏令營網球比賽的單打和雙打冠軍。他同時還是春田學院橄欖球代表隊的中鋒。校方對他極為賞識,當學業即將結束的時候,學院為他安排好了住房,極力挽留他在學院繼續工作。
1925年7月,董守義毅然回到天津,在南開大學任教,并擔任天津青年會體育部主任。董守義每天上午10點到南開領一次課間操,下午指導各代表隊訓練。在董守義和章輯伍等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南開大學的籃球運動更加活躍,水平迅速提高。就在此時,董守義發現并培養了威震全國的“南開五虎”。

“南開五虎”就是南開大學的學生唐寶堃、王錫良、魏蓬云、李國琛、劉建常,他們共同的特點是籃球技術出眾,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南開籃球爭得了極大的榮譽。董守義將美國先進的籃球理念、技術灌輸給五人之后,他們如虎添翼,在球場上左突右沖,如入無人之境。南開大學籃球隊因此所向披靡,1928年獲華北籃球賽冠軍。不久,他們應邀赴上海比賽,連勝華東區籃球冠軍滬江大學隊等三支著名球隊,又戰勝正在上海的遠東運動會籃球冠軍菲律賓圣堤托馬斯大學隊。此后,遠征大連、沈陽,六戰六捷,在天津獲萬國籃球賽冠軍,同年代表天津參加第四屆全國運動會,獲籃球冠軍,并代表中國參加第九屆遠東運動會。
1929年,華北運動會在山西太原舉行,參加籃球比賽的有三十多支隊伍,南開隊獲得冠軍。應上海校友會邀請,在張伯苓、董守義率領下,南開隊遠征滬上。當時上海有三支籃球隊最強,即青年會西僑隊、滬江大學隊、美國海軍隊。南開初戰即對陣上海冠軍滬江大學隊。這個隊名將如云,如梁國權、溫鼎新、陸鐘恩、何通等。上海報紙用大篇幅刊登兩隊主力陣容的照片,南開籃球隊在場地環境、裁判水平、觀眾傾向都不熟悉的情況下,第一場比賽一路領先,直到終場。第二場對西僑青年會組建的西青隊,隊員都是上海的外國籃球宿將,他們看不起來自中國北方土里土氣的隊員,但最后南開籃球隊以36比24大勝,潰不成軍的外國人不得不對南開球隊刮目相看。第三戰是對當時上海的美國海軍匹茲堡隊。這時,南開球隊已在上海名聲大振。觀眾爭相購票,一個小時即被搶購一空。南開球隊以35比20又一次大勝,為中國觀眾爭了一口氣。
此時,正巧菲律賓圣提托馬斯大學冠軍隊在日本全勝而歸,在上海稍事停留。菲律賓隊是歷屆遠東運動會的籃球冠軍隊,氣勢逼人,但南開隊在五虎帶領下經過激烈打拼,最終以37比33擊敗對手,全場觀眾欣喜若狂,涌進場內,把南開隊員高高舉起,祝賀他們為國爭光。南開籃球隊從此威震遠東。
1936年7月9日,董守義作為中國代表團籃球隊教練參加在柏林舉行的第十一屆奧運會。在奧運會期間,董守義代表中國參加了國際籃球協會會議,被推選為國際籃球裁判會會員。
但是,中國籃球隊卻在本屆奧運會上無甚作為。原來,1935年,中國正在為次年舉辦的柏林奧運會選拔人才。消息一出,各地方體育協會開始積極準備,并初步擬定了人選名單,如日中天的“南開五虎將”全部入選。誰知,1936年1月突發變故,為照顧到當時國內各體育協會的利益,奧運男籃初選名單作廢,改為通過全國選拔比賽的方式來選擇參加奧運會的球員。當時,“南開五虎將”正隨隊在南洋參加表演賽,無法及時趕回國內參加選拔賽,遺憾地與中國男籃的首次奧運之旅擦肩而過。沒有“南開五虎”的中國男籃最終在柏林奧運上無所作為。
奧運會閉幕以后,他和清華大學的馬約翰先生自費考察了歐美16國的體育狀況。
1947年6月18日至20日,董守義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40次會議,由王正廷推薦,被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1948年 7月,董守義作為中國代表團總干事,參加了在英國倫敦舉行的第十四屆奧運會。已是江河日下的民國政府已顧不過來,中國代表團因付不起房租,住在一所小學內,是當時唯一不住在奧運村的代表團。比賽結果,中國代表團全軍覆沒。兩次奧運會成了董守義永遠的夢魘。
1952年2月,芬蘭政府希望新中國派隊參加7月在赫爾辛基舉行的第十五屆奧運會,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于2月5日致電國際奧委會,決定參加該屆奧運會。7月23日,中國體育代表團組成。一支籃球隊,一支足球隊,外加游泳選手一名,全團共40人,董守義為總指揮。代表團于29日到達赫爾辛基,五星紅旗終于在奧運村升起。
此后,董守義擔任國家體委副司長、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全國體總副主席等職,并著力于整理中國體育事業發展進程的資料,還將自己一生所學撰寫成《最新籃球術》、《田徑賽術》、《歐洲考察日記》等多本書籍,為體育事業的發展留下了珍貴的文字資料。他的《最新籃球術》是中國第一部籃球專著。1978年,著名體育活動家、中國近代籃球運動的開拓者董守義病逝于天津。